三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然而,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在2004年至2007年这三年既短暂又漫长的时间里,再次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最好时期:经济效益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逐渐形成的以科研为龙头,窑炉装备、艺术陶瓷、新型陶瓷“三驾马车”的良好发展态势,带动了全所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陶研所的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齐心协力,接过历任为省所发展作出贡献的前任领导和同道同事们传下的接力棒,再接再厉、奋发有为,至今已连续五年获全省轻工系统先进单位。
良好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领路人,他,就是现任省陶研所的所长、党委书记刘少平。
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建所20多年来,秉承“开发陶瓷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研究,开展陶瓷产品测试、提供成套技术,转让科研成果,接受技术咨询,承包技术服务”的办所宗旨,成为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具有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的新型科研基地。
可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诸多原因,曾经辉煌的省陶研所一度陷入被动。
2000年底,曾在当年获得“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刘少平被委以重任,成为了省陶研所新的领路人。自他担任所长以来,省所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五项;省级科研课题四项;市级科研课题二项;自选课题六项;2007年申报国家级项目二项。
发展,首先要创效益、凝聚人心。
上任之初,刘少平就将省所原先窑炉承包体制全部收回,并由所领导负责主抓窑炉的科研开发和市场运作,这种做法改变以前承包体制下轻投入、无售后服务所带来的弊端,使在所职工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在短短的时间里,窑炉的科研与生产关系逐步得到理顺,一批世界最先进的窑炉技术陆续问世,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企业的关注和认可。
搞陶瓷科研创新研究,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艺术瓷作为该所的强项,历年来是该所经济效益来源的亮点。为了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升所里的经济效益,必须探索出一条开源的新路子,刘少平想到了一些退休在家的陶瓷大师。何不把他们再次请回来?设计出一些市场上销售好的陶瓷作品呢?
说干就干,当年,在国家级陶瓷大师的支持下,省所设计了生肖瓷,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后,刘少平又陆续邀请了一批大师进行设计,并将大师设计的作品进行批量生产,这个做法为所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所里带来的科研所需经费,从而带动了新成果、新技术的研发。
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刘少平在积极做好科技队伍的稳定工作,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的同时,对本所内部进行了一些体制改革探索,以适应将来科研所发展的需要。
他把省所的体制改革比喻成“经济特区模式”,一旦成功就继续运行,如果不可行,则可以恢复原有的运行模式。2003年该所成立了昌南窑礼品瓷有限公司、海泰窑炉有限公司,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由员工自愿出资,实行股份制后,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
2005年初,刘少平又将“收藏级艺术瓷创作群体”推向内部股份制运作,由作者自愿出资入股,成立了艺术瓷有限公司。在管理李制度上,将以往所里下达硬性创作任务、作者拿固定工资的老格局,改为由单位提供条件,作者自主创作,拿浮动工资的新格局,最大限度地给广大创作者以创作和创收的空间。
在艺术瓷得到发展的同时,刘少平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个科研所应担负的责任。
他说,陶瓷作为景德镇的立市之本,景德镇市的工业重心就在陶瓷产业,陶瓷科研所的责任就在于利用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的这个平台,做大做强科研成果,为我市工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