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唐卡遭遇窑火,是玉石俱焚还是涅槃重生
杨杰:像唐卡在窑火中涅槃
杨杰不是一个佛教徒,但这并不妨碍他疯狂地迷恋着唐卡。在唐卡繁复神秘的纹路中,深沉久远的历史透露出震撼人心的美感,杨杰成功地用他的新古典主义陶艺予以表达。于是,唐卡在杨杰赋予的火的洗礼中,得到了涅槃,高温色釉的完美诠释也让这经典成为了不朽。杨杰也成为不了一个佛教徒,他的心中总是充满了创作欲望,他希望能不断在陶艺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他梦想达到“人瓷合一”的境界,他希望他的新古典陶艺能像青花一样成为传奇。因为这些欲望,他在不断地痛苦和快乐中轮回,不断地陷入诱惑,不断地从中解脱。但杨杰有着和佛一样的追求,那就是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条无止境的路,伴随着理想,杨杰一路前行。
《景德镇故事》
杨杰很小的时候有一位很特别的邻居,一位仙风道骨的老画家。杨杰时常跑到老画家栽满盆景的院子里玩耍,老画家很勤奋,孜孜不倦地作画。有时杨杰静静地在一边看他作画,老画家笔下的牛、樟树漂亮极了,艺术的种子也从此在杨杰心中萌芽。上学后书本就成了杨杰的画册,上面画满了大刀、坦克,没有一本书是干净的。
杨杰的父亲一直从事陶瓷方面的工作,他的家就在钟山的陶瓷厂,也许热爱艺术的杨杰从事陶艺是已经注定的事情。父亲那有许多的藏书,但杨杰对它们都了无兴致,除了一本《景德镇故事》,书里讲述了“青花的故事”、“龙缸的故事”、“祭红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杨杰对景德镇心驰神往。他小小的心灵已经装下了一个大大的景德镇梦,那里有着和父亲这里不一样的陶瓷。
他的梦想在1993年竟然成为了现实,那年他考上了江西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得以在这所景德镇陶艺的“黄埔”学习。在职大,程曲流、陆如、方复、罗学正、夏忠勇等名师教授,杨杰也全面了解了新彩、粉彩、青花等工艺,学习了陶瓷设计等专业知识,为以后的陶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修行
杨杰说,陶艺是一个浩瀚的海洋。而学会在这个海洋里遨游自如非一朝一夕之功,几年的学习之后是一辈子的修行。
从职大毕业的杨杰有些“眼高手低”,以至于在老厂画瓷器时常出差错,自己手上出来的瓷器常常烧坏,理论知识丰沛的他需要更多实践经验的积累。杨杰便沉下心来研究工艺,蛰伏了数年,手上的活计终于精进。
1996年,杨杰和妻子晓舞成立了他们的工作室,他们勤奋地打理着自己的事业。有一次,晓舞打翻了一桶水,将买来的一批泥坯泡坏了,这对于经济拮据的他们来说不啻是个重大事故。杨杰夫妇看着起泡的泥坯舍不得扔,杨杰突发灵感,他在起泡的坯上刻起图案,没起泡的坯面照常绘画。如是烧制出来的作品效果特别漂亮,客户们看了一抢而空。
年轻的杨杰总是这样充满了奇思妙想,他的作品也因此与众不同,虽然很穷,但他却很开心,丰沛的创作激情让他享受着青春,享受着陶艺带给他的快乐。
1998年,杨杰在金昌利开起了自己的陶艺店。虽然店址有些偏僻,但杨杰的客户并不介意,客户非常喜欢杨杰的作品,因为它们都是别具匠心的佳作,“酒香不怕巷子深”。好口碑源于杨杰严谨的创作态度,他对待作品的原则是:首先必须能打动自己。杨杰在创作中对于市场的概念十分淡漠,在成为商品之前,艺术性是他的唯一考量。
突破
在许多景德镇人忙于跑展销的年代,杨杰也耐不住寂寞,不过他不是出去摆摊,而是频繁奔走于全国的各大专业艺术博览会。在这些博览会上,杨杰博览国画、油画和书法等艺术,开拓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游历让杨杰有了更多的创作冲动,但他掌握的传统工艺却很难予以表达。他决定突破传统工艺的局限,找到自己独特的创作语言。
杨杰开始了新古典主义陶艺的研究。新古典主义陶艺立足于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技法表现,但要求结合现代艺术理念,体现现代艺术思想,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力,又保持传统陶艺的韵味。
杨杰选择了最难表达的高温颜色釉作为新古典主义陶艺的创作语言,因为“高温颜色釉能极致地体现窑火的美和材质的美,表达心中理想的艺术王国”。
唐卡几乎毫无争议地成为杨杰表达题材的首选,唐卡充满神秘感的繁复纹样有着震撼人心的美,而高温颜色釉恰好能极致地表现这份震撼。
杨杰选了“木板最厚之处”去钻研,难以琢磨的窑变和唐卡细致的绘画看起来就像一对无法结合的矛盾,但杨杰坚信他能做到。
之后便是他无数个日夜的试验、绘画,繁复的唐卡色釉绘制让杨杰的眼睛极度疲劳,体力和精力也不断到达极限。
2007年底,杨杰的第一块高温色釉唐卡作品终于绘制完成,但他迎接新生儿一般从窑里拿出带着窑温的唐卡时,心情跌至冰点,一米多长的唐卡竟然烧断了!
不过令杨杰感到欣慰的是,烧断的唐卡色彩很好,效果甚至超过他的预期。杨杰决定再次尝试。2008年4月,杨杰的第二块高温色釉唐卡终于烧制成功,那一刻,杨杰喜极而泣。现在,杨杰的高温色釉唐卡工艺日臻纯熟,唐卡的色彩也更加绚烂。唐卡的成功也表明了杨杰在高温色釉工艺上的突破,他独创的釉彩工艺风格鲜明。杨杰的工艺也被评价为:和传统工艺有完全不同的区别,他甚至在工艺上也注入了自己的个性。因为高温色釉的突破,杨杰的陶艺作品在抽象和具象上完美融合,充满了想象空间。
在取得一系列成绩之后,杨杰说,他将继续向前,因为还有太多的困惑需要解决,太多的想法和创作冲动需要实现。熊熊窑火,成就千年瓷都,面向未来,杨杰像张开翅膀的凤凰,义无反顾地飞向新一轮涅槃。
唐卡赏析唐卡是藏族文化中著名的宗教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卡是用彩缎装裱组成的卷轴画,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质地和品种多重多样,但大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还有刺绣、织锦和贴花等织物唐卡。
唐卡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宗教主题的,诸如佛像、菩萨像、说法图、宗教寺院、宗教教义、佛教典故和宗教神话等。
唐卡线条繁复精细、纹饰丰富华美、色彩浓艳绚丽、构图严谨考究,展现了历代藏族画师在绘画艺术方面的独特技艺和才能。
在泥坯上绘制陶瓷唐卡是一个全新的尝试,经过数年的摸索,杨杰终于烧制成功,这也标志着杨杰釉彩技法已稳定成熟。由于此技法需用釉下颜料和色釉结合的方法一次性烧成,风险极大,如某个环节稍有不慎,便可导致数月绘制之功白费。
陶瓷本身的特点决定这不是简单的复制临摹,而是一种再创作。除需极强的造型能力和耐心之外,还需掌握各种色料色釉的特性,根据陶瓷工艺改动纹样和设色,使作品既能保留唐卡的原有韵味,又能展现陶瓷特有的材质之美。釉彩陶瓷唐卡具有其他唐卡不具备的窑变色彩和光滑细腻的质地,以及容易保存的特点,经过窑火的锻造,唐卡因此不朽。
《门》赏析
一门一世界,一门一人生。
门是建筑文化和历史的载体,除了使用功能外,还体现了风水观念和礼仪制度等社会文化。门上贴门神是中国特有的风俗,意在关邪驱魔、保佑平安。杨杰的作品《门》采用工艺难度较大的泥板成型,烧制时需要注意保持水平,否则悬空处极易拉裂。整个造型简洁大方,棱角分明,富于现代感和力度感。画面题材是传统味十足的年画,背景为工笔绘制的荷花,取和和美美之意。为了表现传统民族文化精髓,杨杰利用笔绘和造型结合,强调构图的组合与线条的穿插,使经过高温烧成的窑变色釉与工笔画面自然地融为一体,虚实相间、主次分明、过渡自然、气韵生动,取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整体意识,既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又不失传统美学的韵律。
《国粹穆桂英》赏析
戏曲在表现手段上分为唱、念、做、打,在角色类型上分为生、旦、净、末、丑。穆桂英是戏剧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杨杰通过打散、穿插、组合的构图表现了戏曲人物的服装、头饰、神态、脸谱和纹样等元素,结合油画和国画的表现形式,融入色泥色釉的独特韵味,采用了画、堆、填、刮的手法。画面中穆桂英形象英武,整体主次分明,脸谱色块的组合使传统的元素更具时代感,画面气韵融会贯通,陶瓷的材质美感展露无遗。
《梅》赏析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不可泯灭的美,令人肃然起敬。纵然在凋谢之时,也将自己的生命化为纷纷飘坠的音符,谱写出一曲感人肺腑的迎春之歌,悄然把美好形象留在人们心中。作品随心而为,构图新颖别致、工写兼备,用笔率性自然。
艺术家名片:
杨杰,1974年出生于广西钟山,199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现并入景德镇高专),现为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创办“杰座艺廊”和“雪陶坊”艺术工作室。陶瓷釉下色釉彩技法创始人,高温颜色釉唐卡首创者。其作品采用全釉下绘画和色釉结合的方式,题材涉及人物、山水、花鸟等,风格质朴厚重,沉稳大气,色彩对比强烈,用线考究,颇有新古典主义陶艺风范。曾多次参加各种大型艺术展览并获金银铜奖达几十项。代表作有《门》(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唐卡系列》、《国粹系列》、《山水系列》、《千手观音》、《金色荷塘》、《金玉兰》等。作品刊登于《中国工艺美术》、《财富与收藏》、《新民晚报》等刊物,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其均有专题报道。中国艺术家出版社曾出版艺术专集《杨杰晓舞陶瓷艺术》。名录编入《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辞典》。(李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