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在希望中前行
在景德镇,与彩绘瓷不同,雕塑瓷在业界的声音似乎不够响亮,也让雕塑瓷的发展显得有些扑朔迷离。雕塑瓷的现状如何?今后会朝一个怎样的方向前行?让我们来听听几个业内人士的感受和看法。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瓷器》记者 青娈 王锦琳 文/图
许绍文:雕塑需要加大宣传
许绍文,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厂长。1976年进入陶瓷行业,先后当过工人、初中教师、英语翻译等,1996年任雕塑瓷厂副厂长,2003年6月起任雕塑瓷厂厂长至今。
《瓷器》:许厂长,您好!雕塑瓷厂生产的雕塑瓷曾经有一段很辉煌的过去。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许绍文:从建厂初期到现在,雕塑瓷厂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全厂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设备优良、工艺技术精湛、产品品种齐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中国陶瓷圆雕、浮雕、镂雕和捏雕工艺技法,创制生产大量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瓷雕和各种实用瓷雕。虽然雕塑瓷厂在景德镇的十大瓷厂里规模不大,但在当时却是号称亚洲最大的雕塑瓷厂。
1986年前后,雕塑瓷厂进入鼎盛时期,当时有很多港澳台地区的同胞以及东南亚老华侨到大陆寻根,他们非常喜爱雕塑瓷厂生产的各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瓷雕,带动了大量瓷雕的销售。我记得当时一两根瓷器能够换回一辆汽车,这是非常让人骄傲的事情。
《瓷器》:您怎么看待目前的陶瓷雕塑现状?作为雕塑瓷厂的厂长,您觉得陶瓷雕塑今后应该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许绍文:随着厂里改制,传统雕塑瓷从业人员开始减少,特别是一些老艺人的后人没有继承前人的精湛技艺,导致现在的传统雕塑显现后继少人的现状。
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与日用瓷和艺术瓷相比,雕塑瓷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大概是民国以后才有大量雕塑瓷出现在市面上。在古代,雕塑瓷一般只作为祭祀用品出现,不被大众所熟知。
而且,雕塑瓷的进入门槛高,生产难度高,生产周期长。特别是传统雕塑这一块,真正了解它制作工艺的人很少。在这方面,雕塑瓷还需要加强宣传力度。
在国外,雕塑是非常受重视的一门艺术。我们的雕塑瓷应该有其应有的地位,完全可以将其列为景德镇的第五大名瓷。纵观全国,高温雕塑瓷只有景德镇有,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门艺术,给予关注和重视。
现在的雕塑瓷厂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转型搞好旅游开发后,雕塑瓷厂内创业和再就业的机会增多了,特别是乐天陶社打造的创意集市,让好多陶院的学生没毕业就创业,加上雕塑瓷厂自身的产业链非常完整,使许多陶院学生充实到了雕塑行业。现在,一件陶瓷首饰反而能够卖到价钱。
虽然雕塑瓷厂目前以手工陶艺为主,这其实也是雕塑的外延和扩展,传统雕塑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张正海:传统雕塑应开业授课
张正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长于镂雕外,亦善圆雕、浮雕及青花等创作。他的圆雕作品《女寿星》,是专为我国著名作家冰心老人九十华诞而创作的优秀作品,填补了国内女寿星创作上的空白。
《瓷器》:张老师,您从事瓷雕创作至今已有数十年之久,先后创作了许多典雅、细腻、精巧、逼真的瓷雕精品。您能谈一谈传统雕塑的现状吗?
张正海:传统雕塑过去发展得很好,特别是一些老题材,像三星、罗汉等。现在传统雕塑的市场被弱化,好多人都不太愿意做这行,导致传统雕塑面临着失传的境地。我刚收了一个徒弟,他还没学多久,就觉得很累,不想学了。
传统雕塑包括捏雕、镂雕和浮雕,操作难度大,而且不好保管。创作传统雕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有好的题材,而且在创作过程中,要将雕塑的立体性表现出来,不仅各个面都要兼顾到,而且比例也要求匀称美观。创作完成后,还要上颜色,做配件,工序非常复杂。
创作一件传统雕塑是非常耗费时间的,我最快一个月创作一件作品。但是很多人认识不到雕塑工艺的复杂性,甚至还以为很多雕塑是复制品,制作工艺很简单,导致雕塑的价格提不起来。
说到复制,其实也不像外界想像的那么简单。雕塑瓷有两种复制模式。一种是倒浆,这种模式复制的雕塑瓶清晰度高,但是容易变型,成型率低;一种是印坯,变型率少,但是工艺难度高,还需要手工再进行创作。大型雕塑是不能倒浆的,只有20英寸以下的雕塑才可以倒浆。
总而言之,雕塑的创作难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一些大型雕塑。
《瓷器》:那么您觉得传统雕塑如何才能够突围?用何种方式突围呢?
张正海:首先,传统雕塑需要寻找新的题材进行创作;第二,要加大传统雕塑的宣传力度;第三,要把雕塑瓷上升到国际化地位,扩大它的影响面;第四,需要领导重视,加大扶持力度。
我记得陶院早期刚成立的时候,会请一些老艺人去讲课。我的外公蔡敬台、师公徐顺元都曾经上过陶院的讲堂。所以,在传统雕塑面临失传境地的情况下,有关院校应该予以适当的关注,让一些具备实践经验、基础扎实的老艺人有机会在课堂上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进一步挖掘传统雕塑瓷的艺术内涵,使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赵坤:雕塑瓷应该走出去
赵坤,199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后师从周国桢教授学习雕塑,成为景德镇年轻一代的陶瓷雕塑佼佼者。
《瓷器》:赵老师,您是从事现代陶瓷雕塑的,您如何看待这门艺术?有何感受?
赵坤:艺术陶瓷市场如今已经炙手可热,财富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同时也使艺术掺杂了世俗和功利。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同样的现实问题。
无论是艺术界还是收藏界,随波逐流者仍旧是多数,有的人喜欢我的某一个作品,二话不说就付了定金,让我做出一模一样的另一个。殊不知,对我而言,重复无异是刽子手,扼杀我的艺术生命。只有与市场保留一定的距离,保持一定的纯粹和个性,才能创作真正的艺术品。
在当下的景德镇,不论是作品的丰富程度和从业者的数量,还是相关艺术交流和商业活动,抑或是社会各层面对其的关注度,与蓬勃热烈的瓷绘艺术相比,雕塑艺术无疑要沉默许多。但我并不感到灰心,因为在外人看来我在坚守的这片领域,其实在我的心中是一个艺术的天堂,我喜欢将身体和思想融入泥土的感觉。每当我手拿一块泥巴,静静地、随心所欲地任由泥土在指间揉捏、流动、幻化,思绪也跟着放飞,心情变得宁静、安详,眼看着自己手中的一件件泥水交融的作品在千年不息的窑火洗礼中获得再造和升华……我感到大自然是多么值得我们热爱与眷恋!作为一个做陶做瓷的女人,在这个喧闹的世界能有这样一方净土,足矣!
《瓷器》:对于陶瓷雕塑的未来,您有何看法和建议?
赵坤:陶瓷雕塑的市场活跃度远不及陶瓷绘画,这种态势的不平衡,与景德镇陶瓷雕塑所具有的水准和成就颇不相符。但让人惊喜的是,在这种现实中,依然有一批职业身份和教育背景等各不相同却同样热爱雕塑的本土艺术家在坚守和探索、传承和创新,以专业的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用个性、激情、才华有力地推动了景德镇雕塑的发展。
站出来,走出去,是破解当前陶瓷雕塑沉默困局的关键。
以雕塑为题材的主题艺术展览和交流必须加大频率和力度,不断地制造亮点和看点。搞雕塑的人在埋头创作的时候,也要走出去,以兼收并蓄的姿态,融会贯通的智慧,学习传统又不抱残守缺,置身当代又拒绝跟风,在展现自我个性的同时,集结集体的力量,形成陶瓷雕塑的合声和合力。
2009年开始,我迈出了办展的脚步,特别是在类似于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办展,用赋予更多时代内容的景德镇陶瓷元素去和顶级的艺术碰撞交流,让我受益良多。
雕塑业的振兴大声呼唤专业经纪人的出现,资本的注入必将带来市场的关注,而市场的关注则是该行业春天来临的和风。
周玲:看好雕塑的未来
周玲,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高级陶瓷美术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多年来,一直在陶艺领域里默默地耕耘。她以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运用自我构建的陶艺语汇,创作出一系列荣获国家级金奖的作品,让人惊讶和赞叹。
《瓷器》:周老师,您创作的雕塑瓷非常有自己的特色,也广受认可。您是如何看待这门艺术的?
周玲:雕塑瓷是陶瓷界的重工业,对艺术家来说做起来并不讨巧,也不被市场所认知。现在,很多雕塑瓷创作者都忙着做事情,没时间去公关,让雕塑的声音显得少了些。
但这并不表示,雕塑这个行业需要振兴,需要更多人来关注。我身边有很多从事雕塑创作的人,其实过得都挺轻松和自在的。比如说我,我有很深的雕塑情结,无论市场如何发展,我都不会放弃自己喜欢的雕塑。
说实话,在学校里,一般都是绘画基础好的人才能分到雕塑班,所以对于这一点,我还是非常自信。现在从事雕塑的人少,并不代表雕塑这个行业不行了,也不能用雕塑瓷厂的现状来看待现在的雕塑瓷市场。
其实有很多人还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在体会达到艺术目标过程中必需经历的艰辛。对于我来说,奋斗的过程让我觉得很快乐,因为我在从事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无论过程如何,我都不会轻易放弃雕塑。
说到雕塑的复制,其实彩绘也存在复制的现象。无论是拉坯还是使用模具,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购买。无论如何,作为从事雕塑创作的一分子,我觉得雕塑瓷的未来是有希望的。
《瓷器》:您能谈谈雕塑瓷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周玲:雕塑瓷需要大的画廊进行全方位包装推广。在国外,艺术家都是通过画廊来推广自己的艺术,这样就能腾出时间进行创作。
雕塑是慢活,所谓慢工出细活,我也想有时间创作一些更高层面的创作。我希望10年后,很庆幸做了雕塑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