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要有才气,做人要有原则,无论做学问还是搞创作,不欺人,不背所本,对后世负责;艺术家忘了人类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不是一个好艺术家,卑微的人格和拙劣的艺品,只能选择卑微的道路,弄出下三流的东西。
周国桢是陶瓷艺术家,又是陶瓷教育家。1976年以来,他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雕塑系主任等,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不少学生继承他的行当,从事教师职业,有的学生还在我国著名高等学府担任行政职务。五十年前,那时的周国桢很年轻,有足够的激情,然而一旦踏上漫漫旅程,年轻人固有的自信和狂热便在孤寂的旅途中一点一滴她耗却和漏去了。阡陌交错,关山重重,哪里才能寻找到陶艺文脉?二十多个春秋,周国桢由茫然到欣慰,艺术殿堂的大门终于向年轻的学子启开,瓷都的陶艺文脉在涌动、在延展。
周国桢的第一个研究生、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吕品昌教授,在北京向我谈起:要说真正改变我艺术生活、由架上雕塑转向陶艺的契机,是在我读研究生时期。我要感谢我的两位导师周国桢和尹一鹏先生"尹一鹏先生对陶艺与雕塑相互关系的强调,使我发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结合点,直到今天,他的论点对我来说仍是重要的。在做陶上,周国桢先生对陶艺的热情相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对我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我对陶艺进一步的领悟,对开拓陶艺表现潜能之可能性的自信,以及对把握材料特性和相应表达方式的能力,都与他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当然,景德镇这块寓寄着中国陶瓷灵魂的土地,以及其特有的文化气息和充满传统智慧的烧造氛围,也在不断激发我的艺术灵感,它是我另一位无形之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剑平教授是学雕塑的,也是从景德镇陶瓷学院出来的,他虽没有直接投于周国桢门下,但对听周国桢的课留有深刻印象。杨教授说,有些雕塑家把他们的陶作称之为"陶艺",而有些陶艺家把他们的陶作称之为"雕塑,其实两者有共通之处,周国桢则将两者作了很好的结合,他将一种既紧张而又妙趣无穷的心理体验凝积在作品里,并传播给他人作为文化和精神的享受。
在景德镇一间陶艺工作室,我曾与周国桢另外两个研究生邓和清、金文伟(他们曾是吕品昌教授的研究生,后因调动转人周国桢麾下)作海阔天空式的漫谈,他俩都很有思想和个性,折服于周国桢的实干精神,平时周国桢再三要求他们打好基础,多写生。记得有一次在上海动物园观察、写生,周国桢以身作则,全神贯注,一天下来汗漉漉的。当大家有点畏难情绪时,乐观、豁达的周国桢没有怨言,他说在六十年代,他住在动物园,最长八个厂,都快成动物了。八十年代后期,学生时期的邓和清受西方西艺术思潮影响,做了一件靴子样的陶艺作品,感到很得意,周国桢却恼了,邓和清不服,还和周老师顶撞呢,如今却深有体会,周国桢的意见是对的,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生活是基础,天趣在自成。一国艺术之产生,必定是时代、环境、传统的演变,迫之产生,犹如一国动植物之生长,必定是土质、气候、温度和雨量,使其生长"著名翻译家傅雷说得好:"陶渊明不生于西域,但丁不生于中土,形格势禁,事理环境民族性之所不容也。"这是周国桢认的"理",向学生讲的"道"。
对中国现代陶艺,周国桢闯出了一条新路,但他认为仅仅一个人是不够的,即使一批人,也是不行的,它需要一代人、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与牺牲精神,才能日渐成功,决非一个晚上:就可大功告成。
关键是青年,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对青年陶艺家而言,更重要的是艺品。
艺品是陶艺家人品的核心素质,周国桢对学生包括女弟子、洋弟子望之极切,言之极详,他说:"从艺要有才气,做人要有原则,无论做学问还是摘创作,不欺人,不背所本,为后世负责;艺术家忘了人类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不是一个好艺术家,卑微的人格和拙劣的艺品,只能选择卑微的道路,弄出下三流的东西。"他十分强调一个人的民族气节和艺术尊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周国桢常常应邀出访、讲学、演示,在国外交往中不失有好朋友、好心人和滑头的奸商。如某东南亚国家的一个掮客,四处打听到他的住地,厚着脸皮要低价买他的作品,按国内折算,这是一笔不菲收入,可按国际同行标准,他们却是明显在压低我国的陶艺家。周国桢不干。他幽默地说:"谦恭不如从命,可从命失了中国人的脸面,不如傲慢了,因为中国人有骨气。"人们都说,周国桢的性格是玻璃性格,透明亮晶,又硬又脆,而有些人是"橡皮人",粘粘乎乎,软不拉叽。怪不得,他的学生多少有点像他,这或许是一种师道影响,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遗传。
生活中的周国桢,不大顾家,有些丢三落咽。他坦率地承认他有"家庭危机"。当地传闻他的种种不是,比如,“忙着赚钱”、"吃老本"云云。熟悉周国桢的人,都说他心胸豁达,性情开朗,周国桢为此表示感谢。他说还是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为好,生命在历史河流中如白驹穿隙,何苦为这些去费口舌?俗话说得好:退一一步海阔天空。周国桢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内敛的,他有责任心,重信重义重感情,慎终如始,不轻意付出,不轻率丢掉"他有自己的活法:第一是个人的秘念和欲望不要太强;第二是遇事不要与他人争;第三是遇事要有主见,不要随俗而流;第四是对事物不要感觉厌倦。至于赚钱嘛,他不排斥,但不是金钱第一。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挣钱的真本事,也应该有花钱的好德行,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应该对艺术、真理,终生追求,热情似火。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做应做的和能做的事,走应走相能走的路,坦然面对现实,相信未来!从周国桢的眼神里,我看到的是一位真正的陶艺家的精神。在景德镇"火"与"土"交相辉映的文明之光中,周国桢坚韧而执着地实践着:"能使任何文明的辉煌达到极致的,只能是文化和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