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艺术文章中心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大师、教授
>>
教授
>>
正文内容
周国桢 中国现代陶艺精神高地
作者:《景德镇广播电视周报》文/黄明新 李祥
来源:
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9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中国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教育家周国桢教授,“世界当代杰出陶瓷艺术家”称号、“英国剑桥世纪勋章”、中国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四次“变法”,以百折不挠的叛逆性格,致力于把传统陶瓷工艺美术发展为具有民族特点、时代特色的现代陶艺,并引领这门艺术不断走向世界。他的作品,浓缩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他的名字,成为了中国现代陶艺精神高地的符号。
周国桢 中国现代陶艺精神高地
文/黄明新 李祥
那是遥远的大漠,沉寂的荒滩。自我流放在此,与苍凉共舞,与孤独干杯。
“骆铃”声声时远时近,从披挂朝霞到裹满风沙,从挣扎倒下到继续前行,始终一个昂然姿态。
这一组骆驼题材作品,创作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存状况,而且材质与风格也迥异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生命形态和审美旨趣:孤独的诗意,诗意的孤独。
这是周国桢艺术探险途中艰辛跋涉的真实再现,或是周国桢陶艺人生和魅力人格的生动写照。
“我从哪里来?”
1931年7月11日,一声响亮啼哭,划破空旷田野。
一个农民家的孩子,没等大人做好准备,就在母亲解手的时候匆匆钻了出来。小名“坑唧”由此而来〔当地土话,就是生在“茅坑”里〕。这种非常另类的降临人世方式,也许命中注定了一个叛逆性格。有才学的舅舅索性顺势为他取了个蕴含“栋梁之材”的学名:“周国桢”。
受家乡民间文化习俗的影响,“坑唧”自幼喜欢皮影戏,尤其喜欢玩泥巴。玩什么造型呢?湘南省安仁县。楚文化的余脉,传说神农尝百草的圣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即便偏安一隅的牌楼乡上荷渡,生活化的民间艺术也颇有情趣。糯米捏的鸡鸭狗牛猪,几乎每个农妇都能露一手。
“坑唧”玩泥巴玩的就是外婆、妈妈的动物造型。现在看来,周国桢早期瓷雕作品《母子鸡》、《母子羊》,显然带有童年的记忆。
走出大山以后,周国桢分别于1946年、1948年考入安仁县简易师范学校,长沙华中高艺。求学之路有个插曲。1949年家乡解放,象《柳堡的故事》一样,18岁的哥哥要参军。可怜天下父母亲。周父母把儿子锁在屋里,让生病的奶奶坐在门口挡着,但门硬是被砸开。这是周国桢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反叛。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46军136师宣传队有了一个天才的美工。
这段从戎经历,为研究他的学者解开了一个谜:从不写“命题作文”的周国桢,怎么会主动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例如大型雕塑《传统》,一个女兵挽着袖子拿着排笔,书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那么传神。原来,拥有革命历史印记的他,当年就是这样挽着袖子拿着排笔,一路行军一路宣传光荣传统。
解放军是个大熔炉,周国桢的美术天赋有了用武之地。但全国解放后,他又希望退伍,继续求学。部队首长很够意思,写介绍信让他到安仁县民政局报到,这意味着有可能分配一个不赖的铁饭碗。但他偏偏不去,继续人生道路上的第二次叛逆。
继1950年考入苏州美专后,他终于如愿以偿--1951年考入中央美院雕塑系。尤其在校习作《兄妹上学》、《荷花灯舞》,二次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作品展,周国桢由此获得毕业留校工作的机会,更是令人羡慕。
吹响时代精神号角
周国桢等同学毕业留校,是江丰院长的决定。留校毕业生将组成一个雕塑工作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享受研究生待遇,还有工资津贴。这个决定用心良苦,就是希望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栋梁之材,日后建设中国的雕塑艺术大厦。当时留校的同学听说以后都高兴得不得了。
然而,周国桢又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告别学校告别首都,下到基层去。后来,景德镇方面闻讯便跑来要人。他成了景德镇第一个前来报到的美术专业大学生。
1954年。人生道路上的第三次叛逆。周国桢再也无法预见,自己的人生命运从此与景德镇和中国陶艺紧密相联……
当时景德镇的景象,让原本慕名来朝拜的年轻周国桢心里不爽---在陶瓷美术领域,遍地是“清末遗风”。典雅的宋代影青早已深葬瓦砾,古拙的明代五彩不再见其踪影,率真的民间青花被挤压到低档碴胎碗上。唯有代表宫廷贵族审美情趣的“繁褥纤细花哨”风格,几乎一统天下。
周国桢最想了解的瓷雕领域又是怎样一幅景象?看看依然保持圣洁端庄的德化观音,依然凝聚砥砺雄风的石湾神话,反观景德镇的罗汉,早己变的俗不可耐。世俗宗教和宫廷艺术结成新的结盟。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周国桢深感历史使命在肩,决计率先在现实题材和写实风格上体现时代精神。
于是,一个天真无邪“弹弓手”问世了。少年瞄准麻雀的神态,是当时“除四害”运动的写实作品;但何尝不是作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情写照呢。
从此,表现社会生活、流露虔诚心情的作品一发不可收。然而,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后来遭到无情批判。
周国桢在总结自己艺术道路时曾说过:这个阶段的作品我称之为“陶艺朦胧时期”。在当时,它的意义在于给千年瓷都吹来一股时代的清风,也可以说是我叛逆性格在个人艺术道路上的第一次反叛,反叛的对象是宫廷艺术。但我的作品无法让更多人接受,可见“清末遗风”势力有多么强大。
其实,这里还有更深刻的学术背景。学院派的艺术家总是恪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创作手法,比方说注重写生,周国桢就曾经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当他得意洋洋地捧回大量的傣族姑娘写生作品时,却遭到艺 人出身的领导冷嘲热讽,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破坏了艺人一辈子就应该临摹芥子园的规矩。周坚持写生,他们就拿下放农村锻炼来惩罚。结果没有想到的是,周把下放农村当作体验生活的最好机会。
《东山在望》〔1960年〕,就是周桢下放农村,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结晶,它表现农民自力更生克服自然灾害的顽强生命力。《迎春》〔1956年〕本是表现公私合营的喜悦心情,反感他写生写实的人潜伏到文革,便跳将出来,责问《迎春》小男孩用鞭炮炸死谁……
好了,这样的荒诞时代再也不会有了。周国桢上世纪50年代的“陶艺朦胧时期”,探索历经五年,尽管个人为此也付出艰辛与委曲,但今天看来,可视为一场有趣的PK大赛:一个热血青年艺术家单挑遗传基因颇为历害的宫廷艺术。
播撒唯美主义火种
研究周国桢需要投入特别眼光的,是他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陶艺唯美时期”,探索经历长达二十年。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神奇世界,一个造型与色釉珠联璧合的独立王国。宏观看:“大动态、大形体、大线条”,十分简约,富有气势;微观看:则气象万千,异彩纷呈。
众所周知,中国陶瓷被称为“火焰艺术”,很大程度上是高温色釉的神奇“窑变”。而景德镇更是因为拥有品种繁多的高温色釉而饮誉世界,其品牌凝聚了一千多年艺人窑工的辛劳与智慧。非常可惜的是,它只能运用在中规中举的器皿上,而艺术陶瓷或者陶瓷艺术,却又只能“白瓷加彩”,一个千百年不变的装饰手法。
这个亘古局面,周国桢发誓要打破。他一方面坚持体验生活,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一方面坚持艺术造型美学与陶瓷材料科研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1961年,是周国桢的“而立之年”,青春锐气勃发;这一年,“亚非拉”人民反帝斗争怒火漫延。于是,窑火升腾,两股生命火焰燃起来了,乌金釉、郎窑红也燃起来了。当它们交融一起的时候,奇迹产生了。
非洲三部曲《怒火》《以血还血》《独立》和《西班牙舞》的诞生,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标志着陶瓷工艺美术中最难掌控的高温色釉与陶瓷造型美学,圆融在火焰艺术之中。《独立》作品的命名,标志着周国桢雕塑有了“独立”的陶瓷美术语言。
随后,作品造型越来越简约,线条越来越写意。相得益彰的结果是,高温色彩装饰语汇越来越丰富。不料,不学无术的人,却指责这些作品是“奇形怪状”。 这一年1964年,周国桢尚且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斗胆在批判会上据理力争。接踵而来的残酷斗争,作品毁于一旦,周国桢被扫地出门……
一唱雄鸡天下白,艺术的春天到来了。刚刚走上陶瓷学院讲台的周国桢,第一时间捧出自己的心声。它引亢高歌,高温炼就的铁红花釉,深红如血,斑驳陆离,仿佛沐浴在金色朝霞中。
于是,《一场惊梦》、《醒醒,弟弟》过后,《疲倦的武士》再度精神抖擞,周国桢又象当年《初出茅庐》一样,做个《拼命三郎》。
这些有故事背景的代表作,联辍起来就是中国陶艺复兴史。也是他游走江苏宜兴窑、福建龙海窑、浙江龙泉窑、山东淄博窑、河南禹县窑、湖北岚头叽窑、广东石湾窑的创作线路图。为了把“唯美主义”火种撒遍全国,年过半百的他,不辞辛劳远游,发掘各大名窑名釉,指导学生创作,并无偿把自己原创作品的模子留给各大陶瓷企业,扶植他们开发陶艺新品种。
“陶艺唯美时期”, 似为周国桢艺术道路上的第二次反叛。表面看这次反叛是为了拓展高温色釉的表现力,才以“大动态大形体大线条”的形式规则,追求“艺术形式美”。也许初衷是这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否则无法解释,这些文人艺术趣味,为什么饱受争议?其实再保守的人,也不会否认周创造的高温色釉装饰语言,那不过是华丽外衣而已。他们否认的就是造型美学中的所谓“奇形怪状”。这个学术背景且广且深。批评不仅来自陶瓷工艺美术领域,也来自与意识形态捆绑一起的纯艺术领域。甚至美院之间也有二派。其中二个代表人物:浙江美院的周轻鼎,中央工艺美院的郑可。前者是与周国桢亲如父子的恩师,后者是右派分子。二者争论的焦点,是能不能公开追求“艺术形式美”。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周国桢忍痛告别恩师周轻鼎,完全倾向“右派分子”郑可的艺术观点。这在当时是需要冒意识形态风险的。好在八十年代以后,各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滚诵而来。“有意味的形式”之说,让大家理解了“艺术形式美”的真谛。
所以我们回望探讨周“唯美”时期陶艺意义,不能局限在华丽外衣上,而是应该看到“华丽外衣”包裹里的学术理论价值,即构建了以“艺术形式美”为理论核心的陶瓷雕塑造型美学系统。
寻觅民族艺术源头
如同淙淙流水般,略带湖南口音的周国桢教授,讲课十分生动;提升动手能力的示范性教学方法,强调运用独特眼光发现美,更是深受学生欢迎。
火焰高蹈,一只影影绰绰的造型,突然遭遇停电,“花豹”变成“雪豹”。用当时众人的审美眼光看,是工艺技术严重残缺的次品。而今,这件天成之作的华诞,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成了陶瓷材料美学“九九归一”以后,首创的全新的审美摹本。
这件腐朽化为神奇的杰作,与其说是遭遇了一次偶然,不如说是周国桢有发现独特美的独特眼光,以致于有同样眼光人想用倾家荡产的代价收购它,被周婉言谢绝了。从这个意义说,它的诞生又是一种必然。
所以,从《黑叶猴》开始,周国桢有意识地独立构建一个审美范型,并为之取名:“残缺肌理美学”。它直接影响了以吕品昌为代表的一代年轻陶艺家。“材料上强调关注质地个性:工艺上有意利用缺陷肌理;装饰上追求随机性、偶然性。”这些己成为具有中国民族持色的现代陶艺基本语汇。
从材料美学起步后,为了开阔艺术视野,周国桢教授连续多次带学生到大西北考察。所到之处,无不惊叹中国古代艺术的表现力,尤其是汉代霍去病墓石头雕刻,那种原始的生命张力,令人震憾和折服。
从大西北考察归来,周国桢开始用另类材料和全新方法,创作示范性教学作品。
这件作品形象沧桑,造型古拙。似恋,恋天涯断肠人之乡?似觅,觅远古东方艺术之根?似思,思陶瓷文化符号之真谛?疑问在那微低的头颅中,猜测在那紧锁的眉宇间,一切都在不言中。这是用匣钵土材料做的。题材的触动来自一个新闻报道,说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一下飞机就晕倒了,医院一检查根本没病,原来是太激动了。但周国桢在创作过程中己经不再局限台湾老兵的回归故里,而是融入了很多感受,这样主题就有了多义性。而艺术的灵感来自周带学生所寻访感悟的汉唐雄风。
特别是后来,他又沿着历史长河的上游寻去,一直找到远古东方神秘主义哲学和艺术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这个源头重新起步,再进入陶艺领域,就别有洞天了。尔后又大肆扩张材料领地,其表现力就没有边际了。《黄河》《牛脾气》《千斤顶》这些代表作,浑然天成,起点很高,成为日后中国现代陶艺崛起的开山之作。
从此,周国桢进入了第三个创作阶段,即“古风”时期。这是他艺术道路上又一次变法。这次变法,彻底背叛了工艺技术理性,创建了材料美学体系,赢来了丰富的感性世界。
“古风”作品创作过程中“手感”的呈现,极大丰富了现代陶艺核心要素“泥味”语言。“泥味”的肌理装饰效果是现代陶艺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泥味”的审美趣味有赖于手工痕迹体现。不同的手工痕迹所创造的质感表现、肌理变化和强烈的光影对比,便有不同趣味的视觉冲击力和魅力。
周国桢掀起的“古风”,回归了陶艺本身。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叶落归根”?它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对文人艺术的唯美趣味作了一次心狠手辣的决裂,而且审美旨趣直指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民族艺术。
高扬现代陶艺大旗
“周国桢陶艺展”海内外有十多次,其中1986年中国美协主办的“周国桢陶艺北京展”和1987年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主办的“周国桢陶艺香港展”影响最大,尤其是“古风”时期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泰斗的地位。
面对如此成就和地位,应该满足了吧。但他又毅然重新上路……
“人面鱼”图案的半坡文化彩陶,至今令人叫绝。那时没有辘轳车,它是怎么成型的?周国桢曾见过破碎的远古彩陶,残片显示的纹路表明,泥条也可以成型。
于是,一路打听一路寻觅。结果,在湖北岚头矶,他发现了泥条盘筑水缸的古老工艺,后来在景德镇郊外的天宝,又发现一个规模更大的烧制原始大缸的龙窑。
就象鬼使神差钻进时光隧道探宝一样,周国桢拂去平添的几分悠悠怀古情思,着魔地深入下去探个究竟。打听到来访者是位大艺术家,做缸师傅索性打赤膊,把搓好的泥条从颈脖挂到胸前,开始接龙表演。
啊,多么神奇的泥条盘筑工艺!那泥条如同线条,那旋转如同舞蹈,那拍打如同音乐。这是劳动的语言,也是艺术的语言。用心体会做缸师傅创作快感的周国桢,突然灵机一动,运用泥条盘筑陶艺,不正是一种富有表观力的空间成型方法吗?做水缸为的是实用,泥条纹路务必抹平。周国桢心想,如果做陶艺,泥条纹路不就成了一种肌理效果和装饰语言吗?
从此,周国桢陶艺进入一个全新的佳境。原本“变化与统一”的形式法则,只是一个大概念,而今运用盘条法创作,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虚实、穿插和扭结,无不有形式丰富的节奏与韵律。
这个方法打开了现代陶艺局面后,还有新的表现语汇吗?,属“羊”的周国桢,拿“领头羊”来做实验田……
这些不同形态不同情态的羊,无不是他的真情流露。1984年的《开片大角羊》和1988年的《大角羊》对比,同样有极度夸张的角,但材质、造型不一样,味道就不一样。 而1984年的《 开片羚羊》和2004年的《 卷筒羚羊》对比,不仅羚角、材质、造型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在成型方法上,后者对前者作了彻底的巅覆。
巅覆的结果,是泥板卷筒成型方法。这种“一笔定乾坤”的自然成型方法,比泥条盘筑成型方法更显“下笔无悔”的气派。
但这两种成型方法有个共同点,都是一次成型,不用拉坯,不用注桨,只有原创,不可复制。它彻底告别了陶瓷工艺美术亘古不变的流程,也告别了传统雕塑那种做加法、做减法的创作手段。成功进入了评论界公认的“新表现”时期。
屈指一算,这是他艺术探险之路的第四次叛逆。周国桢陶艺“新表现主义”具有革命性的历史意义。那魔方般的折叠或扭曲,那有意无意的空间变形,那神奇透空的洞穴形态,无不从根本上激活了艺术家的空间想象力。让各种形态的潜能,可以尽情发掘。这样的造型空间,不仅直接抵达中国艺术的大写意精神,而且拥有无限丰富的表现力。
拥有如此独特语言体系的“现代陶艺”,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纯艺术门类,己既成事实。如此这般,以“领头羊”来自我鼓励的周国桢,终于成为与国际陶艺语言接轨的“中国现代陶艺领军人物”。
静观人间喜怒哀乐
周国桢四个创作阶段,四次艺术变法,四次自我叛逆。虽然社会背景、创作条件、运用材料、艺术风格不一样,但不变的是“精神高地”。这个“精神高地”的由来,是作为现代陶艺家兼教育家的他,不断自我锤炼的结果,就象把自己的作品一次次亲自送到窑火里煅烧一样。于是,“精神高地”的内涵便成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锤炼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周国桢嗜作猫头鹰,喜欢表现正气浩浩、刚正不阿的形象。所作皆高瞻远眺,凝神静瞩,灏气凌然。尤其是大巧若拙、大真若朴的《静观》,象是洞察万物、审视一切,形象而又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观察社会的犀利目光和沉着素质。
因而,周国桢陶艺在长达55年的土与火的熔炼中,不断观照社会变迁,捕捉时代灵光,以雕塑各界人士、记录百姓风采为己任。相比较而言,周国桢人物作品没有动物作品多。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许通过动物视角描写人类,是一种更为艺术的指向,方便以含蓄的形式蕴含透彻的主题。
从创作年代看,大家都心领神会:这只夸张腰身的《拦路虎》〔1978年〕,不就是那些不理解“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保守势力吗?透过《铁饭桶》〔1985年〕熊的背后,可见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的某种心态何等令人可笑。至于《白猫黑猫》,显然是呼应伟人邓小平的一句名言。1997年,他又用粗质材料做了一对,表现香港回归“一国二制”。
最有趣的是,猴子、猩猩扮演的《地球是圆的吗?》《前怕狼后怕虎》《枪打出头鸟》《王大叔和僵大伯》《老外婆》,简直就是社会历史舞台上的一幅幅辛辣漫画。《指手划脚》更绝,这个家伙从不劳动,手脚功能己经蜕化,却偏偏喜欢指手划脚。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救赎。
“国际题材”同样如此,作品的背后总有个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立场表述。在这个描写以“沙漠风暴”为代号的海湾战争背景故事中,“大人物”正对“小人物”骑虎临下,欲吞不能欲罢不甘。有个前来“周国桢陶艺馆”参观的外国代表团看到这个黑色幽默,众人无不发出会心微笑,其中一位女士指着狮子头说“这就是布什布什。”
新版虎年生肖虎,同样隐藏着作者的情感寄托。问周:这只老虎的面孔,怎么既慈祥而又威严?答曰:我是想说:中国和平崛起,不欺侮别人,也不怕别人欺侮……
“反观”周国桢的“静观”,完全不同于玩自我感觉的陶艺家,他永远是中国陶艺界的精神高地和国际陶艺界的代表人物。
“我到哪里去?”
在艺术探险道路上品尝无数艰辛的周国桢,前进的步子难以停下。他继续守望着艺术生命的原创力,继续推动中国陶艺走向世界。
新加坡 、日本、 韩国 、美国 、加拿大、 印度……他出访交流讲学。周国桢在参与国际交流中,喜欢说自己民族特色的现代陶艺语言,自信且精彩。下笔无悔,一笔成型,意到笔不到,似与不似之间,以形写神,大胆落笔小心收拾……这些语言比较难翻译,但一看周即兴创作的现代陶艺,就会报以掌声表示欢呼。
中国陶艺和国际陶艺越来越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现代陶艺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含义。“手工劳动万岁”,成为“后现代社会”人性回归自我的旨趣。泥料的可塑性与火焰的可变性,形成现代陶艺富有强烈感性的手工品质。审美感兴的勃发,以生命自由张扬的态势,始终处于创作过程中。它是渴望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精神需求,是人们思维观念和审美体验的寄托,也是对“一地鸡毛”现实生活的反拨。它所显现出的生命能量,灌注在自然天成的质朴感中,弥补了现代工业产品带来的冷漠。由此,现代陶艺语言也就具备时代审美属性,成为国际主流社会可以交流的普适价值观。
它可以超越国门超越阶级超越艺术家和农妇的界线……
2009年11月28日。湖南安仁。陶艺聚会新时空。
这一天,家乡人民以特别的仪式欢迎周国桢衣锦还乡。“国桢陶艺馆”“国桢陶艺广场”落成, “国桢艺术学校”命名。
一些国际顶级陶艺家应邀前来考察:这个地方是怎么会成为世界级陶艺家周国桢摇篮的?考察方式很轻松很热闹。许多农妇参与表演制作糯米鸡鸭狗牛猪,个个行家里手。原来如此,如此氛围。
于是,所有陶艺家参与互动,相互学习交流,当场创作烧制。
这时,“国桢陶艺广场”喷泉冲天,十二座大型生肖陶艺揭开面纱。上上下下场里场外,成为天下陶艺狂欢节。
面对这一切,78岁的周国桢眼眶湿润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叶落归根,是回归童年故乡,还是继续留在为之付出全部青春的千年瓷都?对周国桢来说,无须选择。
叶落归根,归根于远古的泥与火,归根于中国现代陶艺,是他永不改变的选择。
新作“生命三部曲”,是周国桢创作源泉和生命哲学主题永不枯竭的证明。生命如此生生不息,中国现代陶艺也是如此生生不息……
上一篇:
周国桢 一个城市的精神高地
下一篇:
周国桢十二生肖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