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景德镇陶瓷学院的 “海归” 陶瓷美术家吴也凡教授系晚清两房进士之后, 1953年出身于名门艺术世家,自幼在当地名师指导下勤习书法与绘画,还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由于特别刻苦用功及几近于过目能诵的记忆力,早在少年时期就名扬雁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摧残了一代人的梦想。1968年失学在家的吴也凡通过亲友介绍在衡阳界牌的瓷厂学习画瓷,此后就一直与陶瓷美术有了不解之缘。文革动乱结束后,举国上下科技兴国,从1980年开始,吴也凡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当年厦大全校只选拔招录了二名博士生)期间师从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奠基人和开拓者蔡启瑞资深院士[1],受到美学造诣和国学功底极也极为高深的世界著名学者的手把手的精心培养。所参加的“在固氮酶作用下和铁催化剂作用下固氮成氨的研究”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吴也凡作为第一作者的科研论文在1988年第26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上作为大会专题报告[2],为国争光。1988-1993年:经蔡启瑞(时任国际催化协会副主席、厦大副校长)和田绍武(时任国际电化学协会主席、厦大校长、中科院资深院士)推荐,在催化学科与生物物理的边缘领域从事酶的构象变化与活力间的关联研究,并获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委员周承鲁院士(因人工合成胰岛素而成为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的中国科学家提名人之一)研究经费的支持。1991年:被厦门大学确定为第一批跨世纪学术骨干(全校36人)。1992年:被国家科委列入特殊人才档案(当年厦门大学仅1人入档)。厦大有着十分优秀的人文传统,他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和科学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在厦门大学浓厚的人文环境中饱经13年学养,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做学问的方法。他在国内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对党和政府具有无比深厚的感情。
早在八十年代初,吴也凡就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积极参加厦门艺术家的许多活动。在朦胧诗兴起的时候,他就经常与厦门的著名诗人以诗会友,在热烈的气氛中,豪放的吴也凡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在风格多样的吴诗中有着十分沉潜和悠远的心境。在艺术家的聚会中,他经常即兴进行歌曲创作,并用小提琴等乐器即兴演奏,时常借用太极功法运弓及声情并茂,十分感人。由于积极参与和组织厦门当地的美术革新和诗社与音乐团体的活动,其突出的博学专精与多才多艺,在艺术圈内,青年时期的吴也凡有着第一才子的美誉。南普陀前方丈闽南活佛妙湛法师经常对他进行点拨,使他的人生和艺术在禅宗的境界里不断精进。
(二)
1994年初吴也凡作为客座教授受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举家邀请,到了国外他很快就将全部精力转向艺术领域。他经常造访国外著名美术馆、博物馆,在第一现场细心研习其技法,探究其美学内涵,广结绘画名流为友,探索光与色的变幻。经高人指点,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对太极、气功的修炼,其直觉和感悟能力极强,对干、湿,对气味,对大地的阴、阳等十分敏感。通过调整阴阳、和畅气血、疏通经络、培益真气,也凡的很多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他曾在美国纽约及日本东京画廊潜心陶瓷美术创作十一年。他还对陶瓷茶道具中的禅宗境界及茶道的洗心过程,从文化和技术层面做过深入的研发,对其胎质、釉色与质感及器型把握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茶道文化的简素、枯高、幽玄、自然、脱俗、静寂等性格品质。通过将这些陶瓷茶道具向“上流社会雅士”的“让渡”,使他衣食无忧,可潜心于艺术创作。佛造像具有解脱人们的苦闷的像教作用。东京是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京都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佛像。为了从制作的角度研究佛学中的像教,他收集了东京二十三区及京都等地各图书馆的佛像资料,并对照博物馆的佛造像,进行了比对研究。然后沿着丝绸之路上溯到印度本土,原汁原味地体悟了沿途的佛造像和其博大精深的佛学境界。他指导及参与制作过不下百尊被博物馆收藏的从印度早期到中国北魏至唐的石佛精品。他注意到:印度本土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的美术作品,其基本格调都是唯美、温馨的,并以这种唯美的方式“普度众生”,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佛造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后,不断加入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东西方美术融合的坐标原点其实就在祖国的敦煌。从丝绸之路的佛教美术吸收学养,是他的唯美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数。经过十几年国际艺术大舞台的磨练,吴也凡的艺术经历了蜕变。在工业化的社会里,工作节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磨灭人的天性,人变得越来越彼此冷漠。当代人负荷太重、太累,他并没有直接从正面去刻画这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困苦,而是以其作品中的诗境与音乐旋律的交融流动,以唯美的风格使人轻松、空灵,从而获得精神解脱。他深刻认识到:在艺术经历了全球范围的接连不断的动荡之后,一个东西方艺术相融合的时代开始了,创作应朝着尽可能融合的方向努力。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各种知识的融合,他从事过多方面的前沿科学研究,从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古陶瓷研究等,最后将各种学识聚焦汇集到陶瓷美术领域。西方的写实所采用的焦点透视、光影关系等和自然较为接近,而中国画和诗词、书法、古音律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是心境的抒发。在东西方绘画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再经当代文化艺术基因的重组,才能创造出富于当代气息的陶瓷艺术作品。真正的东西方绘画的融合,是东西方思想的融合,而绝不是东西方绘画技法的简单拼凑、混合、抄袭。吴画中有十分优美的音乐旋律和诗意在流动着,恩师闽南活佛妙湛法师曾评价吴画说:“也凡积学功夫,作画既重规矩法度,又不忘推尊自成一格之创新。落笔轻清,设色清润,淡而味永,脱去流俗,情韵悠徐,趣造高尚,超然物外,飘飘若飞云映素月,清约自成一家’’。
吴也凡的陶瓷美术在人物、山水、动物等方面都形成了标示性符号,他的艺术实践在文化艺术的自我反省与东西方文化融合中赢得了世界绘画领域的高度赞誉。文化发展到今天,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栅栏已经很大程度上消失了,只保留了一小部分,那就是传统的“根”。作为大地之子,他根植于中国,融汇西方,大胆进取,锐意革新,成功地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鸿沟,虽然许多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绘画技巧都是现代的,但画面的气质仍然是传统的、东方的。吴也凡曾在美国的帕斯高艺术中心及日本藤井美术等举办个人陶瓷美术展,其陶瓷美术作品被圣赛德艺术中心(美国)及春日美术馆(日本)等收藏,日本阿尔法财团为其建立“也凡陶瓷美术馆”;《文化与传播》(美国)、《展览与评论》(日本)、《华盛顿时报》(美国)、《朝日新闻》(日本)、日本NHK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吴也凡进行了专题介绍。作为清贵一族,吴也凡还创作发表了大量诗词作品,并对其谱曲,用小提琴、箫、二胡、吉他等及自制乐器进行即兴演奏;他精于太极、气功,将各种学养融入陶瓷美术,其饱含音乐旋律的陶瓷美术作品蕴含“易学”精髓,极具有标识性,在海内外艺术圈内有“中华天人”之美誉。
为振兴祖国的瓷业,2005年景德镇陶瓷学院从海外引进吴也凡教授,他还在陶瓷材料领域获多项国家基金的支持(今年又获得50万元国基),申报了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研发了古韵绚彩,拓展了陶瓷美术的表现力度。归国后,他的陶瓷美术作品连续常年发表在“中国陶瓷”、“中国陶瓷美术”、“陶瓷学报”等杂志上,他的作品每次都以无底价标王而活跃在国内的重要艺术品拍卖会上。2011年7月在统战部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陶瓷美术展的开幕式上,吴也凡还用小提琴进行了即兴演出。2012年6月吴也凡应邀到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其学术报告“艺术与科学中的批评与创新 ”从当代科学与人文知识的基本缺陷与挑战的机会、汉字书法的框架结构与国人的整体思维、景德镇陶艺的复兴等视角展开,并展示了所创作的陶艺作品,激起了多年未有的轰动。
(三)
天驹是吴也凡的题材之一,除了深入草原去观察和体会马及习性之外,他还对古今中外与马有关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借鉴。他的马在技法上发微探幽、炉火纯青,使观者能在画家与作品之间找到单一的对应关系。原本在旷野奔驰腾跃的野马驹既无勒,又不受拘束,在无垠的草原上欢快自由地寻食。居无定所,除了苍穹外,并无任何庇荫。它们身上的任何部位都具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马是所有动物中身体各部分配合的最匀称、最优美的,并且身材高大,马的头部那轻捷的神情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它的眼睛闪闪有光,目光十分坦然,须毛衬着头部,装饰着颈部,强劲而又豪迈,具有温和而又合群的习性。它跑起来总是努力争先,越是危险越是起劲,其力量和锐气通常在竞争或险境中才表现出来。它们有着舍己从人的属性,一经驯服就不再逞原有的烈性,总是按主人的意愿或奔腾,或缓步,或止步,动作敏捷而到位。在主人面前,它又是最温和最驯顺的,对主人意愿的理解总是恰如人愿地用行动表现出来。它们虽豪迈而狂野,却从不攻击其它动物。它们相互眷恋,依依不舍。它具有大无畏的精神,习惯了兵器搏击、硝烟弥漫的战场,越是危险,它越是本能地表现出忠诚和勇敢。马在正常放松的情况下左右耳朵竖立着,并不规则的交替前后转动。在注意力集中时,双耳正对着头的前方,表明两只眼睛和注意力都集聚在前方物体上。马在听到或看到认为奇怪的响动时,会将就近的耳朵转过去“看”,响动越大,耳朵滞留的时间越长,甚至将头整个扭过去。通常,这种情况下马是伴随着紧张情绪的,它的脖子会高扬,身体肌肉会绷紧。眼睛是人的心灵的窗口, 而马的心灵的窗口则是耳朵。在吴的天驹作品中,马耳的软骨组织的质感和灵动性被描绘的惟妙惟肖,亲切可爱,也成为被人们称颂的一大特征。他是刻画眼睛的能手,不但细致入微,甚至把显示视线的方向的眼神光也巧妙地刻画了出来,或明眸炯炯,或睑睫低垂;表情或沉思、或欢快、或热烈、或迷惘,总能给人以温馨的告慰或甜美的鼓励。尤其是马的面部会给人以巨大的情绪冲击力,坚定、自信、透亮、生动、清纯的眼睛所表现出的对美好的追求极具鼓动性。在马的身上可感受到因剧烈奔腾而散发出的呼呼热气。他画马是从现实中大量马的形象中提炼出来的,对马的骨骼构造了解很透彻,对马的脚踝骨和马蹄作过精细的观察,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关节的灵活劲,就会显得僵硬。他虽然画的是马,但立意却不全在马上,飞动的马尾、马鬃象征着画家胸中燃烧的激情。云海奔腾的强烈气势表现了风驰电掣的奔马动态。天马行空,作品中从马的高昂的脖子延伸到左腿所形成的一条垂直线在奔腾中极为稳健,马的四周在绚丽多彩、极富音乐节奏的祥云衬托下,更有精神。他的作品把观者带进了一个多层面、多方位,形态和境界极为丰富和深层的唯美世界。他以奇妙的构思、精湛的技巧将极富诗意与音乐的流动感的唯美的思想境界发挥到极致,令人如醉如痴。
吴画情景交融,神韵自生。吴画的意境中,情是消融在形象中的景中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他抓住了现实生活中那些能唤起优美情感的自然形象的美的精髓,他的马来自自然,而又超脱于自然,他的唯美与含蓄的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他对马的人文精神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他所创造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天驹系列唯美而富于宗教内涵。从唯美的角度,他的马是奔驰在祥云里的白马王子;从佛界的角度,他的马与去西天取经的唐僧相依为命,他的马是释迦牟尼的化身,可化解人们的苦闷,净化人的心灵;热衷于日中友好的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曾高度评价说:“也凡博士的马从东西方美术的原点,从远古的丝绸之路伴着敦煌的乐音直奔向我们的心灵”。与很多以力、乱、狂、怪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家的作品相比,他的作品始终保持了传统绘画的完整性。他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当代,他的作品里有着古典的优雅情感,有构图、有形象、有色彩,其造型的精确、色调的雅致、构图的完美,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他就是这样在历史与现代、东西方美术的横纵坐标系中找到了立足点。致力于构建陶瓷美术与材料科学理论体系的大地之子吴也凡具有极为深厚的学术与文化背景,他要将陶瓷美术与中国画和油画等并列于人类艺术之林,平起平坐。他是学院派陶瓷美术家的最典型代表之一,他善于将现代审美与传统艺术相结合,他的作品是诗歌,是音乐,既有传统的意蕴,又闪烁着当代学院派大师的风采,洋溢着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使人领略到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与品质特征!(感谢著名美学家曾少华(CHAN Siewhwa)教授等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
参考文献
1. 《经济日报》第七版“院士生涯”.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奠基人和开拓者蔡启瑞——一泓清泉蕴热忱. 2011年1月16日.
2. Yefan Wu(吴也凡),Hongbo Chen, Guodong Lin, Xinsheng Yu, Hongtu Zhang, Huilin Wan(万惠林,中科院院士),and QiruiTsai(蔡启瑞,中科院院士), Cluster-complex mediated electron-transfer and ATP hydrolysis. Pure .Appl.Chem.,1988, 60<8>,1291-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