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石教授是个注重细节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人,他的书房可说是书画满室、活色天香,如果再加上一曲古筝曲《高山流水》或是抒情民歌《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真可说是人间仙境。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和氛围中的余教授自然就仙风道骨,超然物外了。余教授的书房就像是他个人的陶瓷作品展室,这里有他的近百件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陶瓷作品,色釉装饰、青花釉里红……一件件作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位景德镇沃土中诞生成长的陶艺名家的独特人格魅力。
家学渊源学院风范
余少石1945年生于景德镇陶瓷艺术世家,其父余翰青为陶院教授,著名陶瓷艺术家。说起父亲,余少石充满了感激。他说,父亲是个对艺术极度认真的人,当时大家的生活都很紧张,但父亲一f_]心思都扑在作品上,米缸里没有米他也不管。要在现在,肯定也是个缺少经济头脑的人。
余教授是家中长子,从小就有艺术天赋。父亲对他是严爱有加。五岁就教他下棋、诵读唐诗宋词。他还记得父亲在他的习字本上用红朱砂批改,写得好字就打上红圈,写得最得意的字曾被父亲打过三个红圈圈。上小学后余少石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就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在小学时多次在少年儿童绘画创作中荣获一等奖,作文比赛一等奖。
与其他的家传子弟不同的是,余少石后来考上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接受了系统正规的大学院校教育,家学的影响、学院的教育,而后经过时间的淬炼,余少石终成文化型的艺术大家。
大气简约有道无为
余少石的艺术风格清新雅致,老成中透着童趣,炉火纯青中归于简单。可谓是“有道无为,返朴归真”。他画的牧童、水牛都是那么地充满情趣,你仿佛可以闻到青草的苦味,可以听到牧童的短笛,田园生活、笔墨情趣、童真童趣就这样和谐完美地统一在他的画中。他画的寿桃,喜庆、饱满,色正形真,鲜美欲滴,符合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心理,深受藏家的喜爱。他画的松树,老枝缠绕,虽饱经沧桑却又充满生命的活力。
《霜林曲》远近疏密有致;《江南春》空灵悠远;色釉装饰的《水乡舂早》天人合一:青花釉里红的《八哥红松》简洁大气。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高层次的文化品位和全方位的艺术修养使得他的作品历久弥新,透出浓厚的底蕴。
德艺双馨难能可贵
米芾云:“心匠自得为高。”一语道破了中国艺术家的绘画不是简单地对万事万物的摹写,而是以心为境的创作。因此,当我们提及最高水平的艺术家时,总不忘谈及他们的艺德带给艺术界乃至普通人的深远影响,而余少石正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好老师。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从教三十余年,他看重学生更甚于自己个人艺术的发展。他总说:“要爱你的学生,以后如果他们有成就了是你的光荣,他们没有培养好,你是有责任的,应该感到羞愧。”
余教授不仅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对兼职的老年大学的教学也是一样的一丝不苟。老年大学不是以商业为目的的机构,课金报酬非常微薄,但他没有推辞,也不因报酬低就在教学上打折扣,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坚持做。
余教授曾有自评72字,质朴无华,却光耀照人,照录如下:天生胎养,脸小皮薄,事不出格,话不多说;低调做人,埋头干活;外柔内刚,是非有则;热爱教学,潜心艺业;理论实践,小有收获;宠辱不惊,鱼掌兼得,岗位短暂,共事难得;注重心养,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