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合一, 施于人生
1928年2月2日,施文林(原名)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小商人之家,9岁失去双亲。他聪颖好学,自幼即显出艺术天分。有一天他在当地天主教堂前的人行道上作画,引起神父的注意而被好心收留。是教会帮助他度过儿时的艰难岁月,教导他成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施文林在上高中时择名“于人”,出自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直到他68岁时不幸死于车祸,施于人身体力行,将他对陶艺的挚爱及毕生的造诣全部奉献给了他的学生和他钟爱的景德镇。施于人第一代弟子之一的钟莲生撰文:“他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通过他自己和他多年培养的学生们的传播,对景德镇的陶艺创作思想和陶瓷设计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52年,施于人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赴北京就读于著名的中央美术学院,2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北京的老师挽留施于人毕业后继续深造一年,1955年,27岁的施于人离开北京来到景德镇,年轻博学的他踌躇满志地来到了青花瓷的故乡。1958年院系调整,三所学校合并后成立“景德镇陶瓷学院”,施于人作为建校人士之一,也是陶瓷设计专业的带头人,负责当时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课程安排。
1957年,来到景德镇短短2年,朝气蓬勃的施于人被打成右派,因他是系里的惟一的右派而被整得最早最苦
文革前夕1965年,他家徒四壁,他再次不准从事艺术创作,远离他的画笔、笔架、瓷器和他的教室,这对一个艺术家无疑是判了死刑。
动荡的年代,挣扎的人生,多少故事,多少辛酸。但这些都已成往事,瓷器上的血渍早已被洗净,然后我们不得不感慨施于人简短的艺术创作经历,他的经历在1958年到1979年留下大段的空白。
1979年,强加给施于人的“莫须有”的罪名被完全清除,他的名誉也终于得以恢复。
1978年,北京著名的陶艺大师祝大年先生,专程委托施于人组织了一批景德镇陶瓷界的精英们创作北京首都机场的大型壁画群《森林之歌》,这批艺术家是中国真正的国宝,刘海贤精心地保存了施于人的初稿。主题为“森林之歌”的壁画以云南茂密的热带雨林为背景,由色彩绚丽的瓷砖镶拼而成。这组壁画至今仍然装饰着首都机场。
20世纪80年代初期,施于人开始逐渐形成他自己的风格,但突破点、转折点以及最终成熟的具体时间现在都无从知晓了。
他的作品看着似乎是他钟爱的碎瓷残片拼接而成,不是将散片拼回原状,而是生成新的美丽而持久的空间。他的拼接技法首次打破了几何空间对称性的局限,同时又开拓了如何将“道”引人“器”的新思维。
他身体力行地对学生进行教导,汲取传统精华,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创新。施于人作品另外一个特点是小红三角点缀器皿,有时漫过边缘进入内壁。他的家人说那是爆竹燃放后的红色纸片,噼噼!啪啪!你能感受到红色爆竹迸发出的能量,乐观、喜庆、吉祥!巨大的喜悦来自多年压抑后的解放,施于人的艺术风格源自他坎坷的人生经历。
1986年,施于人作为参展人之一,赴香港参加第一次景德镇陶艺展;1990年访问澳门、1991年访问蒙古、1992年到新加坡、1993年访问日本,作为景德镇的陶艺大家,他评判展览,出售作品,自由地授课。他只有68岁,健康乐观,1996年3月3日晚上,一辆汽车从侧面撞到骑自行车的他,施于人当场死亡,他车技娴熟,可能是他被批斗时右耳落下的旧疾使他无法听见朝他驶来的汽车声。他生命的烛光熄灭得太早,他的猝然去世留下了另一个空白,这次是在陶艺界、在他妻子和亲人的心里、在景德镇、在中国。
可能源于他的宗教信仰,施于人性格宽容,他是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菊、冬梅、幽兰、昙花和红山茶是他的最爱。的确,他不屈不挠地度过了艰难的冬天。
“如果你想了解陶艺”, 第一代弟子之一的秦锡麟说,“你一定要采访我的老师,他的精神如金子般闪闪发光。” 他的精神活在他教过的众多的学生中,照亮了景德镇陶艺的发展方向,他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闪烁,道器合一,永远!
文章摘自卡拉·卡奇编著的《道器——施于人大师(1928-1996)及其第一代七个弟子作品展》授权与了了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