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 1943年出生于江西赣州,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景德镇学院教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
饮水思源念恩师 张学文
『了了亭独家授权』我的恩师施于人教授不幸遇难仙逝已有十二年了,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再也无法留住他那熟悉的慈祥声容,不可亲自感受恩师的爱心和温暖,然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又丰硕的无形财富,让我们及其子孙们永远受益。他的名字与他的德才如此相吻,他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施于”了“人”们,“施于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他兢兢业业地辛勤栽培下,他的弟子有不少已成为当代中国陶瓷艺术领域中的先驱和顶梁立柱,其中有教育第一线的教授、硕导、博导;有从事陶艺创作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研究机构的学者等等,弟子们用自己卓越贡献和杰出成果,不断回报自己的恩师,慰藉恩师的在天之灵!虽然施于人这支“蜡烛”燃尽了,然而并没有“毁灭”自己。“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这就是恩师的性格和胸怀!
施于人先生对我国陶瓷艺术的贡献是功不灭的!他的最主要的功绩在于他难能可贵地开创了景德镇艺术陶瓷创作领域中的“学院派”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回归和提升了陶瓷艺术本身特有的艺术语言和独立的艺术形象。
在“珠山八友”画风几乎一统天下的景德镇,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和语言自然成了景德镇艺术陶瓷的主旋律。直至现在还有不少的人,甚至某些大师都习惯于将绘画与陶瓷装饰艺术等同起来,误导说:“在景德镇不会绘画的人,其陶瓷艺术水平就不高”,将陶瓷艺术的装饰语言与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混为一谈。
施于人先生反复教导自己的学生:陶瓷是立体的、工艺的、文化的艺术,陶瓷的造型、工艺、装饰要有机统一、形式整体。施于人主导的“学院派”我以为有别于那种把平面绘画移植于立体的陶瓷造型、将陶瓷材质取代绘画的“文房四宝”,以中国画论替代陶瓷装饰的设计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或从大体上来说“学院派”追求的是“装饰性”、“工艺性”、“整体性”;“装饰性”强调的是“装饰程式”,注重构图骨格与底图空间之关系,往往先有优美的形式后有蕴藏的内容;“工艺性”强调“因材施艺”,注重不同的陶瓷彩绘工艺和材料有不同的艺术处理和工艺特征;“整体性”强调“随形布饰”,注重纹饰与造型的吻合,造型的支配性和纹饰的从属性。
“绘画派”追求的是“绘画性”、“技巧性”、“主题性”;“绘画性”强调画面的“诗情画意”的表现和“诗书画印”的结合,注重审美的“画外之画”、“意外之意”;“技巧性”强调“笔墨技法”,以中国绘画的“六法”为指导原则,也含有陶瓷装饰材料特性的掌握和应用;“主题性”强调“形式服从内容”,先有明确的思想内容后有表现形式,突出主体题材,图案装饰往往是为主题而作陪衬的。
翻开民国以前千百年的中国陶瓷史册,除部分粉彩瓷外,几乎所有传世的陶瓷精品无不是经过匠心设计而图案化了的工艺装饰陶瓷,即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鬼谷子下山”之类的主题性,陶瓷从构图、形象、技法等多元素均独立于绘画而自成一格,以艺术的装饰而取代绘画的艺术,这就是施于人先生以及他教导的弟子们所要追随的传统精神。
“传统”并非永固不变的“木乃尹”,“求变创新”本身就是传统之概念和精髓。施于人先生善于从传统和民间中汲取营养,同时融合现代设计理念而自成体系,从不重复走别人已走过的路。作为施于人先生的准弟子,本人一生艺术追求的目标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无不深受恩师的影响,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更激起我对恩师的崇敬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