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艺术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门打开,与国际接轨,在传承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更新观念,不断吸纳西方新理念,使陶瓷艺术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景德镇陶瓷设计艺术学院就是在改革开放中通过加强与陶瓷企业的联系,将陶瓷产品设计进一步贴近企业生产需求,并从过去注重日用陶瓷设计扩展到建筑卫生陶瓷的产品设计而得到长足发展的。他们通过与陶瓷行业著名的企业举办 “欧神诺特地杯陶瓷产品设计艺术大奖赛”、“箭牌杯”全国大学生设计大奖赛等陶瓷设计大赛,在陶瓷设计领域不断掀起变革和创新的浪潮,使景德镇陶瓷设计艺术不断翻新,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力。何炳钦教授正是这陶瓷设计领域变革和创新中的领军人物。日前记者来到陶院对他进行了采访。
何炳钦教授是1981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的,靠自已的努力与对陶瓷艺术的热爱,现已是该校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陶艺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江西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2004年“东方之子”栏目专题介绍了他个人艺术成就。他的作品自1989年以来获国际国内大奖20多个。2004年10月14日央视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专题介绍了“何炳钦陶瓷艺术创新成就”。2007年为2008奥运会设计《世纪华彩》 “丹壁金霞”、 “玉宇银饰”二套纪念瓷。作品“苍”“春梦”“孕”“自由天地”等分别获全国陶瓷艺术评比一、二、三等奖八项。连续五年获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精品大奖赛一等奖八项。
何炳钦教授告诉记者他的陶瓷艺术生涯是从小的时候开始的,他对儿时的印象特深:“很小就与陶瓷有缘了,我家住在昌江边上,来往的桃夫挑过一担担柴窑和泥坯路过我家门口,那些泥坯我们景德镇俗话叫墩子,有时会洒落在地上,我就捡起来,坯象粉笔一样,可以在家里的门板上画画,大人就告诉我,是我们景德镇用来做瓷器的,当时觉得很神秘。生长在这个城市应该是很荣幸的,小时候没有什么语言来表达,只觉得在这里生活很有意义。从事专业陶瓷艺术创作是在改革开放打倒“四人帮”后恢复高考,77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通过一直爱好艺术、对美术的追求,再转化为在陶瓷上进行绘画方面的训练,从77年开始对这种专业就有了了解。”
在陶瓷艺术创作路上一路走来,何炳钦是既有欢笑也有泪水。他说:“陶瓷是一门火的艺术,欢笑就是当你学过陶瓷以后,亲手做过一件陶瓷,从窑炉里面出来那瞬间的感触是相当深的。啊!自己终于能做成一件瓷器!那时可以说是很激动。当然啦,也有失败,你做过的东西要经过1320度的温在里面烧造以后才能成器,有时候你想象跟烧出来的不一样,你花了很大的精力,花了很多时间,但是一烧出来就失败,有时候每当你把东西送到窑场,东西就烧坏了。记得那年是赶做去日本N吧,去日本雅州陶艺展一个展览,做好一件东西当时条件有限,要拿到离我们这里二公里的地方去烧,当我们抬到厂门口的时候,当时天在下雨刮风,当用塑料纸盖上搬动的时候,没看到里面的摇摆程度,就倒掉了,当时觉得是相当的伤心,坐在厂门口一个多小时才缓过神来,觉得太可惜了,因为我做了一个多月的一件作品,就这样报销了,把我们到国际舞台上去参与的一个活动,一个梦想打破了。”
回想2004年做客央视的“东方之子”,他激动说:“2004年是景德镇建镇千年,当时要推举一个有代表性的中青年陶艺家为这个时代的一个代表,我有幸被政府推荐为这一次作为“东方之子”节目的一员,当时我是很激动,因为我这么多年来,我从一个无知的、对陶瓷一窍不通的一个学生成为了在陶瓷艺术专业方面有所造就的人物,要感谢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因为我生在景德镇,长在景德镇,对景德镇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再一个是我欣慰地感觉到我没有虚度年华,没有时间浪费在其它的一些地方,或者是其它的一些娱乐方面。我在大学毕业以后,沉下心来在这方面研究,而社会也承认我在这方面付出的和我努力的。”
谈到他的作品和所取得的成就,他说:“因为我喜欢在艺术方面的一个创新,说到底艺术也就是为了创新,它的特点,它的重要的方面是有新的思想、新的意识。艺术如果没有创造,没有这种意识,它就很难去感染人,很难去打动人。我的作品就是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研制的,叫彩泥刻花到后期的绞泥贴花,这些新的作品都是在这个领域里的一种新的探索,对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和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应该说都有重要的一种意义。象彩色刻花现在有几万人在从事的一个工艺,就是说我的创造转化为一种生产力,对社会有所贡献,有很多的人因为这方面获益,这是我感到最大的一个欣慰的地方,也是我觉得我的事业在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地方。”
何炳钦创作的作品特点是彩色刻花和绞泥贴花,以及泥条构造系列。彩色刻花的创作是在80年代后期,绞泥是在90年代初,泥条构造是在2000年这个时段创作的。
何炳钦满怀豪情地说:“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巨大的成就。景德镇陶瓷文化也在这大好形势下得到了大的发展,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的一个大好形势,我想这将对中国的陶瓷艺术,乃至世界的陶瓷艺术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