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玲玲,笔名玉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963 年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为景德镇珠山陶瓷研究所所长、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粉彩制作技艺”传承人、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粉彩制作技艺”传承人、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理事,景德镇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景德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景德镇市文联昌南瓷画院副院长、景德镇市陶瓷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江西省慈善书画院副院长、景德镇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景德镇市高级技术职称及高级技师职称评委、江西省高级技术职称评委、景德镇陶瓷总商会副会长、江西省工艺美术家评委、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评委、景德镇市政协委员、景德镇工商联副主席、景德镇市“三八红旗手”、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西省“巾帼标兵”、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江西省侨商会副会长。
“清风斜雨二月天,寒山枝疏独自闲”。在陶瓷绘画作品中,有谁见过这样的山水:山是隐隐的、树是斜斜的、人是长长的、屋是歪歪的,一切都是夸张变形的,在这里,单个的物体丝毫说不上美,但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仅有古诗一般的美妙,而且还在陶瓷绘画作品中独树一帜,不可多得。
目睹这样的作品,目光自然而然地会投向瓷都西郊一偏僻的小院———那是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蔡玲玲的艺术馆。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从心底发出这样的疑问:莫非她———蔡玲玲,这位景德镇乃至全国陶瓷艺术界与众不同的女陶艺家,是不是又出新样?肯定是她———因为这样的作品与她的艺术风格何其相似;应该是她———最近一年半载为何不见她的踪影?莫不是去“西天取经”,怎来的艺苑突进,奇花异树别样红?
从传统到现代:艰难的一次“超越”
人们的猜测没错,唯有永不满足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可能领略无限风光,而蔡玲玲就是这样的人。
蔡玲玲出生在景德镇,长在景德镇,景德镇浓郁的陶瓷文化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她,影响着她,夯实着她对绘画艺术的理想,就像千年窑火那样生生不息。年轻时,已经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她,却毅然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业余夜校学习,每晚骑单车二三十里地,三年来从未间断;为了就读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居然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学习陶瓷工艺美术,靠勤工俭学完成三年学业。到了中年事业有成,作品效誉十分可观,正是赚个盆满钵溢的时候,她却戛然停笔,就读陶瓷学院设计艺术系在职研究生,继续深造。
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跟随各类名师求教,蔡玲玲学习的基本都是传统陶瓷技法与装饰,无论工笔、写意、人物、山水、花鸟,讲究的是用笔工整,效果极力逼真,恪守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严谨规整,少有“越轨”之举,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为此,她陷入苦恼之中。
实现第一次自我超越是源于一次东南亚之行。2000年她以陶瓷艺术家的身份代表景德镇到马来西亚进行艺术交流,在异国他乡的时光里,亲身体验到了华人华侨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和祈求祖国母亲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这种情感深深的感染并打动了她。身为人母的她从人文情境的角度感悟到这是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真挚淳朴与热切之情,比大海深广,比蓝天高远。
“母子情”———这一命题作品定位了,但因苦于找不到一种令她满意的与时代结合的人物表现形式,一直迟迟动不了笔。
景德镇陶瓷学院拓宽了她的眼界,民俗绘画装饰种类如:年画、版画、剪纸、风俗画等启迪着她的创作灵性,而西方在人物塑造上的夸张、形变手法更令她茅塞顿开,于是,独具品味的陶瓷装饰画《母子情》系列应运而生。作品将人世间最伟大的情感,体现在母与子的拥抱、背负、牵手、嬉戏之间。人物五官寥寥数笔勾勒,给人予以广阔的遐想空间;少数民族服饰的运用,又频生出内在的喜庆色彩。其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相当的高度,社会反响十分热烈。
从平面到“立体”:可贵的第二次“超越”
艺术发展无止境,这是客观事物运动的内在要求,这一要求也决定了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的追求是没有终点,尤其像蔡玲玲这样的本土陶瓷艺术家,放眼外面的世界后,更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发展的广阔空间,因而能够咬定目标书写“超越”。而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则是西方油画表现手法在陶瓷绘画上的“嫁接”,让她的陶瓷山水绘画从平面走向“立体”,赢得了一片喝彩。
油画是用油质颜色描绘在布、木板、厚纸和墙壁上的图画,是西方绘画中最主要的画种。油画表现力强,色彩丰富,能够真实的表现物体并具有丰富的色彩效果。颜料有较强的遮盖力,能产生厚重感,给观者以“立体感”。然而,油质颜料流畅性十足,在光滑的瓷釉表面难以立足,在高温的烧制下更如脱缰的野马“不听使唤”,令画面一塌糊涂,不少人曾做过将油画表现手法用于陶瓷艺术的探索,然而却留下种种“遗憾”。
2011 年11 月份,法国巴黎卢浮宫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艺术作品展,蔡玲玲应邀携作品赴展会。《母子情》引发了人们阵阵赞叹,但她却并未陶然自醉,而是被欧洲众多的名人名作所震撼,决心借此难得的机会,向西方绘画艺术家学习,力争把油画技法成功“嫁接”于陶瓷装饰。在参展之余暇,她游览欧洲风情,拍摄了大量山水、自然风光的照片并带回国内,之后闭门谢客,开始了系列瓷画作品“欧洲印象”的创作研究,为第二次“超越”开启了新的征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努力,她成功了,《欧洲印象》因与所有瓷板画不同而格外“抢眼”。看那《街景》:石板垒垒、路径涤涤、房屋斑驳、红瓦沉沉,十九世纪巴黎教堂一角活灵活现地跳入人们的眼帘,如梦幻般走进人们的心灵;再看那《秋山》:远山近水、天地沉静、山色有明有暗、草木有深有浅、牧牛悠然自得,色彩感、对比度厚实强烈,无怪乎,许多老师这样评价她说:“蔡玲玲想办的事没有不成功的,因为她像一头垦荒牛!”
从“实景”到“意蕴”:潇洒的第三次“超越”
不平凡的2013是蔡玲玲又一个学习年,也是她又一个丰收年、“超越”年。这一年春节刚过,她就在瓷都销声匿迹。谁也想不到,她再一次丢下赚金收银的大好岁月,北上首都,自费到我国著名美术圣地———荣宝斋画院“修炼”达半年之久。为的是实现自己永恒的追求和超越———在陶瓷绘画领域谋求、新的突破。在那里,她结识了我国顶级国画大师、艺术家,和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绘画高手全方位、有侧重性地学习了各类最前卫的绘画艺术,还结伴到福建惠安、云南等地写生采风,丰富生活、开拓眼界、结交学友、激发创作欲望、找到新的“超越坐标”,于是 ,“蔡氏符号”奇峰凸起,给予人们的新感悟:
跳出来“实景式”套路,漫画般的浪漫跃然瓷上。一直以来,蔡玲玲绘陶瓷山水,总是严格谨遵师教,力于写实逼真,即使是大角度、大视野、大气势也是规规矩矩、有板有眼,不敢越雷池半步。自学成归来,她大胆地将“夸张”“形变”手法融入山水画中,使作品耐人寻味,意蕴无穷。像这幅《鸟飞林更静》:虽为林,却只有寥寥几棵树,且长、瘦、斜;树林中行走的俩人影影绰绰,不成比例;天空飞翔的鸟儿成群结队,成了一个个“小黑点”,相当模糊。这样的画面何等空旷,可正是这近似漫画般的画面,给人予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遐想。这样的风格与她的过去浓墨重彩、大气蓬勃的山水作品真是大相径庭,也与传统陶瓷山水画迥然不同,正是这种反差让蔡玲玲在“超越”中实现了可喜的华丽转身。着力“以形写神”,追求“似与不似之间”。进了“荣宝斋”,置身于中国画的浓郁氛围之中,将中国水墨画引入陶瓷工艺美术装饰画便成了蔡玲玲这位勇于超越的一种必然。在山水画中,虽然大视角、全景式依然是她的主旋律,但已经不会过分强调“真实”,增添了许多“虚构”的成分。在仍然气势磅礴、天地包容的主旋律下,却更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像瓷板画《晴川碧映春江水》:高天厚土、近山远黛、乱云飞渡、瀑布奔泻。有的色彩强烈、有的淡然模糊,有的精描细绘、有的几笔涂鸦,尤其是那小桥、舟帆、草舍、渔人,都在不经意间“一笔带过”,真乃“此景人间无处有,文人雅士心中留”。
人物画突出环境“描写”,无处都彰显“民俗风”,“母子情”系列作品,是蔡玲玲的成名之作。从“北漂”归来,人们发现,蔡玲玲的人物画多了些耐人寻味的“情趣感”,装饰味更浓了,更贴近生活了,主要是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渲染,而这一特定环境同样彰显民俗画的韵味。像作品《琴韵声声》:农家小屋里、竹椅竹屏、木桌木凳,简朴洁净、古色古香、一色的装饰画风格,连花盆里的芭蕉叶也是竹雕木刻般极具艺术情趣,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追踪蔡玲玲,使人感慨良多,一个永不知疲倦的追求者,带给人们的除了艺术的超越外,恐怕还有更值得世人推敲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