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刘远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雕塑研究会秘书长,国际高岭陶艺学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39年生于江西吉安
196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
1980年创作的31寸《飞天天女散花》获景德镇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
1981年参加主持和创作《水浒108将》大型瓷雕工程,被誉为世界瓷雕史上的创举。
1992年作品《楚魂》获江西省大师奖。
1998年作品《渔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1999年作品《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2001年作品19寸《飞天天女散花》送中南海收藏。
2005年《刘远长原创工作室》在上海成立。
2006年作品16寸《哈哈罗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7年10月作品《福寿富贵》被选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
刘远长大师擅长陶瓷雕塑,创作的作品题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取传统技艺之功,融现代艺术之妙,从婀娜多姿的天女散花,到昂首挺立的屈原,从孤芳自傲的郑板桥,到坚如磐石的达摩,无不显示出大师深厚的功力和独具匠心的设计。
《瓷器》记者 王锦琳 文/图
遇到刘远长大师,是在雕塑瓷厂创意集市的空地上,他刚刚从工作室忙完,“出来透透气”。刘大师友善地微笑点头,并热情地邀请我们一道喝咖啡,“边喝边聊”。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在他清瘦却矍烁的面庞上,眉宇间闪烁着激情的光芒。
于是,坐在集市的一家咖啡厅内,我们展开了如下对话:
当厂长的岁月
《瓷器》: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看得出,您对这里的氛围和环境有着近乎依恋的热爱,能谈谈您对雕塑瓷厂的感情吗?
刘远长:我对雕塑瓷厂的感情用依恋来形容肯定是还不够的(笑),1963年从陶瓷学院毕业后我就一直在这里,40多年的风风雨雨,先后担任研究所长、技术副厂长,厂长等职、可以说干了一辈子。现在已近古稀之年,还要继续干下去。
《瓷器》:大约上世纪90年代,你开始领衔雕塑瓷厂的行政工作,在企业改制的背景下,那段经历一定不同寻常吧?
刘远长:企业改制的过程非常艰难,伤筋动骨,矛盾突出,个中滋味,今天想来都不堪回首。因为当时的企业状态已经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改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利用已有的土地、厂房、历史、技术等各种资源重组发展,总算是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并适合自己的道路。
接手雕塑瓷厂厂长的工作是在1989年底,上任之前我还到了泰国,正思考与泰国陶艺界企业界商讨合资合作事宜。组织上安排我到这么重要的岗位,我感到压力挺大,当时还不怎么情愿呢!(笑)
上任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1400名员工吃饭的问题。因为种种原因,当时对外出口量紧缩,国内市场又不是特别活跃。怎么办?通过集思广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陈列室,扩大接待量,联系对外联络点等等,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市场和客户资源,3年时间内,在全国各地开设的对外联络点多达30个。通过一边抓改制,一边拓市场,整个厂内的个体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激发。
记得上任当年的大年初一,我就带领厂里的一些同志扎了一辆彩车,装了一整车瓷器,开上了街头。这在市里还是破天荒的第一回,彩车上打出“雕塑瓷厂向全市人民拜年”的横幅,一天下来卖了不少瓷器,合计有5000多元吧,同事们都为这一次开门红感到高兴。
那些日子,我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晚上要很晚才能回家。白天要接待客户,晚上则要接待员工,员工有想法有意见,我们必须给他们反映表达的通道,否则员工情绪不稳定,就要出乱子。那时我很瘦,比现在还瘦!家里人都说我在玩命!
《瓷器》:有人说,您是一位艺术型的企业家,对于艺术创作和企业经营管理,您更钟情于哪种?
刘远长:我当副厂长4年,厂长8年。从事行政工作,可以说有得有失,失去了很多的个人创作时间,也付出了一定的健康代价。但组织上的信任使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思索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把思索变成现实,行政工作让我对市场、对行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感到比较骄傲的一件事就是任职期间,和同事们一道努力,建成了一座融陶瓷文化、陶瓷生产、陶瓷旅游为一体的古建筑群——明清园。
从内心来说,我更醉心创作,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会选择更多地专心创作。
哈哈罗汉的喜乐
《瓷器》:您从事瓷雕创作40多年,造型语汇丰富多彩,创作了许许多多既具艺术价值又广受市场欢迎的瓷雕作品。《哈哈罗汉》是其中的代表作,能谈谈《哈哈罗汉》吗?
刘远长:上世纪80年代正是我创作热情高涨的时候,《飞天》、《天女散花》等代表作品就是在这个时期相继问世的。在当时,这些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并不多。当时我正担任设计组长,设计出让专家鼓掌,让大众接受的作品,成了一个全新的命题。
颇有人情味的《哈哈罗汉》我是从1981年开始设计的,曾数易其稿,1988年投产。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题材,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摈弃繁琐,用极其简单的雕塑语言刻画出一个体态饱满,憨态可鞠,笑容满面,现代感极强的罗汉形象。与原来的罗汉造型相比,五官更集中,显得更滑稽更夸张。同时,流动的衣服纹饰简练明快,细节的处理也比较到位。
《瓷器》:您对于“《哈哈罗汉》养活了一个厂”的说法是怎么认识的?
刘远长:坦白说,最初创作时的心态是想做成精品名作,并没有想规模化生产,因为如果规模化生产,艺术品的属性就将被商品的属性所取代。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哈哈罗汉》非常受市场欢迎,把它带到香港和葡萄牙的展会上一亮相,即被众人争抢,因为数量有限,我只得用笔画出来送给客人。
随之而来的是同行的大批仿制,保守地估计仿制量可以用千万计。这个给无数人带来欢乐的“罗汉”在海内外市场持续热销,维持了20多年。
对于《哈哈罗汉》养活了雕塑瓷厂的说法,我认为有点夸张,不过倒是为带动厂里的人就业创业打下了一点基础。
继《哈哈罗汉》之后,我又推出了异曲同工的《笑口常开》,继续采用罗汉题材,色彩淡雅,雅俗共赏。目前正在创作的《万事如意》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创新,也算是对陶瓷雕塑收藏爱好者们的交代吧!
不舍的瓷雕情结
《瓷器》:在景德镇的陶瓷界,您以陶瓷雕塑闻名。无论是传统古装人物类,还是生肖文化类,再或者是现代陶艺类,都做得风生水起,独具韵味。透过您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您对时代元素和人文精神的双重追求,以及传统表现手法和当代审美情趣方面的兼容能力。是怎样的心态使您有如此广泛的涉猎,并保持持久的创作热情?
刘远长:雕塑不仅是瓷的艺术,更是火的艺术,是要经得起高温烈火考验的。即使造型再漂亮,在烧成的过程中垮了,说明造型功力不够,或者制作技巧不行。如果功力和技巧到都到位了,瓷土经过火的洗礼,甚至能烧出意想不到的绝好效果,这就是陶瓷的神奇。这把火,可以让作品一败涂地,也可以让作品身价倍增。
一个优秀的雕塑大师要有很广博的知识和很强的思维及动手能力,除了造型外,还必须懂得工艺全过程。陶瓷艺术是多边科学,既要有艺术造型,又要有社会科学知识、工艺原料知识、无机化学知识、热学知识等等,要真正把陶瓷雕塑搞好,对创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尽管从事雕塑瓷创作40多年,但我仍旧感觉自己还是个初入艺术殿堂的年轻人,对瓷雕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以及社会各界的垂青和期待使得我无法停下脚步。
《瓷器》:您一辈子从事雕塑瓷创作,一定有很深的雕塑瓷情结吧?
刘远长:在陶瓷艺术当中,雕塑属于重工业,从泥巴到构思造型到创作再到烧成,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使得作品失败。外界对翻模的雕塑也有不正确的理解,认为翻模的作品没有价值,其实他们不知道,翻模是雕塑瓷创作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些造型的瓷雕作品,如果不翻模,烧成过程中就会开裂。按照国际惯例,10个之内的雕塑作品都叫原作。
对于当前陶瓷领域重绘画轻雕塑,甚至少数从前搞雕塑的人都转行去绘画的现象,我感到很遗憾。陶瓷雕塑从业人员,吃了很多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认可,感到很可悲。
景德镇有很多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能坚守雕塑阵地,并不断创新进取的人并不多,从事雕塑的年轻人当中,我比较喜欢韦华,他做的东西有个性,有创意,这个小伙子有前途。
我们非常幸运,因为生逢盛世,同时我们又肩负压力,祖先父辈留下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需要我们去化为实现。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的观点是,要抨击模仿,鼓励创新,哪怕暂时还稚嫩,还是要鼓励。因为走到哪里都看到一样的东西,只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瓷器》:感谢您接受采访,期待您有更多更好的陶瓷雕塑作品面市。
刘远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