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胡光震,字德宝,别名方正,尤之,1945年7月生,安徽绩溪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196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曾任景德镇瓷用化工厂新产品研究所所长、副总设计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评委,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胡光震擅长陶瓷釉上装饰,兼写意青花。多年来,胡光震在陶瓷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近年又探索新的瓷绘技法,推出了“浅粉彩”艺术瓷系列新作品,对传统粉彩技法注入现代美学理念,强调中国画式的笔墨韵味和意境情趣的营造,使古老的粉彩技艺焕发了新的魅力,受到一致好评。他的作品《连年有余》、《缠枝牡丹》作品获全国陶瓷美术展评二等奖,《孙悟空漫游长城》瓷板画等分别获全国科普展优秀奖和景德镇陶瓷美术评比多项奖,部分作品被景德镇陶瓷馆收藏。
《瓷器》记者 张钧和/文 喻诗凡/图
2008年盛夏,几个身着黄马褂、背着摄像机的人慕名来到景德镇找胡光震。他们是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的记者,找胡光震是要拍他和瓷器的故事,稍后一段时间,《china奇人——发现者胡光震》亮相央视。胡光震,这位一向低调很少在媒体露面、一心一意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以china奇人的形象在千家万户“秀”了一把。
其实,此前胡光震设计和创作的瓷器,早已走进千家万户,甚至漂洋过海走向洋人家庭。
从上世纪60年代初设计《月夜飞雁》画面在为民瓷厂投产,到瓷用化工厂设计《连年有余》《缠枝牡丹》花纸热销,再到50多岁退养从事艺术瓷创作、开创“浅粉彩”陶瓷彩绘,胡光震用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在陶瓷大花园里默默耕耘,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也是世界的陶瓷艺术之路。
回望来时路,贵为省大师的胡光震笑称自己是摸着“瓷器”过河。
小荷初露
抗战前,在御窑厂斜对面,有一个由青砖绿瓦的徽式建筑群组成的深深庭院。这个庭院的主人是曾经在景德镇显赫一时的胡姓家族,与上街“黄春发”瓷行并称为景德镇最著名的两大瓷行的“胡德丰”就在此处,人称胡家行。胡光震就是“胡德丰”瓷行掌门胡云圃的后人。只不过,到1945年胡光震出生的时候,胡家行已经毁于日军飞机的轰炸。
胡光震的童年是在浮梁旧城外婆家度过的。这时,家里已经十分贫困了,尽管如此,家里还是特别注重对小孩的培养,胡光震很小就上学了,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在班上年龄都是最小的学生。初中毕业那年,因家里穷,胡光震没有选择上高中,而是报考了陶院五年制大专班。选择陶院,一是自己喜欢画画,而来陶院每月有生活补助,可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在陶院,胡光震接受了十分严格的陶瓷美术基础与理论教育,1962年大专班转为三年制中专班,当时班上的老师有胡雅献、余翰青等名家。“非常幸运,能在这个班上,不仅有名师授课,而且学风非常好,钟莲生、王怀俊、陈一文、余少石都在这个班上。”胡光震说,在这里,为他今后从事陶瓷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毕业后,胡光震所在的班上所有同学整体分配到高级美术瓷厂(为民瓷厂前身),第一年见习、培训。当时该厂正在筹建,选了一些人到厂里搞创作,王恩怀、李进、侯一波等名家从其他单位调进为民瓷厂。作为创作组成员之一的胡光震,跟随王恩怀、石宇初学习日用瓷画面创作设计。
胡光震年龄小、头脑活、美术基础好,加上勤奋,因而在创作组颇引人注意,在艺术设计上小荷初露。胡光震已经记不清是1964年还是1965年,他设计的《月夜飞雁》画面因意境高远、格调清雅、笔墨简约,在众多候选设计图稿中脱颖而出,作为为民瓷厂第一个选为试投产画面。初试成功,让胡光震兴奋不已,并坚定了走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之路的信心。接下来的一两年里,胡光震一边跟着老师学习,一边摸索着设计适合批量生产的画面,为瓷厂设计了许多颇有创意的日用瓷画面。
然而,好景不长,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场突来的风暴,改变了胡光震的人生轨迹……
辗转沉浮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一切秩序都被这场风暴刮乱了。
曾经让胡光震倍感自豪的《月夜飞雁》受到了批判,这让胡光震无法理解,而更让他费解的是,大家都不敢静下心来搞自己的创作了。虽然如此,胡光震没有放弃,自己在家里画、写生。
那时,展览比较多,市里经常把一些艺术创作的人集中起来,搞革命宣传展览,胡光震因而有机会出来和一些老师一起画革命主题画。集体画画时,胡光震经常遇到王锡良等老一辈艺术家,并和他们一起画画。在这些人当中,胡光震年纪最小,却显示出绘画的天分,王锡良常夸他:“这小鬼,不错!”
到了1971年,厂里精简人员,胡光震离开了创作岗位,被下放到生产车间压坯。胡光震以为这辈子就这样离开了绘画,然而转机在他感到彻底失望的时候出现了。当时,百货公司需要一个橱窗设计人员,胡光震想,只要还能画画就行,于是就去了百货公司,负责橱窗、展柜美术设计,一直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期。
“说起来,我是幸运的,文革十年间,没有间断画画,因工作需要,我还接触过油画、漫画等各类画种,从美术技能来说,对我而言是个丰收。”胡光震说。此间,胡光震和李林洪、乐穹共同创作了《大干社会主义》门神画,参加了江西省美展,并被江西美术出版社相中,作为年画出版。
有得必有失,胡光震是学陶瓷美术的,在那个时代,虽然脱离了陶瓷系统,但他对陶瓷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偶有时机,便悄悄地画瓷器,也算是对梦想的一种追随。
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技术人员归队,胡光震期待已久的春风悄悄地吹来。胡光震回到了陶瓷系统,到瓷用化工厂做花纸画面设计员。刚到瓷用化工厂,胡光震便参加了一次让瓷都人长脸的集体绘画活动——首都机场大型陶瓷壁画《森林之歌》的绘制。《森林之歌》是大画家祝大年的名作,壁画由张松茂领衔绘制,胡光震记得,壁画烧制成功时,祝大年大为感叹:“景德镇了不起,景德镇到处是画家。”
在瓷用化工厂,胡光震度过了他人生的盛年,研发新画面,试制新产品,为景德镇日用瓷的批量生产与艺术化贡献着心血与智慧。胡光震从陶瓷自身出发,摸着“瓷器”过河,探索设计出了一批深受市场欢迎的画纸画面,满足和丰富了景德镇乃至其他产瓷区日用瓷生产需求,他设计的《奔马》文具、《连年有余》餐具三套色、《白菊》等,为厂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0年,因胡光震在瓷界所作出的贡献,被评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而这时的胡光震,已经从瓷用化工厂新产品试制所所长的位置退养,已经有两年多的打工身份。
华丽回归
50岁,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到了不为未来谋划发展的年龄段了,而胡光震却在这个节点上,出乎意料地选择了重新开始。瓷器,仍旧是瓷器,只不过此时他回归到了艺术瓷创作。许多朋友都为胡光震此举捏了一把汗,胡光震依然是那句话:“摸着‘瓷器’过河,边走边探索。”若干年后的今天,人们才发现,胡光震的那次选择原来是一次华丽的回归。
2002年,胡光震在传统粉彩陶的基础上,大胆更新工艺材料,充实和丰富了粉彩艺术语言,融汇现代美学理念,研制出“浅粉彩”艺术瓷新品种,其花鸟、山水瓷画作品,清新淡雅,寓意深刻,令人耳目一新,使古老的粉彩艺术重焕青春。
从古至今,陶瓷技术与技巧的持续进步,让艺术家的创作玄想得以精妙展示。然而,一件陶瓷艺术精品的诞生,却不能仅仅依靠高超的技巧。在绘画创作领域,花鸟是最常见的传统题材,因为常见,所以想出新、出奇、出彩,难上加难。而胡光震的粉彩花鸟作品却一直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胡光震告诉我们,对于写生啊或者是采风啊,对任何东西都要带着感情去看,要把自己的感情全身心投入下去。大自然东西多了,始终保持一种很新鲜好奇的感觉,这样采风才有作用。不然搞疲了,你看看看,看厌了,就没什么了。
正是经常保持一种童心去观察世界,给胡光震带来了更多的灵感。他非常喜欢描画可爱的小鸡,瓷器作品中经常出现可爱鲜活的小鸡形象,“它可爱在哪里?它调皮,它什么东西都很新奇,就像动画片里边拟人的方法那样去表现它,把它夸张起来。”他曾经画了一只小鸡,站在一个南瓜上面,那个南瓜晃晃动,晃晃动,那南瓜一动的话,它就吓到了!正是抓住那种吃惊又顽皮的样子,并且有力地把它表现出来,这个作品就活了。
胡光震的作品多以花鸟题材为主,他的画作不张扬、不做作,没有哗众取宠之感。他写意,也写行,更多的是写实、写神。胡光震在陶瓷艺术创作上,讲究“因材施艺”,即构图与器型配合、色彩与瓷胎质感融合、造型与瓷胎图案造型特点相结合,达到色、型、画合一。如《太白醉酒》,胡光震在一个严重变形的瓷胎上,绘制李白醉酒的形态,依型而画,变废为宝。同时,胡光震还充分运用拟人手法,如《渊明爱菊》《羲之爱鹅》《林逋爱梅》《东坡爱砚》等作品,题中人物都是被拟人化的石头,动景千姿百态,静景灵性十足,整个画面充满人气和生命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曾经评价胡光震的作品意境:“这个花鸟、人物,他都是从意境上来搞,从最高的那个诗情画意上出来的,所以很个性,画画有个性呢,是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中国历史长河这么长,孕育几千年是吧。因为他的画既有传统的,又有民族的,而且呢又很新,所以他能够更具时代感,但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他从来不张扬自己,他慢慢地工作,但是画出来的东西用作品来说话。”
胡光震以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细致入微的体察,在采风与创作中,倾注自己所有的情感,从粉彩到浅粉彩,创造了中国瓷画的当代传奇。艺术没有终点,每一次成功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博大精深的陶瓷艺术世界里,胡光震没有停止他探索的脚步,生命不止,探索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