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采非常有名,因为他生于陶瓷世家,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景德镇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然而,王采的有名绝非仅仅因为他是王锡良的儿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生于陶瓷世家,却未真正跟父亲学过一天画.”记者诧异于这句话.王采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要要王采,1952 年11 月出生,安徽黟县人,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总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评
委、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农工党景德镇市委副主委、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采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题材,典雅大方,装饰性强,在国外多次展出均受到好评.其
艺术风格受父亲影响甚深,而又极具现代感.
生于好家庭却遭命运弄人
王采1952 年11 月出生,和那个时代出生的人一样,王采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可谓命运多舛院1959 年刚上小学,就碰到了三年自然灾害,连吃顿饱饭都成了奢望;1965 年读中学,第二年又碰到了“十年浩劫”,学校停课闹革命,“使得我们这些想学文化知识的孩子没有书读”;1968 年中学毕业了,全国又掀起了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16岁不到的王采被下放到寿安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一去就是8 年,“把青春、梦想全部给耽误掉了.”
在寿安的经历让王采至今不能忘怀院那里没电没水,生活很艰苦,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生产队经常要出黑板报、出宣传栏、写大型标语口号.生产队长看我平常喜欢涂涂画画,于是邀请我参与其中.后来,画得多了,名气也大了,就到大队、人民公社去画画、写字.有时,上面突击检查,还要加夜班,肚子饿了生产队长就买些糠饼来作为夜宵.因为没有电,只能在煤油灯下画.当时,对于这样的差事,感觉比劳作要轻松得多,也是画一天记一天的工分,心里还是感到蛮舒服的.那时画画只是临摹,没什么资料也没人教,大多数都是工农兵形象.我的父亲那时也到农村搞社教去了,自身都难保.那时候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素描,什么是水粉画.然而,“画到半夜也感到幸福”的生活并不是天天都有,特别是在寿安小煤窑工作的那段日子,被王采称为“生不如死”院电影《安源煤矿大罢工》中的场景就跟我在小煤窑工作的场景一模一样,每个人一个班8 个小时,要挑2吨煤.如此繁重的劳动对于小小年纪的王采来说是种煎熬,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心酸,“所以说,我虽然出生在一个好家庭,但没有赶上好世道,唯一的好处是在农村的这几年锻炼了我的意志.”
考进陶院迎来人生的转折点
1976 年,文革结束,新中国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在农村待了8 年的王采也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1977年,王采参加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复校后的第一届招生考试,老师们看了他在农村临摹的作品后都说不错,认为他有画画的天赋.就这样,王采以景德镇地区招考点第一名的成绩被陶院录取,第一次来到陶院大门前,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一切都和自己平时的涂涂画画完全不一样了,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王采的艺术人生自此真正开始.在陶院美术系学习期间,王采感觉自己就像一块干海绵,拼命汲取着艺术的养分.在陶院的几年中,他懂得了什么是素描,什么是水粉画、国画,什么是陶瓷美术.在陶院的4 年,他的业余时间都被利用起来画画.也是在此期间,王锡良回到了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现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上班,王采这才有机会拿着自己在学校的作业让父亲指点.父亲的帮助使王采的艺术感觉提高很快,学校的基础训练又使他的绘画基础提高了很多.
1981 年,王采毕业后被分配到建国瓷厂技术科美术研究室工作.当时,建国瓷厂已有10 年没进大学生了,因此,王采他们几个大学生一去,厂里十分高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在建国瓷厂的5年被他称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5 年”、“打铁”(意为磨练)的5年.与工人师傅一起摸爬滚打的这5 年,使王采懂得了陶瓷艺术不仅需要有绘画基础,还要有技术支持.从工人师傅们身上,王采还学会了怎样画青花,怎样打图胚胎,怎样作画等实践技巧.
调入省所开始激情燃烧的岁月
1986 年,江西省陶瓷公司工艺美术研究所等三所合一,组建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从全市范围内大量调入各个瓷厂各道工序的骨干与精英.时年34 岁的王采就此离开建国瓷厂,来到了省陶研所,“瓷厂毕竟是生产单位,要搞艺术还是要到省陶研所这种高手云集的地方.”这次调动,被王采自己称为在人生艺术道路上的新转折点.当时,艺术陶瓷市场还未打开,省陶研所因成立不久条件也不是很好,但30 多岁的王采像“一把火一样”,创作激情高涨,为搞创作打夜班那是常事.王采坦言,因为省所高手云集,他当时的心理压力也很大,觉得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才能有所成就.
2 0 多年的创作生涯,王采对斗彩装饰有特别的偏好.他精通青花斗彩、釉里红斗彩、颜色釉斗彩等,在他的作品里有着祖辈、父辈们的影子,但同时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他的斗彩清新雅致,留白较多.他认为,景德镇的陶瓷胎质很好,而艺术创作应该是在“白如玉”的陶瓷上锦上添花,而不应是满身堆砌,覆盖其本身的质地.王采说,搞艺术“路长、寂寞、枯燥”,因此“喜欢、勤快、悟性”三者缺一不可,才能有所成就.他解释道,艺术的道路是漫长的,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出成绩,因此,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天天做同一件事,是枯燥的,因此,搞艺术的人首先要喜欢艺术,其次要勤奋,最重要的还要有悟性,而悟性又离不开自身的阅历、知识与修养.
“我是王锡良的儿子,是珠山八友的后代,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我只有不断地努力、奋斗,一刻也不能放松,聚沙成塔但求有所成.”王采说,“很遗憾,我没有在父亲身边学过一天画,但他的艺术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一生.我现在感到很幸福,因为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又赶上了好时代,虽然艺术无止境,但做到自己满意就挺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