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少景 1964年出生于中国景德镇,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陶瓷美术家。198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现任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副所长。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学术展览部部长,景德镇市陶瓷协会艺术瓷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艺术成就: 1992年被评为景德镇市“瓷都十大新闻人物”;1993年被国家授予“全国工艺美术优秀技艺人员”称号;1995年参加“中国陶艺家代表团”赴日访问并进行技艺表演;2004年被评为“第四届瓷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7年被评为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作品参加国际、国内各级陶瓷评比,共获奖70多项,其中代表作《渐变》获1992年日本美浓国际陶瓷评比入选奖;色釉彩《山庄飞瀑》瓶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综合装饰《丰年》瓶、陶艺《鸟语花香》分别获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陶瓷评比一等奖。另有作品获国家级陶瓷评比金奖7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评比金奖5项,银奖6项;市级评比一等奖13项等。作品《大漠情韵》瓷板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春光》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从艺略传被编入《景德镇陶瓷美术百家》《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景德镇陶瓷全集》《中国美术全集·陶瓷卷》等辞书中。 “第一次到戈壁,广袤的大沙漠,一望无际。人是那么的渺小,有生以来我首次对着上空放肆地吼到:啊……并在沙漠里疯狂地打着滚。我想我只能用疯了来形容当时的情绪。那个时候,任何杂念都可以摈弃,没有人不被这里壮丽的大自然景观所震撼。于是,我开始迷恋这里,先后三次流连在这里……”这是整个晚上的采访,李少景情绪最为高涨的一刻。 因为他脾气秉性是那样的谦和,以至说话的语速和音调都是那样的舒缓。而说到他的成就,他谦虚地说:“不算什么,我就是踏踏实实走过来,如果不是你今天的采访,我还从来没有回过头看自己走过的路。”而如果你看过他的作品及所有的荣誉,你不得不惊叹在这个物欲的社会还有这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人生意境。因为我在一个展会上见过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如同他的人一样,是一枝不斗则艳、不争自奇的雅丽华美之花。所有作品追求的意境是清雅而不轻浮,严谨而不呆板,新逸朴拙中带着阳刚猛劲。人常说画品如人品,那李少景的作品体现的是他的人品。当然任何人都有他疯狂的一刻,而他只有在沙漠里,才能全身心地放松,因为他还要身兼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副所长一职,这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在大部分的时候不得不面对各种繁琐的事务和应酬。 出身并非名门世家
不少艺术家的成功道路似乎如出一辙,那就是出生在陶瓷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可李少景他说自己的出身即非名门,更非世家。他是一名普通工人的儿子。而就是这名普通工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成就儿子的终身事业。李少景的成功绝非偶然,如果没有遗传基因,那就是因为他有绘画这方面的天份。天份加上勤奋,成功是必然的。他既谈不上因少时家境太困苦而努力奋发,也谈不上从小就立志干一番大事业。就是因为喜欢,仅仅因为喜欢,到痴迷。没有觉得苦,没有觉得累,也只是因为喜欢。 在学生时代,李少景甚至以为自己天资愚笨。因为他从不调皮捣蛋,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可学习成绩就是不尽人意。那时候的他,没觉得自己在某方面有资质,也没有什么理想,有时候放学早总会去南门头一个瓷像社,就呆在一边看许久,但从没有因为看画而不记得回家的时间。他就是这样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回家就照着照片画,父母经常把画给邻里街坊看。那时候得到最好的褒奖就是“画得真像!”而这些激励的话,是李少景画下去的动力。由于学习成绩不太好,因此,年仅16岁的他,听从父亲的安排早早地参加了工作,从事的是电气焊工,工作谈不上风光,但那时在陶瓷窑具厂,比起那些个做力气活的,算是"养活"的工种,不少人羡慕着呢。因此他到这时为止,还没有对自己人生的轨迹定位。他觉得工作就是挣钱吃饭,人都得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安守本分,他很满足。画画是爱好,它应该是业余的,他于是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美术培训班。不少有共同爱好的人走到一起,学习热情非常的高,他喜欢这块小天地。尽管那时培训班的环境简陋,设备简单,只有几具石膏,和静物。但是他像股民盼望周一的到来一样期待着周二、周四、周六的到来。因为每周只有这三天开课。他如饥似渴地学着,从家里画,到能背个画架画,他飞快地进步着。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这个不声不响的男孩,处处开始显露出他的天资。培训班的老师很快看到他和别的学生的在绘画程度上拉开了距离,他很快脱颖而出。晚上的时间被李少景折腾得变得很短,培训班下课后,他回到家,把带回的画用图钉按在木墙上反复欣赏,修改,总要弄到深更半夜,被母亲强迫熄灯。
梦想开始的地方
懵懂少年的李少景,仅仅是喜欢画画,他从没想过能将爱好变成事业,然而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成为他人生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个人就是当时窑具厂的工会主席朱荷花。她说:“既然你这么喜欢画画,画又画得很好,你可以去试试报考7·21工人大学(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前身),去进行专业正规的学习,以后兴许能成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一句话给了李少景很大的触动。他于是开始多方打听,准备报考7·21工人大学,不少报考的人员自发组织突击补习班。为了考试,不分昼夜地补习。通过两年的补习,李少景完成了梦寐以求的7·21梦想,他以美术专业总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通过了专业考试,接下来的文化考试也顺利通过,最终被录取,进入了大学的校门。 李少景似乎有了理想的羽翼,就在他憧憬着大学生活的时候,生活跟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由于他在专业技术上技艺较精湛,又是独行,所在的窑具厂不允许他去深造,况且陶瓷美术和窑具专业不对口,属于帮他人做嫁衣的范畴。几经周折找人说情,最后以不带工资去读书,厂方才肯做出让步。就这样他是职工大学里那一届是两个没有工资中的一员。父亲没有半点犹豫就同意了厂方的合约,他承担下来儿子所有的学费和日杂费。学画是比较费钱的,好在父母非常支持。懂事的他很节约画具,削铅笔都很认真的,生怕削断了。 入学后不久,他就崭露出极佳的艺术天份,深得启蒙老师程曲流的喜爱。因为专业上刻苦,一丝不苟,进步飞快,所以每天都表扬李少景。专业老师的认可使李少景自信起来。三年的学习生涯很快过去了,作为大学生,他被分到窑具厂下属的小集体“金星瓷厂”从事陶瓷美术设计和生产管理工作,后又安排回厂主持团委工作,这些看似好的工种,李少景默默地干着,但总觉得没有学以致用。大学里学的美术只能画画报头之类的。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参观了在省陶研所工作的同学冯邵华的工作室,那严谨的创作氛围、遍地的画具、颜料、精美的陶瓷作品,还有那图书室里大量装帧精美的国内外专业陶瓷书刊等。他开始激动,开始向往有他那样的工作环境,艺术氛围。
丰收的喜悦过后
李少景是幸运的,他敢想,但想到的都得到了。他把看到同学工作室的事情神采飞扬地告诉父亲。他没有奢望别的什么,就只是一说。令他万万没有想到了是,平凡且伟大的父亲竟有神奇的力量通过同事的丈夫(陶瓷职工大学的校长),由他极力推荐李少景。秦锡麟是当时省陶研所的所长,启蒙老师给了李少景很好的陶瓷艺术启蒙,而在秦锡麟那,李少景才真正进入了景德镇陶瓷艺术辉煌的殿堂,因为这里的艺术氛围使每个人都不敢歇息,不敢停步。 1989年1月,他以合同工的身份出现在省陶研所。合同里有这样的内容,如果胜任不了本职工作,就将退回原单位。合同期是一年,这一年的压力好大,他没想那么多,就是干,拼了命也要多学,多干,不然对不起推荐的人,对不起父亲,更无颜回原来的单位。他广采博取,向身边所有的人虚心学习。 1990年,滴在田里一年多的汗水终于有了收获。在景德镇首届陶瓷节上,他的作品《丰年》获得三等奖,同年,这件作品在全国陶瓷评比中获一等奖。从此以后他的获奖生涯一发不可收拾,成为省陶研所的典型获奖专业户。在第三届国际陶艺大赛上其代表作《渐变》获1992年(日本)美浓国际陶瓷评比入选奖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大赛中陶艺入选奖,这也是中国在国际大赛中陶艺类首次入选,填补了这项赛事空白。而正因为这项殊荣,1992年他被评为景德镇市“瓷都十大新闻人物”。 李少景的成就得到了社会和陶艺界的公认。他很快声名鹊起,成为了具有深厚造型功底、宽广创作思路、灵活形式法则、全新审美意识的陶瓷艺术家。 名人未必名作,是听李少景说的。他觉得艺术家有创新思路是对的,但要有职业道德、有思想、认真画的才是好作品,敷衍的作品即使出自名人,也未必是好的作品。尽管李少景有今天的成就,但对于艺术,他依然很严谨的,不骄不躁、默默无闻、苦中自有其乐,昂首阔步是他坚强的性格。我们相信在不久他会在陶瓷工艺美术领域登上一个新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