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霞老师稿件)在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档节目“当艺术品遭遇市场”后,感慨颇深。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亲历者,市场的发展和演变是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综合体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对于我们从事艺术创作者来说则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艺术是永恒的,市场是变化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活跃期。特别要忌讳艺术创作心态的“浮躁”, 把握艺术创作的根本, 远离功利, 跳出“名利场”。我们知道, 艺术创作一定要“心若字止水”, 切勿急噪。所谓:“画道寂寞, 夫画道者, 本寂寞也”。 白石老人亦说:“其人要心境清逸, 不慕功利,方可从事于画”。如心有杂念,复杂的艺术创作肯定是做不好的。本文试从陶瓷文化艺术创作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以与同仁交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艺术陶瓷作品从来像今天这样为世人所喜爱、收藏,喜好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的广泛,从事陶瓷创作的人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众多,作品的种类、样式也没有像今天这么丰富多样。艺术陶瓷的发展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人家”。越是这样大好形式下, 我们陶瓷艺术创作者则要更要冷静,更要深入地思考,更要静下心来,用真情去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而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利益”诱惑,使人难以心定,浮躁的心态油然而生,在艺术创作上也难例外,其无不影响我们的作品创作, 细细想来, 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作理念的缺失。艺术创作贵在“创新作品不能简单地移植,虽然当下是网络、图片书画报刊是非常方便, 为我们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借鉴素材,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提高自自己的创作水平, 丰富自己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技能但绝不可以简单地移植、照搬,如若是这样的话何谈创作?移植、照搬虽然省时省力,但却失去了了己的灵魂, 因为是别人的东西, 而不是自己的。另外一方面,他人的作品是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后才创作出来的, 简单地移植抄袭, 精、气、神转不过来, 这样的作品一时球利可以, 求艺则难。 二、是过于急功近利,粗制滥作。经济发展了,市场好了, 艺术作品供不应求, 尤其是名人瓷作随着收藏队伍的迅速壮大,其价格也迅猛攀生,尽管如此,仍然是捉襟见肘。负责任的艺术家是不为了金钱所动的,他们可以说是试金钱如粪剑:,视艺术为生命,尤其是老一辈的艺术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珠山八友,可谓著名,但大多穷困潦倒, 一生坎坷,生活拮据,为艺术泱泱不卷,无怨无悔。而现在有这样的一种现象, 只求数量, 不讲质量, 只认金钱,不讲艺德, 它既有损于艺术家自身, 也损害了我们景德镇艺术陶瓷作品的形象,对于艺术陶瓷创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利固然好,但作品绝不能胡乱涂鸦,既要对得起购买者, 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好的作品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而是用来熏陶人的心灵的 。 三、是过度的炒作。炒作炒作是“炒”,合理、恰如其分的宣传当属自然。炒作者夸大其词,只要是稍有一点可鉴之“资”,则极具之能,反复利用,狂轰滥炸,什么头衔都敢用,什么过誉之词都敢要,只要是有点由头都是“炒”之资本, 当有了一点荣誉,得了一两个奖,那就不得了,俨然是瓷国老大,舍我其谁,什么都不在话下,其实,这种现象很多都知道是“炒作”,但其有“利”呀, 你不这样做, 还“真”出不来, 市场就不“认”你。于是乎,参展“卖摊位”能获奖;评聘职务称号也送“瓷”礼, 广告、宣传“拼书”, 可以作品交换,如此等等一切围饶“利”的“炒作”活动变应运而生了。这或许是我们的“时代特征”。 岂不知,有那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靠“炒”出来的, 炒出来的艺术家会有生命力吗? 对于大师的的评授,一直以来就存有异议,这里不作评议,只是感到太容易得到的是不会有价值的,即便有“光环”,亦不过是一时的过眼烟云, 所谓“人生短, 艺术长”, 名利不过是一时的事情, 只有艺术能把人的生命之永久。 四、是不自律,假人之手为己之作,艺术的创作过程是需要付出相当的劳动的, 而由于利益的驱使, 随意复制“他人”作品,署己之名,毫不鲜见,有的则干脆请人代己制作。用己之“浮名”,纯为利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 一件名家的代表作品,会被反复复制,甚至直接制假,这些均扰乱了我们的市场, 由于唯利性,一切向“钱”看,变味的“艺术品”亦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现象,究其原因, 皆为利起,金钱固是好东西;可以为我们的发展奠定一·个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亦能达人之所愿,但艺术创作本身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虽有一时之利,但历史是一面镜子,后人会对此作出应有的评价。唯功利的作品肯定带有“浮躁”的痕迹,经不起时间的推移,真正好的作品才“富有生命力”。在上世纪,近一百年多年来,我们的民族可谓多灾多难,社会动荡,但却涌出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光鲜夺目的艺术家, 如“珠山八友”他们中的王琦、王大凡、汪野亭、徐仲南等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王步、 曾龙升、汪大沧等,虽当时亦有此名气,但他们让过这贫寒、痛苦的生活,他们始终不离不弃,执着追求,用手中的画笔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历程,激励人们抗争奋进。创作出了一大批为后人所敬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如今,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理由不去奋进,我们现在所处的条件环境比起他们优越得多了,能否潜下心来,抛却“浮躁”,为世人留下一些好的作品,才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工作者的追求目标。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跃升期,应当怎样去除“浮躁”呢?一要加强自身美学理论的修养。我们既选择了艺术,就要为艺术而生存,而不是为金钱,要重艺德,轻名利,重视艺术理论学习、临摹,重视写生,从生活中寻找美的感受, 而不能是简单地抄袭,要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摈弃投机取巧就能成功的幻想。扎扎实实大好基本功。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作画。同时要正确认识陶瓷美术创作的特性, 从美术的范畴看,它属工艺美术,但它还脱离不了传统的中国美术创作教育体系,仅是一个分支而已, 不能妄自尊大,从工艺美术范畴看,它又与当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系, 如颜料、釉料、制作工艺等材料科学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过去往往把从事陶瓷绘画制作的人员称作“红店佬”,现在我们则被冠以“工艺美术大师”(当然与过去确有质的不同),但在我看来,他们亦只不过是“耕耘者”,而不是艺术的主人, 是“艺术工作者”, 还不是“艺术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后人才能称谓的,艺德才是立身之本。 二要淡化“荣誉称号”。现在对“荣誉称号”的热衷可谓过于“亢奋”,无论是优秀作品的评比亦或是荣誉称号的评授,“商业氛围”渐浓了起来。一位资深的艺术专家不无感慨地说:“如果说现在让我也来参评的话, 我是肯定评不上的。”这些“头衔”和“称号”都是炒作的由头。殊不知炒作这东西都不过是一时的现象而已, 过了若干年后, 人们会淡忘的,真正能让人们记住的是“作品”, 是与“人品”合一的能陶冶人们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作品”, 这才是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 三要多读书。读书使人视野开阔,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有了广博的知识作支撑,人的内心才有内涵,才有可能远离尘世的“喧嚣”, 才能力避“世俗”的纷争,淡泊名利的困扰,才能做到一门心思潜心于创作,这就是知识给人格的定力。 同时广博的知识亦能拓展创作的思路, 齐白石老人云:“读书然后方知画”。下笔才有神韵、有意境。意在笔先!意从何来,知识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一切都将回归自然。 面对经济转型的社会变革,竞争激烈的多元世界,面对诱惑多多的情势,我们要耐得住寂寞,任凭风浪起, 就是不走神。去除内心的躁动, 修身养性,专心致力于陶瓷艺术创作。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一句话是为箴言:“夫君子之行,精心修身,俭以养缚,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