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陶瓷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是一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们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
随着朝代及制陶技术的演进,陶瓷品在人类的生活中已不再只有实用的价值,同时因为文化的演变,陶瓷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文化,多样化的风格吸不同的形态用途,所代表的是人类审美观及生活品质的改变。现代陶艺表现造型结构与思想理念的创作,与其他艺术形态的结合,让陶瓷艺术已不再是单纯的拘泥于土与釉的结合,融合更多的人文与空间因素,使得陶瓷艺术更加有内涵。
如今国外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陈设摆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既有效发展了陶艺事业,又拉近了与陶艺家交流的距离。随着陶艺热的逐步升温,陶艺制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亲手做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精神释放的又一休闲方式。中国陶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从目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阔步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地展示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如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制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中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珠江地区和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秦汉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中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炫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唐代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意志等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陶瓷艺术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盛而不衰。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艺术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陶艺的研究,但对这门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于一身,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历程的传统陶艺的研究,却仅仅停留在美术造型及装饰技法上。我认为全面研究中国传统陶艺的一个重要关键,是立足于总结中国传统陶艺及其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的优良传统。“传统”不属于旧规范化的别称,而是意味着一种工艺和艺术体系的特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反映到陶艺上并产生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民族风格以其特有的工艺技术和艺术形式,显示它自己的风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东方文化的典范。
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她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正是这一套制瓷的优良传统,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陶艺的发展伴随着陶瓷的产生而发展,首先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装饰和泥釉火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发展为实用和欣赏兼备的民间艺术品。如今已脱离实用功能,从纯精神的感情需要为出发点,开创了一条纯艺术的道路。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艺术创造,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可遏止的发展状态之中。
同样,陶艺也不例外,每一朝代,她都有时代特征:宋代的秀丽,元代的浑厚,明代的精工,清代的精致。甚至同…朝代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明代青花瓷,宣德的浓艳华丽,气韵淋漓,豪放生动;成化青花则淡雅清新,优美细腻。翻开中国陶瓷发展史,在每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阶段,几乎都有陶艺的新品种、新工艺和新风格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宝贵的制瓷工艺,到了近代却淡化甚至失传。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陶艺的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技法,并不纯粹是一个技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陶艺是否能永葆艺术青春,甚至关系到中国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 “实用”、 “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 “美观”、“经济”、 “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广泛地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2 0世纪9 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当然严格说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7 0年代末和8 0年代初,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实践者相关。2 0年来,老一辈陶艺家如祝大年、杨永善等在现代陶艺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艺家如吕品昌、罗小平、白明等,风格流派众多,技法日趋多样。他们中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或受过高等教育中传统陶瓷艺术的熏陶,因此,中国的陶艺在一开始便与学院有着不解情缘。
然而单纯的学院发展,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在传播上都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在学术层次上也是狭窄的。在9 0年代,首先是1 9 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继而是1 9 9 5年的“景德镇国际陶艺研讨会”,1 9 9 8年5月在宜兴举办了由罗小平等人策划的规模更大、学术研讨更具深度的“9 8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同年秋在中国美术学院由刘正等人策划的“首届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也与观众见面。1 9 9 9年岁初在广州美术馆由左正尧策划的“超越泥性一一中国当代陶艺家学术邀请展”更是颇具水平。
这几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性研讨的展会,预示着中国的陶艺正在兴起,其规模和范围及影响正在向全社会拓展。
参考文献:
[1]赵萌《装饰雕塑》吉林美术出版社
[2]王铁成.刘玉庭《装饰雕塑》江西美术出版社
[3]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设计》黑龙江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