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陶瓷创作方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陶瓷花鸟创作来讲,就是画家到大自然中体察花、翎毛、草虫的形状结构和神态,以求得造化之理,从体察中产生艺术创作的激情与构思,并通过陶瓷花鸟画这一特定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和抒发自我情感与意念,就是心源的有感之情。在这种大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中,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化的境界。这使得陶瓷花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不尽的画外之意。要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高度,就必须加强基本的训练,还须结合进行一些必要的写生、速写和默写,以积累素材,为创作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首先花鸟写生就是物质基础的一大重点。对花鸟写生来讲,就是描写大自然的生态,表现生机天然和蓬勃的生命力。由于艺术表现的方法不同,花鸟写生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陶瓷工笔花鸟画和陶瓷写意花鸟画面对写生的要求与方法也就不一样。陶瓷写意花鸟画就是用概括和写意的手法,写生时往往重视随性大感觉表现,而不是在于一瓣一叶的来龙去脉。而陶瓷工笔花鸟则是用具体明确的写实手法来表现写生对象的巨细。它一方面强调对对象结构形态的深入认识与表现,同时又强调作者对意念对象的处理,从而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要求。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必须下苦功夫来掌握。因为写生是陶瓷工笔花鸟最基本的功夫。对初学者来讲,写生练习就是让你熟悉理解花鸟鱼虫的结构、形态、习性的重要手段。因为观察只能得到感觉的印象,只有通过表现它,才能让你具体深入地理解它。二是写生的过程,是练习和逐步的掌握,如何用线条来表现对象的方法,并由此使你更好的理解传统描法的表现力,从而可以较快的掌握它。三是折枝花卉写生的反复,正是练习掌握各种章法的过程。四是即使对已有一定基础的画家来说,也不能怠慢,因为写生为创作积累了第一手的原始素材。这些写生稿往往保留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感觉,和对对象形态的第一印象,加工很少,往往比较生动自然。而在寻找写生对象的过程中、大自然会让你酝酿新的构思,有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启迪。所以,花鸟画家必须始终坚持经常写生。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各种写生方法。
学习并掌握了写生、线条、上色等基本技法以后。就要多做章法的练习。章法练习是基本练习的综合练习,也是较为复杂和难掌握的课题。章法练习一般采取从小到大、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以所画对象的形象大小来定。如牡丹、月季,叶大而画面不宜过小。而一般的初学者,总喜欢画大幅,但陶瓷工笔花鸟画表现特点就是工,其章法要求十分严谨,不仅整个布局,即使一枝一叶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都极其讲究。画面大,就意味着处理面大,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反复修改,费时费力,效果不佳;而小幅相对比较简单,虽难成、但易好,费时少,便于反复修改,容易更好的取得实践经验。
章法的练习一般都在写生稿的基础上进行,既可以是单纯的花卉,也可以是花与鸟、花与草虫的组合,后者比前者在章法上要复杂得多,因此在画面上处理宾主、呼应、疏密、轻重、参差、偃仰,以及虚实、隐显、层次等方面的局部、布局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中,必须注意到花与鸟、鸟与鸟、花与草虫之间的关系。有时是花为主,其余为辅,有时是鸟或虫为主体,花为宾,只是起到衬托作用,而章法的最后效果,是在下笔与上色之后。在你运用节奏、对比、平衡、统调这些形式法则来处理好形体后,才会看出你原来用线条组成的画稿欠缺之处。如欠缺太大,这就有可能是章法的问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修改或者重新画。在这样的反复实践过程中,就可以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较快的掌握规律,提高章法方面的能力。
章法练习,是从基本练习过度到创作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两者不同之处是:章法练习,主要解决技能性的问题。而创作则要求解决艺术技巧和意境的问题。当然,此两者并无绝对界限,也不必作绝对要求,其间分别,既不在画面大小,也不在于内容表现多少,而在于有无艺术上的创意,有无意境构想。
要进入创作,必须认识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陶瓷花鸟画的创作之源是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取材,包含着画家情感的抒发和对某种意境的追求。
今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城市里有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有各种花卉展览,可以去观察,去写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后,由于交通便利,有条件还可以外出写生。如每年的谷雨前后,山东菏泽上千亩牡丹盛开,接待画家去观赏和写生。再如庐山五月的杜鹃,昆明春节的茶花,初春时南京、苏州、无锡的梅花,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都有着最佳的写生条件。即使在农村,豆棚瓜架、荷塘菱池、野花、苇草,还有喜鹊山雀、蝴蝶蜻蜒以及螳螂蟋蟀等,都是很好的入画题材。即使以前很难接近,只能遥视的丹顶鹤、天鹅等,如今也能在自然保护区与人亲近,让你能仔细观察它。所以只要对大自然有爱心对花鸟创作有追求,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人题材。只有画家置身在大自然中才能感受大自然对各种人的感染和力量,无论你是在花海中、溪流旁、大山下、海滩上,还是在艳阳天、明月夜,当你投身其中,你会感到自己灵魂在净化,使你产生如饥似渴的创作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