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岚l,朱乐耕2
(1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333000; 2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摘要】:从笔墨、构图、形象、表意等多个方面入手对明代民间青花的极简风格进行全方位的探析。希望能够借助本文的研究,使我国的艺术家及普通民众对于本土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为未来的陶艺创作打开一扇窗口。
【关键词】:极简风格,民间青花,明代
引言
在明代民间青花的诸多审美特征当中,“极简”这一风格理念无疑表现得非常突出,也很容易被所观者察觉,它贯穿于民窑工匠们所绘制的诸多明代民窑青花作品当中。可以说,这种风格特征不但成为民窑青花瓷绘艺术特色的代表,也是民窑瓷绘不同于官窑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
明代的民间青花往往赋予我们一种幽雅、沉静、明快、高尚的美感,它生动的形象、精练的笔法、形式的浓缩,致使它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浅见深、以简胜繁、以疏见密、以虚当实,而这正无处不体现着我们所说的“极简”。明代民间青花瓷绘中的“极简”往往使其作品更注重描绘神采,对客观物象的许多细节描绘加以概括及舍弃,形成了“不似之似”的画面,这使得这些民间青花作品看上去简练但不简单、豪放但不草率、率真但不幼稚,仅寥寥数笔而境界全出。所以民窑青花当中的“简”无疑是一种高层次的“简”,它是需要相当的艺术修为才能求得的,因此也是不可复制的。民窑画工,为了满足亿万民众大批量的生活需求,将节约工料与艺术追求很好地统一起来,正可谓是画材虽廉,但画工不凡,用笔虽简,但画意非浅。
1笔墨的极简
众所周知,“笔墨”本是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术语,“笔”和“墨”作为中国最为独特的绘画、书法使用工具。在这里引申为中国画运用笔墨的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而青花则是使用类似中国画的毛笔蘸上青花钴料在具有一定吸水性的坯体上作画,其用笔用墨与中国绘画中的笔墨非常相似。如同中国画中的笔墨一般,民间青花中的笔和墨亦不能各自独立存在,这一笔下去,用笔的同时又是在用墨,瓷画中的每一个笔触都成为一个基本的造型元素,它既是某一完整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其自身又有着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纵观明代的民间青花瓷画,从那些自由奔放、淋漓酣畅的线条中不难发现,民窑青花最具魅力之处往往首先在于它的单纯简练的笔墨。明代的民间青花瓷画在笔墨上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程式,灵活运用各种笔法,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细若游丝、或力能扛鼎、或淋漓奔放、或沉着蕴藉。而那些最具神韵、最为精彩的作品常常却是以最少的笔墨为之,寥寥数笔即成佳作。
明代早期的一些优秀民窑青花作品多采用一笔勾画的技法便是明证:它们大多执笔连贯,一气呵成,笔法简洁,风格古朴淳厚,最单纯的笔墨却达到了最丰富的效果。如明代早期的《折枝花果图》(图1),花的枝干和花瓣以中锋运笔,用抑扬顿挫的线条一笔呵成。这看似简单的一笔,却绘得潇洒,展示了极佳的韵律和节奏感,让人感受到那翻飞飘舞的花瓣,却又好似书法中奔放的狂草,精湛的绘画技巧令人不禁为这饱含功力的一笔暗自叫绝。
从另一方面来看,分水的浓淡则体现了明代民间青花用墨的“极简”, 据文献记载: “民间青花最多分三种水,有时仅一种水即可”。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明代的民间青花作品,特别是百姓常使用的一般器皿,如碗、盘等,画面往往在勾线完成之后,只是分一道水(图2),有的甚至连勾线的步骤也省去,直接分水(图3),所用墨色常常也是非常疏淡,且轻松随意,充分体现了其“极简”的特色。
2构图的极简
在构图方面,明代的民间青花瓷画往往布景宏敞,构图精炼、简洁、疏宕,作品往往呈现出广阔的空间感,因此常给人以意象寥阔、诗意盎然的印象。
实际上,明代的民间青花在构图上很大程度地吸取了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绘画艺术形式中常用的空间布局手法——更加注重白色表现介质这一虚处空间的布局安排,即国画中常说的“计白当黑”。而青白关系是传统青花装饰构成的基本关系。常见的青花瓷多是白底蓝花,可见青花装饰并不是越多越满才越好,明代的民间青花也不例外,在处理青白关系上,大多是“白多于青”。有不少作品甚至在瓷坯上留出大面积的空白,这种以虚当实,虚实相生的布局手法,往往给画面增添不少空灵的味道,也更容易使作品生出生动感人的意境之美。
如图所展示的是明天启年间的一块瓷片(图4),图中所绘的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的自然小景:空中一只疾飞的燕,加上陆地上一只欢快雀跃的小鹿,旁边再略微勾出几颗植物,这就构成了画面的全部内容,而图中所绘青花的面积却还不足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类似的构图布局者还有明成化年间的一则小品(图5):画上一只栖息山石之上、引吭高歌的小鸟,头顶上一圈骄阳,如此便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然而这样构图疏简的作品却丝毫不会让观者感到乏味,或是觉得欠缺了什么,望去反倒常常令人感到清爽可人,意犹未尽,这正是因为在构图上,这些明代的民间青花瓷绘作品往往摈弃了一切非必要的配景,而使画面的重心全部落在某一特定对象身上,以此来强调突出画面的中心与主体,这种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布局常常使画面显得极为生动而富于装饰性,整个画面的意境也更为深远了。这便是构图布局上“空”与“简”的力量了。难怪清代的周济在《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空则灵气往来”,宗白华先生也认为“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
3形象的极简
艺术所要呈现的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与人的需要和理想结合在一起的人化的世界。无数西方的抽象派绘画证明了这一点,而明代的民间青花瓷绘同样也为这句话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大凡是绘画艺术,不管要表现何种物象首先都必须要借助于“形”,而一件艺术品中最先映入观者眼帘的也往往是“形”这一元素。明代民窑青花的画工在塑造所绘形象时,决不会去死板的模仿对象,而是“跳出自然形的真实局限”,不求形似,舍弃一切不必要的元素,只提取其
最本质的形态,从而使所绘形象凝练、简洁,而这种有所取舍的画面处理反而使得画面形象更具生动传神的艺术魅力。
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婴戏”题材无疑最能够体现明代民间青花这种形象上的“极简”作风。先来看一件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民窑婴戏碗(图6),碗腹上所绘的顽童似在舞蹈,张开的双臂简练的概括成“M”形,头部仅用一个圆圈表示,在头上点两个点便是眼睛,旁边随意点缀几笔就是植物,这样的形象无疑是高度概括化的,因为现实中我们看不到这样的“人”。但这样的表现手法却把孩童的那种好动、充满活力的特点表现得非常到位。如果说这件作品的婴戏形象还保留了人物的五官特征和基本的人体比例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画工绘画熟练程度的加深,这种婴戏纹到了明代晚期几乎简化为一个象征性的抽象符号了,但这种“符号”又会让我们容易辨认得出。来看天启年间的一件作品(图7),可以说这样一幅“婴戏”已经把所谓的“形”简化到了极致,也夸张到了极致。为了突出儿童“头大身小”的特点,画者先是用一个硕大的圆圈来代表小孩的头,而在其上面,我们已经很难寻觅到“五官”的痕迹了;孩童身体的上半身也被进一步简化成了“V”形,为了表现小孩舞刀弄棒的姿态,这个“V’来得甚是夸张,但却极为传神;腿部更是随着身体的动势干脆简化为两根线,最后以两点浓墨代表足,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我们发现甚至周围的树石花草等衬景已经完全消失了,而整个人物形象虽然是简练到了极致,但天真调皮的儿童形象仍呼之欲出,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如此可见,民间画工所画的不仅是自然中的物象,而早已是心目中的艺术形象了。
4表意的至简至真
明代民间青花瓷绘的“简”还体现在它不给自己的形式负载过重的内容,也不表现超出其形式容纳范围的观念内容,这些瓷绘所要表达的,既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没有现实中的重大内容,它所想要表现的往往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题材大都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审美情趣,充满着生活中简单纯朴的气息。因此,在这些瓷绘中,我们很难看到任何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和无病呻吟的东西,可以看到的是民间青花画工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情感流露,这无疑体现着明代民间青花在表意上的简朴与真挚。
且看明代天启年间的一件人物青花碗,碗的一侧所绘的是牧童骑牛画面(图8),土坡上的牛慢悠悠地欲下坡而未下坡,俯首引颈,牛背上的牧童身体上半部重心前倾,一手牵着牛绳,另一手则试图奋力抓回被大风吹走的草帽,牧童虽然好像是要滑下来却仍然稳坐自如;碗的另一侧则展现了一幅雨中打伞行者的画面(图9),表意的趣味与牧童的那一幅颇为相似,那种顶风冒雨的撑伞、猫腰、赤脚的姿态,被画工刻画得入木三分;而碗内所绘的樵夫担柴者则更是弓背、短颈,担柴的前重后轻而手把扁担之姿态,产生了让人欣赏不尽的趣味(图10)。可见在这一碗之上的人物动态虽多,表现的却都是农人收工回家之时的日常劳动生活情态,这样的青花绘画生动有趣,所表达内容与手法的情真意切不是官窑青花人物画可比的。它倾注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理解和淳朴的情感,巧妙地把生活场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正是这些最为常见的农村景象,在民间青花瓷绘中,造就了不凡的意境。可见,民间青花瓷绘艺术对客观物象的认识、把握和表现往往习惯于最为直观、本质的表达方式。王国维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用来形容民间青花也许是最为贴切的了。在明代的民间青花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民窑画工对于生活以及对于自我进行的最为直观、真实和质朴的情感表达。
5由“极简”引发的启示
“简洁之美比华丽铺陈之美更需要训练有素的眼睛来发现”。而“一件好的作品并不仅仅意味着要使用多么精巧和高超的技术,重要的是通过直观的方式表达艺术家的精神观念,同时具有其存在的自身价值”。在这个视觉信息早已泛滥的时代,我们必须明确,越是简洁单纯的图形就越有力量,在未来的陶艺设计中我们很有必要吸取民间青花那种“极简”的精神,摈弃一些矫情而烦琐的粉饰,去粗取精,用以少胜多的有意味的形式,取得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唯有运用高度简练概括的设计创作语言,才会使作品本身的内涵和生命力更为直接单纯地展现出来,才能引起心灵最原初的感动,从而拉近陶艺设计作为一种媒介与人之间的距离。
6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今天,艺术更需要民族化,个性化。明代的民间青花,作为我们本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财富,倘若仅仅靠进入博物馆来保护,把它当作“木乃伊”一样封存起来,不仅是远远不够的,同时那也必然将是一种保护的失败。对于传统文化资源,我们要做的是对其进行深入地发掘和探究,经过去伪存真,最终将其渗透到我们现代社会、融入到我们现代的艺术创作当中去。使它能够真正是在我们身边、在现代生活环境中活起来,这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左汉中、李智勇,中国民间青花瓷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朱建安、杨新华.论民间青花的审美生活装饰[J].景德镇陶瓷,2006 (3)
[4]黄云鹏.试论民间青花瓷的装饰特色[J].景德镇陶瓷,1991 (4)
[5]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