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设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问题的重要活动。而陶瓷的设计是通过泥、火、釉三大媒介语言来传达的, 陶土与釉料的可自由发挥度与烧制方式带来的不可预期性的奇妙结合, 给设计师的灵感、 想象和智慧提供了极为开阔的活动空间, 使技艺、 激情和思想可以自由驰骋其中。
关键词:陶瓷 设计 媒介语言
设计是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重要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有计划的活动使设计品满足他人的需要,为他人提供服务。对于陶瓷设计而言,可以理解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既通过器物一一设计的载体,来表达设计者与使用者、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对话与和谐。而这一对话就是通过媒介语言来传达的。泥性土质是其本质的语言和内容,火的烧制是泥土化为陶瓷必须经历的过程,是陶瓷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土与釉料的可自由发挥度与烧制方式带来的不可预期性的奇妙结合,给艺术家的灵感、想象和智慧提供了极为开阔的活动空间,使技艺、激情和思想可以自由驰骋其中。
一、泥之美 。
泥土是地球的万物之“本”,它孕育了生命,载负着生命,泥土之于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泥是陶瓷制作的主要媒介材质,泥料因其产地和来源的不同有粗细、色泽等区别。我国古代先民们在对“埴之器”有着一定程度的认识后就能因地制宜,从而因“泥”制宜,制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陶瓷文化,宜兴的紫砂陶,景德镇的高岭土造就的如玉似冰的瓷器,石湾的粗砂陶器,无不折射出对泥的认识程度和利用空间。
随着现代陶艺的兴起,对泥这一媒介材质的再认识就打破了时代的局限, 打破了地域的划分,打破了程式的控制,打破了传统形式的审美标准。生活陶艺作为现代陶艺的一个分支更是不例外,粗陋的匣钵土、河砂土、煤渣和腐殖土等都成为生活陶艺设计品的塑造材料。有的用土块的工整厚实与局部施釉上片的柔软弯曲,形成材质上的强烈对比;有的以粗质的陶土与细致的施釉瓷土并存于作品之中,表现材质之间的冲突关系:有的则在拉坯成型中,呈现陶土坯体表面撑裂的自然痕迹:有的以挤压皱折的厚实土块与弯曲层叠的土片,及格状土条,相互穿插组合,形成对比,这都充分体现了多变的“泥性”之美。
著名陶艺家周国桢先生认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出现,往往是从发现新的原材料或者在工艺中改变原材料性能开始的,一个陶艺家必须重视从泥料中发现它潜在的生命力。
二、火之美
火的煅烧是实现陶瓷制品成型的主要环节也是陶瓷艺术设计区别于其它艺术设计的主要特征之一。由此,火也成为构成生活陶艺设计中媒介语言的主要元素。火,一切的陶瓷制品都要接受火的考验,火变幻莫测的特性和不可预知性,也给生活陶艺设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窑火的温度控制,火焰的气氛把握,烧成的温度设定,这些方式一旦变换都会给作品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当艺术的创造力与神圣的火焰发生共鸣时,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同样的泥料、釉料、色料,会因烧成方式的不同而改变,都将保持或改变固有的性质。有的作品采取先高温烧制,后低温、中温烧制,有的作品有意地跨越材料的烧成标准,烧制出难以想象的效果。
陶瓷器的烧成方式和使用的燃料多种多样,各种各样的烧成方法如盐烧、苏打烧、乐烧、熏烧等,它们在烈火中收缩、变形、凝固,不同的气氛与不同的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上偶然的因素,都可能带来情理之中的效果,也可能幻化出意想不到的光彩,它们诱人的艺术魅力就在烧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只有等到窑温降至常温时,我们才能见到、触摸到火创造的绚烂与神奇。而经柴窑烧成后的制品,大都带有非常自然的窑变的效果,质朴而亲切。这种美宛如天工,可遇而不可求,正应了“大美无言:、 “大象无形”、 “有形而无形”的老庄哲学思想。
三、釉之美
釉是一种玻璃相的物质,覆盖子坯体的表面,也称为釉衣。釉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但石英本身很耐温, 1600度才会熔解。没有这样高的成瓷温度, 因此需加入助溶剂作用的钾、钠、钙等来降低熔点,熔成玻璃质。又由于不够稠,在高温时流动性很大,无法依附于坯体,易流失,为此就得加入一种原料,增加其粘性,缓和流动性,这种原料就是氧化铝。釉有防污、防液渗的作用,其变化也非常丰富,是陶艺的常备用料,如能同作品的内容、形态结合恰到好处,能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许多陶艺家利用各种各样的高温釉、中温釉或低温釉设计制做了许多的陶瓷作品。
生活陶艺的泥性之美、釉色之美、烧成之美及工艺成型过程中,设计者“通过手对粘土的引导和交流所留下的丰富的‘手语’痕迹,增加了陶艺与人性本源的诸多亲切感与广泛性。这种直入心灵的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共同形成了陶艺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审美内涵”。从文化意义上看,这种创作的倾向尤其集中的反映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环境中的精神超越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审美关怀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色釉的运用,陶艺家们在进行生活陶艺的制作时,着意于色釉自然肌理的表达,并刻意在作品中保留火的自然痕迹,力图通过作品流露出的自然纹理来打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