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化实为虚 虚实相生
前人论诗曾有‘: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的说法。所谓实,都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所谓虚,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有实无虚,显得堆砌;有虚无实,则显得空泛。应当化实为虚,虚实相生。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 “寥廓无象者,托物以起兴,恍惚无联者,着迹而如见”,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这也揭示出了题画诗创作的一个艺术妙谛。如:
船头日午坐忘归 不管风鬟露满衣
横玉三声湖起浪 前山应有鹊惊飞。
范成大《李次山自画二
图,其一泛舟湖山之下,
小女奴坐船头吹笛,……
各题一绝》
诗的一、二句描写月正中天之时,一位小鬟独坐船头,夜露沾湿了衣衫也没觉察。她在干什么呢?诗的三、四句才告诉我们,这位姑娘在忘情地横吹玉笛。笛声与水声交融在一起,这美妙的声音应会惊起前山的栖鹊吧。这最后一句是由诗人的主观想象生发出来的情景。整首诗由实人虚,由眼前的景物转到心中的想象,所营构的悠远的意境引人神往。堪称虚实相生,空灵传神的题画佳作。又:
君画苍苍带雨松 我图冉冉出云峰
他时相忆还开看 云树平添几万重
李流芳《题与宋比玉合作山水》 ·
诗中一、二句点明诗人自己与朋友宋比玉合作的山水画卷:长松苍苍带雨,高峰冉冉出云。三、四句离开了对画中景物的描绘。宕开一笔,设想两人分手之后, “他时相忆”而开卷看画之时,彼此之间相隔的距离也许比画上的山水还要“平添几万重云树”呢。诗中从眼前的合作画卷遥想到他时相忆的情景,化实为虚,虚实相映,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七、借景抒情 托物咏志
“作诗者徒言其景,不若尽其情,此题晶之津梁也。”此语道出了题画诗创作的个中三昧:诗人只有将自己浓厚的主观情感渗透到画面所表现的客观景物中去,使其“皆着我之色彩”,才能写出情景交融的题画佳作。综观历代的题画诗,那些脍灸人口的作品无不浸染着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花开不并百花丛
宁可枝头抱香死
咬定青山不放松
干磨万击还坚劲
独立疏篱趣未穷
何曾坠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立根原在破岩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前一首诗是题画菊的,诗中处处着笔于所表现的物象——菊花,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志;卓然独立,宁可抱香(守节)而死也不坠落北风中(向敌人屈服)。画中之菊已成为诗人洁身自好,坚贞爱国的品格的象征。在这里,花与人已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审美意象。这意象中既蕴含着菊花的形象特征,又闪烁着诗人的人格光芒。后一首是板桥为自画的竹石所题的诗。板桥作画最喜爱的题材是石、兰、竹。他爱“石之耿介、兰之芳洁、竹之劲节”。并且几乎每画必题,因此竹、石、兰在他的画与诗中都成为极富民族特征的审美意象。它们已不再是自然之物、画中之物,而是诗人思想感情、道德情趣、价值观念的情感载体。这首诗中那“咬定青山”, “立根破岩”,经“千磨万击”仍坚劲挺拔的劲竹就是他自己精神人格的写照。赫尔德曾经说过: “美是艺术对象和自然对象中生命与人格的表现。”板桥在题画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他活泼泼的生命与高尚峻洁的人格,读后往往能深深叩动人们的心弦,激起思想上强烈的共振。
八、寓理于物 启人心智
宋诗人梅圣俞说过: “诗人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含蓄,方人诗格。”在诗中阐发理趣已成为宋代以来诗人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题画诗中也不乏充满理趣之作,这些作品往往并不停滞于画中的物象,而是由画面生发开去,通过联想蔚发奇思,由艺术的审美活动进一步深入到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对艺术真昧的追求,字里行间时时闪烁着艺术与哲理的智慧之光。如:
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还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俯《枯木竹石图》
诗人由画中的“石”联想到书法中的“飞白”,由画中之“竹”联想到“永字八法”,又由画中之“枯木”联想到“籀书”,即大篆;并由此引发出“诗画本来同”的艺术规律,既自然贴切又新颖别致,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还有许多是借助画中的物象以阐发人生的哲理。如:
新竹高出旧竹枝 全凭老干与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 十丈龙孙绕凤池
郑板桥《题画竹》
画根竹枝插块石 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 来年看我掀天力
郑板桥《题竹石图》
前一首诗中以竹枝为喻,形象地反映了事物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新枝”的成长全凭“老干”的扶持;另一方面, “老干”又必将让位于“新枝”。新陈代谢,生生息息,适者生存,后来居上,这是社会与自然的一条基本规律。后一首诗则通过生长着的“竹枝”与静止不动的“石”相比较,形象地揭示出“生命在于运动”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诗句催人奋进,饱孕着一种蓬蓬勃勃的生命力。
以上分别从八个方面对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审美效应作了初步的例析。这种分类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实际上一首好的题画诗往往会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其审美效应也是多方面的。,徐有贞的《题鹧鸪图》:
烟雨霏霏苦竹秋 感人常自叫钩辂
披图无限江南思 不必闻声也自愁
诗中既有动与静的映衬,又有视与听的结合;既有情与景的交融,又有虚与实的变化……。多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谐巧妙地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有效地拓展了诗句的表达空间,丰富了诗句的情感蕴涵,增强了诗句的审美效应。这些宝贵的艺术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探索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