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亘古洪荒到人类祖先的出现,人即对艺术品产生了兴趣。始有感于石头的精美后又钟情于贝壳的亮丽。并花很大的功夫将石头和贝壳琢磨出孔,再用树皮、麻棕将这些东西串连起来。这可能就是以后项链的雏形。在此同时,人们又将各色石头和乐骨磨刻成似是而非的动物、人物及其它造形的物品,这也许就是今天艺术品的滥觞。这种对艺术的偏爱和追求非中国人独有。从人类原始社会起就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首领们的眼界更高了,也就导致那些奴隶们殚精竭虑,挖空心思去创造更精巧华丽的艺术品(如早期玉雕、商周青铜器等)。从奴隶社会迈进封建社会直至封建社会结束,这漫长的三千多年,对中国文化起了一个重要的推进、演化和沉淀作用,使得中国古代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傲视同群(如琢玉、雕刻艺术、青铜艺术、陶瓷艺术等)。
艺术瓷作为架上珍玩,赏心悦目,陶冶性情,能提高修养,有益身心。收藏的本质首先是欣赏,继而研究以求得自身的提高,这样才能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艺术品与其他商品不同,它的价值与价格既有普通商品的秉性,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晶,自古以来,由于历代帝王对陶瓷作品情有独钟,因而他直接影响着民间的收藏,使民间收藏陶瓷艺术品成为一种时尚,经久不衰。同时景德镇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能承载各种各样新的题材内容,这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把代表了民族文化的各种质地的艺术品比喻为一棵大树,陶瓷无疑是这棵参天艺术之树的精华部分,甚至可理解为这棵树的主干,这是世界艺术品收藏界公认的。
在造型艺术里,工艺美术、建筑、书法等非模仿性作品,可以说主要是一种形式感艺术。美术理论家认为,东方艺术是重表现的,西方艺术是重再现的。一般说,东方人的表现观不同于西方,缘于古东方的精神世界浑朴而静观。东方的思维方式带有神秘的直觉性、感悟性、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和长时间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构成与西方不同的美学体系、艺术体系。中国艺术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在表现性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形成的本身意味和价值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强调艺术形式在帮助 "意象"得以显现的重要性。中国的传统形式本身的作用。写意画中无拘无束的线条、痛快淋漓的泼墨、随意而动的墨点、不求真实但得意趣而足的着色,都是对艺术形式本身特有意味的理解和运用。画中极富个性的线条、笔触、墨法、用色、造型、布局等等形式因素本身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陶瓷艺术是一间较抽象的艺术,是注重形式感的艺术。陶瓷艺术美是通过自己的质地、造型和装饰的不同艺术形式的密切配合来显示的,特别是它的造型,是以点、线、面的变化为基本因素,传达美的信息,中国传统艺术就是线条的艺术,线条语言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其构成形象的轮廓,还在于它同人的心理感受有直接的联系,自身有着独立的价值,不同的线条及其组合能唤起观者不同的生活联想,给予观者不同的心里感受。
纵观古今陶瓷艺术作品,我为陶瓷的形式美所感染,陶艺家开始抛离外部世界,情感、感受、心理、潜意识的情绪,通常意义上的内容像是与形式分离,通常意义上的形式像是纯形式,其实究其根本,只不过是内容中的再现性因素被淡化,或被取消或被隐形,内容中的表现性因素消融于形式组合里,于是所谓内容变得游离朦胧、难以捉摸,它飘渺着、似有似无。隐约着、恍惚有像、恍惚有言。这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可能被感觉到却难以把握的东西,似乎是带有隐秘性的东西,目前,一个恰当的说法,是"有意味"的。当我们欣赏一件陶瓷作品时,首先打动我们或者说给我们第一印象的是这件作品的整体效果,或者说是 "有意味的形式"的集成效果,因为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生命力的物质潜在的、集中的、高层次的体现。当一定的艺术因素,如陶瓷中的线条、肌理等按照特定的艺术
方法构成特定的形式,从而表现了事物的某种本质的同时又传达了与它交相融合的审美体验、审美胸襟,这种形式就能够感动人,就能引发人们的审美感情,这时作品的形式就有 "意味",即特定的含义。我发现优秀的陶瓷艺术品,无论是庄严肃穆的,还是端庄稳重的,无论是健康饱满的,还是秀丽纤弱的造型,作品都通过和谐的比例、流畅的线条、起伏的轮廓以及附丽于器物的图案装饰、色彩对比的荷枫统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表现一定的意境、格调和气氛。当然,并非任何形、色、线等形式因素的随意排列组合都能够成为 "有意味"的,更不是排除一切内容因素的纯形式就有意味,我发觉只有当形式所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审美感情,才能谈 "意味"。艺术作品的价值是艺术家主体精神与客观美的本质相交融的结果,又要通过观赏者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联想、去感受、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深刻的意境。
从广义上讲,陶瓷艺术是一门工艺美术,而今天我们的陶瓷创作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实用性,至于造型是围绕实用而变化,装饰是美化器物的手段;另一类是脱离人们日用的目的,成为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纯欣赏的陶艺,陈设瓷也可归人这一类。实用瓷是由陶瓷这种物质材料做成,在制作过程中,改变了陶瓷原来的面貌,有意识地经过美的加工,它具有双重性,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实用瓷设计得好也应该是"有意味的形式"。其实,没有一种艺术可以脱离形式而单独存在,艺术作品的内容存在于形式之中,并由形式表现出来,由形式来唤醒人们的审美注意力,形式是审美活动中不可缺的部分。一件好的实用瓷势必经过设计家的艺术加工,具有审美价值,通过静态的视觉形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多或少地寓于单纯而概括的形式之中,在满足使用者使用的同时,对其审美情绪的激活产生一定的诱发和心理暗示作用。器物的长短、大小、横竖、交错,色彩的深浅、浓淡、冷暖。所有这些因素的对比,和谐,或者说 "不协调的因素的协调"它的交替反复,都会形成一种特定的具有节奏的韵律的美。说得再具体一点吧,柱形给人以端庄的感觉,s形给人活泼的感觉,锥形给人以锐意的感觉。总之,构成瓶瓶罐罐的点、线、体等一整套程式都饱蘸着人的感情和意志,就如我国古代的八卦图,以圆和曲线来表达一定的辩证哲理。实用瓷的设计可以通过造型、釉色、装饰图案来体现"有意味的形式",表现出一种天真、稚拙、纯朴的时代美学特征。
陶瓷作品是"有意味的形式"就更易于被人接受,当代陶瓷艺术摆脱了实用目的的束缚,成为艺术家表现主观精神的东西。当代陶瓷艺术的创造观认为形式对于主题内容而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具有更为深邃、广阔的创造意义。在陶艺作品中,常常体现了作者不同程度的主观上的或下意识的流露,作者的个性、气质就溶化在这特定的艺术格调、艺术旨趣里并体现于特定的形式偏好中,它是作者个性的形式化。有些陶艺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内容,好像仅仅是一种形式,其实并不完全这样,而是借助于色彩的形体一定比例进行协调的重复,产生某种审美的和思想上的情绪。现代陶艺重表现,而表现的艺术强调人的主观情感,而因艺术形式意味在陶艺中得以更充分的显示。可以说,强烈的表现因素是现代艺术的共同特点。"表现"是对形式的解放,使形式摆脱了服从客观物象的命运而得以充分显现它所蕴藏的意味。从理解现代陶艺是"有意味的形式"中,我们可以理解现代艺术发展趋向及其精神,也可以理解中国的表现观和中国艺术精神。
越是传统的,越是世界的,中国陶瓷文化承载了数千年的艺术文化,她博大精深,她不仅仅需要艺术家去传承,同时也需要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来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