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艺术陶瓷发展至今,不论在艺术市场上,还是在专业性的创作队伍上,绘画性的表现形式已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和位置,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这应和现如今景德镇物质工艺条件的成熟、专业创作队伍的壮大、以及陶瓷艺术受众群对绘画性的艺术陶瓷有更显著的审美倾向有直接的关联。
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史,从作品的视觉效果看,更讲究工艺美和材料美。不论是元代的青花,还是清代的粉彩、古彩,它们虽然有着自己独立的审美风格和样式,但都淡化内容、淡化思想性,强化形式美与装饰美,突出了人工创造与自然状态的区别,刻意追求错彩镂金的华美艺术风格。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以程门为代表的“新安派”画家以文人画形式在瓷上作“浅绛彩”盛极一时,这类的陶瓷作品已削弱了陶瓷的装饰性和工艺性,凸显了绘画性。至此,景德镇艺术陶瓷的绘画性表现形式开始了独立而充分的发展。
材料与工艺的发展为陶瓷艺术绘画性表现形式的独立发展作了前提准备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艺术品种都是在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譬如,世界性绘画品种一一油画,最初是用蛋清作调色剂而不像现在有专门的调色油,用蛋清调制的颜料自然没有如今油画颜料的附着力强,加上颜料品种不丰富,油画材料和工艺的不成熟直接导致的就是油画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使油画的绘画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景德镇的彩绘品种也是在日臻成熟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青花在元代只有“榻水”技法,到了明代才有了能表现“墨分五色”的“分水”技法。粉彩从康熙时期发展至今,“洗染”、“点染”技法逐渐形成,以及颜料品种不断丰富和现今陶瓷艺术家对粉彩颜料调配的深入认识。所有这些物质层面的材料和彩绘工艺技法的深入发展都为绘画性的表现做好了前提准备。另外,陶瓷艺术较其它艺术特殊的一点是:它是火的艺术。不论是釉上的还是釉下的都必需经过火的洗礼,这是陶瓷艺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因此,烧成工艺的不断发展以至烧成一件陶瓷艺术品有百分之九十成瓷率的话,才能减轻陶瓷艺术家的压力,从而才能进一步壮大陶瓷艺术创作队伍。在对于绘画性表现形式发展至关重要的这三条件因素还不成熟的民国以前,绘画性表现不能独立的发展,而只能依附装饰性进行装饰性表现也就成为必然。
文人的介入及欣赏者的青睐是陶瓷艺术绘画性表现形式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陶瓷材料的丰富、彩绘工艺和烧成工艺的成熟发展只是提供了绘画性表现形式独立发展的可能性,而文人的介入为陶瓷艺术中绘画性表现形式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文人画家都是以古代绘画理论家谢赫的“六法论”为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性准则。“六法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是主客观的统一体,是画家品格、才情熔铸于绘画对象的风气韵度、精神面貌和内在生气的表现。瓷画是借助陶瓷载体,以绘画性表现形式寄予画家的思想情感,它同样讲究笔情“墨”趣(以料代墨),它也同样强调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的重要性和画家熟练掌握用笔用“墨”(料)这一技术性因素的关键性。文人出身的画家以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全面的文化修养为基础,通过在瓷上进行绘画性表现,既弘扬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绘画艺术,又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件好的绘画性表现形式的瓷画作品,既能体现出画家具备高超的陶瓷工艺技术,又能显示瓷画家是依托陶瓷载体上的画面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说一切艺术都是人类情感化的产物,那么装饰性表现和绘画性表现相比,毫无疑问,后者彰显出创作者更丰富的情感世界,它留给欣赏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绘画性表现的陶瓷艺术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它不仅注重画面的形式创造,更注重其内容的丰富性。绘画性表现往往是以极具感情色彩的深刻内容作为与欣赏者心灵沟通的媒介。一味追求装饰形式上的花样变化或追求工艺技巧的繁复、材料的堆砌,对于正常状态的欣赏者来说,很难在这些装饰形式上找到与之心理情感需求相吻合的因素,他们总是以能否满足自己情感的需要为准绳来选择美感对象。现当代,人们处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但生活节奏却非常快,竞争也日益激烈的现实社会中。随着精神压力的不断累积,大多数人更需要那些回归自然、画面内容丰富的绘画性表现形式的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中的绘画性表现形式吸收更多的是中国绘画形式。由于中国绘画是民族化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形成的,比如特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性格爱好等,是在发展中积累的,是经验式的,民族传统既然是由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当然为中国人所热爱。绘画创作有继承性,对具民族性绘画的欣赏更有继承性,因欣赏久而久之可形成习惯和爱好,就带有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这样中国绘画的民族欣赏习惯就在长期的审美过程中稳定下来了。从这些我们可看出绘画性表现形式受更广大欣赏者青睐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