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坡塘春鸭图·徐国基绘 |
摘要:陶瓷文化是中国的国粹,青花艺术是陶瓷文化的天之骄子。一千多年以来,青花艺术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黑白体系和线构体系,运用写意的手法,讲究简练,善于夸张,通过对“似与不似之间”的演绎,诠释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节。
关键词:青花的语言、黑白体系、线构、写意
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
“鬼谷下山”的元代青花图罐
中国的青花目前可以追溯到唐代。从出土文物来看,当时的青花艺术工艺水平似乎尚处在雏形阶段,不够成熟。然而,其表现形式、或者说其运用的表现语言却是相对成熟的。这对表现语言的成熟,追根寻源,我们不难发现它和中国的绘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正是由于受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的青花艺术彩绘一出现就显示出其巨大的艺术魅力。
要了解中国的青花艺术,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青花”?
“青花”是陶瓷装饰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装饰形式,属釉下彩绘的一种,它以含钴矿物较高的珠明料为着色剂,在坯胎上进行绘制后,施灰釉(也称青釉),一次性高温烧成。从早期的出土文物来看,以纹饰装饰器物的为多,而以绘画形式为装饰效果的青花艺术源于何时无从考证。无任是纹饰还是绘画的形式,青花艺术的表达都有其独特的表现语言,正由于其独特的表现语言,几千年以来才可能在众多的陶瓷装饰艺术中独领风骚,光彩熠熠。本文就试着从青花艺术的独特语言特征阐述一管之见。
首先,青花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使用但色进行描绘和表现,(釉里红另当别论)。看似简单,但其表现里却是十分的丰富,是一种典型的黑白体系,犹如中国的水墨画。黑白体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清洁。黑白体系对于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有着非凡的表现力。
西方的绘画则是通过发杂的色彩来表现缤纷的大千世界,基本色彩的地位在画面里是平等的,几乎很难根据什么原则来判定哪一种颜色较另一种颜色更重要,从没有纳种单纯的独立性原色出现,可以说西画是一种典型的色彩体系,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水墨画艺术其所云哟的却是黑白体系,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把黑白体系运用的如此炉火纯青,形成魅力无穷的黑白世界。
以单色为中心并非指的是单纯的一个色阶,水墨画中有墨分五色的说法:干、湿、浓、淡、焦,一个但色由于墨色的变化,便轻而易举地替代了五彩缤纷的色彩,替代了色与光的变化。中国的青花也有料分五色的说法: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中国的青花艺术所战线的是黑白体系的艺术。尽管青花的呈色为蓝色,但它所表的山水、人物、花鸟等并没有感到任何的单调,从没有任何人因青花蓝色的色彩与岩石物体色彩的悬殊差距而感到诧异,提出质疑来,对于早已习惯于黑白体系艺术效果的中国人来将,单色带给人的视觉体验有着无限的内涵,可谓此时“无色”胜“有色”。
其次,线的表现力是青花艺术的另一个显著的语言特征。
线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筋骨,从楚汉帛画到现今的十八描,中国绘画历经几千年,始终没有放弃用线来造型、来表现。秉承着中国文化脉搏的青花艺术,自然也没有放弃用线来构自己独特的世界。
在青花艺术中,线是构架青花艺术中造型的最基本的骨架,没有线构的支撑,青花艺术就不复存在。在青花艺术中,线所涵括的概念和内容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几根线条而已,在青花艺术中,线可以说体现了一种空间、一种质量、一种思维、一种性格、一种时尚等等。事实上,在世界上很少有一个国家或民族对线的执着和感悟能够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高度。
青花艺术的线条与中国画所使用的线条有许多相似之处,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因为青花艺术中使用的线条受到工艺的制约,有时不能像中国画那样随心所欲,掌握并很好地使用青花中的线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来专门联系,运笔时要气惯中峰,用力均匀,行笔时不慢不快,恰倒好处。过快则线条浮躁,滑而无力,料色必然寡淡;过慢则线条滞涩、料色结巴。一般用手摸或逆光看厚度来确定料色够不够,要有一定的凸起的厚度。
如果说线构四青花艺术的一种表达符号的话,那么,通过这种符号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把作者的思维传递给别人的方式,便是青花艺术的又一个更为重要的语言特征:写意。
毋庸置疑,青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画有着许多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青花艺术的语言特征当然有着中国绘画艺术深深的烙印。
如果用中国画与西画相比,不难看出,西画更着红于写实,中国画更着重于写意。写意不是潦草的涂鸦,而是一种有感而发的心境。它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的抄袭对象,而是作者心理审美活动的一种翻印,是作者基于生活的艺术思维的表达。写意表现出来的形象不再是简单的生活的重复,而是已经敷予了作者对作品的艺术思想。“以形写婶”就是写意理论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原则。“以形写神”主张画形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传神。通过传神来表达作者对美的理解和心态。“不求形似,以神写形”,这不仅是中国绘画理论的精髓,也是青花艺术一千多年以来遵循的一个基本的造型原则。为了达到这个基本原则的要求,青花艺术在造型的写意表达语言上采取了一些手法:比如说简练和夸张。简练和夸张是青花艺术为了达到充分表现的结果所采用的显而易见的处理手法。
“以形写神”要求作者爱绘画时尽可能少的去描写与写神无关的东西,和样就容易集中地去表达作者更多的思想,这样就要求作者在造型处理上要尽量地简练。当然,简练不恩等同于最早的原始绘画和儿童画。早期的原始绘画与儿童画的“简”是简单,是因为他们本来的造型能力布告,而青花艺术的“简”是作者主观意识的表达,不可混为一淡。从历史的角度开看,艺术发展的规律就是一个由简到繁、然后又由繁到简的过程。而这个历史的进程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为了更准确的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作者会在对形的处理上采取一些更大胆的处理手法来增强青花艺术的生命力,这种手法称之为夸张。夸张是青花艺术表达语言中不可忽略的。夸张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形的强调、提炼、变形等。面对自然形,我们不能依葫芦画瓢。我们必须把客观的对象纳入“笔墨结构”的规范来思考,变自然形为艺术形,变自然结构为笔墨结构,在青花艺术夸张的表达语系里,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家抓住自然形象的主要特征并夸大之,这是塑造形象的需要,是表达作者审美情趣的需要。
尤其是民间青花,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还是草虫,其在简练、夸张的表达上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在民间青花中,看似潦草的画面,也许只有了了几笔,却笔比都有生气,达到了以线写形,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独特艺术效果。笔底下时时流露出作者的随意的有意性。虽说民间青花的作品大多数为民间艺人所为,然而其间流露出的“物我两望”的率真境界,不正是许多艺术大师们孜孜以求的那种稚拙的天真童趣么?
“艺术毕竟不是科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不需要定量分析”,这句话东方人特别好理解,而西方人恐怕就要难一些。可可以十时微度 ,西方的艺术是与科学的进步分不开的。比如说解剖、透视或者色彩,都讲究科学,经久真实。在此基础上再来考虑所表现的思想和内容。就像一个望远镜的两头,一头是放大拉近,一头是缩小推远。他们喜欢放大、拉近,就如他们用电子显微镜分析分子,据说现在已把一个分子分到了夸克还不甘休。而国人所喜欢的是缩小推远,“九就归一”,一就是魂,我们追究的就是能直接反映人的个性的本质,反映人的生活的体验和学识修养,所有可能束缚意念发挥的常规方法,能减则减,点到为止、直追心魄。这种直追心魄的历年,就是“进乎道者技已末,感在心者物已微”。
青花艺术中,讲究简练、善于夸张,他们全都在演义一个“似”字:形似、神似、类似、貌似等等,以“似”来传递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似与不似之间”是青花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形给人们感官上的愉悦的刺激外,其内容所隐喻的某中这里和意趣也是别有冬天,比如说牡丹表示富贵、梅花表示铮骨、菊花表示笑傲风霜、荷花表示高洁、兰花表示风雅等等,不胜枚举。比如说竹子,人们可以从风竹中感受到风声潇潇,从雨竹中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从雪竹中看到白雪皑皑的世界。还说竹子有根有节,又虚心,是君子的气概,大丈夫的风范,这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这种独特的中华民族的情结,西洋人能懂吗?
“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的青花艺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注释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对审美文化的理解和追求,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为中华民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得了一席之地。一千多年以来经久不衰,说明其生命力的强盛是不可低估的。正因为如此,它依然会继续按着自己的轨迹传承、发展,生生不息、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