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陶瓷雕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景德镇解放到“文化大革命”;第二阶段,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这三阶段,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印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阶段,是景德镇陶瓷雕塑大恢复、大发展、生气勃勃的时期,也是一个在生产体制上从分化到组合,从个体到集体、国营的时期(如景德镇雕塑瓷厂便是1957年由三十七个个体作坊、美术合作社、雕塑合作社和试验瓷厂合并建成),也是瓷雕艺人在人格上受到尊重、精神上获得解放、艺术上焕发青春的时期。不少艺人在贫病交加中被政府挽救和得到妥善安置,如著名瓷雕艺术家徐顺元就是在“疯”的状态,几近走人绝境时由政府特意安排才得以恢复正常生活。瓷雕艺术也由昔日“红店”盲目创作,到政府鼓励、扶植下自觉的艺术创作,有的艺人还被安排到高等院校美术专业任教,这是解放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在这其中,就有著名的身怀绝技的瓷雕艺术家。1959年,景德镇市授予三十三人为“陶瓷美术家”,陶瓷雕塑占了七位。曾龙升、蔡寿生、杨海生、杨秦川、蔡金台、周国桢和毛龙汲。我认为,这些是解放初期景德镇陶瓷雕塑得到蓬勃发展的政治的社会的原因。 这个时期的陶瓷雕塑创作,有几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题材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观音、罗汉、达摩、八仙等神佛一统天下的格局,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广泛地进入瓷雕艺术家创作视野,尤其是现实题材,由于瓷雕艺术家们的新生,并受到火热的奔腾激荡的现实生活感染,如实地形象地反映激荡着火热的生活节奏与旋律的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纷纷问世,并受到好评。如《刘胡兰》、《工农联盟》、《光荣参军》、《互助友爱》、《珍惜粮食》、《埃及姑娘》、《草原牧歌》、《渔民》、《农业社的早晨》、《采茶舞》等等。《卷毛小八猫》更是轰动一时。据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景德镇瓷雕艺术的新面貌》一书载,这八只小猫毛色不一,体态各异,神情生动活泼,简直像八个淘气的孩子,它们那种丰富的感情,天真的动作,谁也看不厌。其主要艺术特征是造型逼真、构思灵巧、色彩鲜艳、瓷胎缜密、釉色洁白,不仅表现出高超的技艺,而且寄托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景德镇的陶瓷雕塑艺术家创作了一批高歌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作品,向国庆献礼。在这批作品中,有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也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其中,浮雕《井冈山》大型瓷壁画,运用绘画和雕塑相结合的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革命圣地井冈山的英姿;《瓷都大跃进》,形象地再现了瓷都奋勇前进的雄姿;《长征途中的宣传员》塑造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奋勇前进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意志。 即使是传统题材和历史题材,也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和内涵,如《武松打虎》、《盗仙草》、《嫦娥奔月》、《花木兰》、《钟馗嫁妹》等。花木兰是陶瓷雕塑艺术中的常见的艺术题材,这一题材在新的时代感召下,呈现出新时代的面貌。该作品造型的轮廓线条的处理与人物的性格刻划新颖别致,除了充分吸收历来各种雕刻和塑造的艺术风格,使塑造适应于瓷器的特性,形成稳健而柔和的艺术塑造以外,并在瞬间情节与典型的环境处理上,也别出新裁打破了以往鞍马戎衣的陈规因袭,抓住了回阁更新装一瞬,非常忠实地塑造了这位巾帼英雄的艺术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陶瓷研究所还相继接受了来自全国各地美术学院的实习学生。各学院实习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与瓷雕艺人密切合作,实习生获得了实践经验,老艺人们获得艺术理论。他们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对景德镇当代瓷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有30余件优秀作品被选为世界青年联欢节的礼品。艺术家们采用传统的明刻技法,结合新的理论,反映新生活题材,特别着重于反映少数民族在解放后新生活题材,即使是那些以古代传统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也是用新的手法加以改造和塑造,使作品洋溢着时代情趣与气息。 艺术创新引人注目。景德镇瓷雕在其长期发展中,在吸收和借鉴国画、石雕、木雕等姐妹艺术以及德化瓷雕等兄弟瓷区技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独具景德镇地方特色的技法与技巧。但技艺无止境,瓷雕艺术家们大胆创新,如色釉浮雕作品、浮雕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都是这一创新的表现。例如,色釉浮雕作品,那鲜艳绚丽、丰富多彩的颜色釉,那晶莹洁白、光润透亮的半透明白色薄釉,与精细致密的高级胎泥相结合,塑造人物、花草、飞禽、走兽、山水、草虫,显示一种风韵秀丽、色调鲜妍的美。另外,在工艺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新的成就。 总之,这一个时期是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景德镇陶瓷雕塑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即使到了今天,当人们想起,犹心有余悸,不堪回首! “文化大革命”以后,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犹如老树逢春,绽出无数艳丽夺目的新姿,使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 这一时期,我认为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发展和最为辉煌灿烂、壮丽的时期,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群星荟萃的繁荣局面,具体表现。 1)人材济济、后继有人。景德镇瓷雕人材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一是全国各专业院校毕业生,尤其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专业的毕业生,如今,执景德镇瓷雕塑之牛耳的人,都是这一批人,如周国桢教授、姚永康教授、熊钢如、刘远长、张育贤、唐自强、杨苏明、李恭坤工艺美术大师;第二个来源则为父子、师徒传授而来的,曾山东、何水根、蔡敬标合称景德镇传统瓷雕“三老”,另有张正海等人,他们互相传承,呈现出老、中、青瓷雕艺术家各竞其技的生气勃勃局面。 2)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在景德镇这块土地上成长的景德镇陶瓷雕塑,都有华夏艺术和景德镇地方特色的共同特征。但由于艺术家所受教育、艺术素养和艺术追求不同,出现多种流派、各种风格、多种技法的共同发展、各呈风采的生动局面。传统瓷雕以曾山东、何水根、蔡敬标为代表,作品题材多为神、佛、道题材和历史人物、民间故事,技艺精湛,功力深厚,有的还身怀绝技。熊钢如、张育贤、刘远长、李恭坤、杨苏明、唐自强,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毕业后又去陶瓷研究所、工厂美术研究所从事以传统题材为主的创作,在技艺上深受老艺人的影响。他们的创作风貌,既继承了传统、吸收了传统的精华,又融入了新的艺术理论,自觉地吸纳时代审美要求,自运新意,讲究格调和艺术品位,承上启下,开启了一代瓷雕之风,继之者有徐波、高峰、吴少雄等人。学院派瓷雕艺术家以周国桢教授、姚永康教授为代表。他们在民族艺术园地里,旁追远绍,吐故纳新,在世界雕塑艺术的王国中,借鉴,求索,含英咀华,创造出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浓厚的艺术情趣的艺术语汇,呈现出一派大家风貌。 3)创作的极大自由性。这一时期的陶瓷雕塑艺术家们,是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史上最为幸运的(当然,这其中的一些著名的瓷雕艺术家还有着不幸岁月留下的伤心印痕,这个印痕是不会随岁月流逝而消失的)。他们不用担心生活无着落,不会为解决衣食之忧而创作,当然,也没有政治的压力和思想的禁锢。政治上、思想上、人格上已完全得到解放,反对因袭,提倡创新,成为时代风尚和对艺术家的基本要求,题材没有禁 区,主题思想上没有束缚,技法、技巧方面更提倡借鉴、发展、创新,因此,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是心情舒畅的。但是,这个时期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在一部分人那里较为严重,孤芳自赏,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也不乏其人。这是两股影响景德镇陶瓷雕塑健康发展的潜流,应该值得注意,并加以引导。 4)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相对频繁。景德镇陶瓷雕塑和青花、粉彩、古彩一样,在国际、国内有着相当的影响。过去,基本都是客户来景订货、购买而流通出去的,现在,学术交流与作品展览、展销,已上升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国内每年都要搞评奖,并经常举办专题性研讨会和作品展览,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加强国际交流,如“景德镇高岭国际陶艺研讨会”的举办,就在国际陶艺界与景德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