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雕塑与哲学
陶瓷雕塑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受制于和体现出中国哲学与美学思想。
我国人民非常讲究节操和志气。诸如“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这一点,在陶瓷雕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历史上所涌现的爱国志士和志行高洁、不与流俗同流合污的人,诸如屈原、苏武、关羽、文天祥、郑成功、八大山人、郑板桥等,都有生动形象塑造,即使传说中的鬼神钟馗也被人格化,被塑造成孔武刚毅、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形象。很明显,这是一种世俗化的人格神形象。松、竹、梅、荷等经常成为瓷雕题材,这不仅是因为它们意象使然,更主要的是它们寄托了
艺术家的追求、情操。菊花也是瓷雕中常见题材,取其傲寒独自开寓意,寄托出不畏严霜摧残而竞相开放的一种高洁人格,并烘托出一派“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景象。
中国的哲学里有一种非常可贵的“人和思想”。从孔子开始,便倡导“仁爱”,其核心便是“爱人”。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爱心,少一点争斗,同心同德,这是力量的源泉。人贵论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中国古代一向把人与天、地并列,称天、地、人为“三才”。这种思想,早在商代就见诸于书籍-《尚书·秦誓》篇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荀子说得更明确,《荀子·王制篇》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切艺术创作,当然也影响了陶瓷雕塑创作。表现在人与物的关系方面,就表现为以人为主体、“重己役物”的思想。《尚书·旅獒》说。“不役耳目,百度惟真,玩物丧志”。在道家思想中也有类似观点。如“不以身假物”,“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而要,。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陶瓷雕塑创作,无论是从古代来看,还是从当代来看,都鲜明地表现出“和为贵”和“人贵论”思想。在人与物的关系方
面,高扬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探求新材质和新工艺,以丰富工艺表现手段,像“和合二仙”、“将相和”、“喜神”等就常作为瓷雕题材。众多的瓷雕形象,都表现得喜气洋洋,像大肚罗汉、五子罗汉,就显得一团和气;观音瓷雕,无不显得慈详,一脸的仁慈;八仙中,没有一人是悲悲凄凄的,在“群仙会”中洋溢着的是喜气,祥瑞和超脱。这些虽然是宗教题材,但它们表现的却是我国人民的思想。在瓷雕作品中,有许多祥瑞题材的作品,如福、禄、寿“三星”题材以及凤凰(百鸟之王,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和鹤(象征长寿和气节)、竹(竹与祝谐音,寓意
目岁志喜,百岁安寿),鲤鱼(锂与礼谐音,鱼与裕谐音,寓意腾达、富裕)等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人是最为可贵的,人应该追求和享受幸福、和睦、康宁。人是高贵的、智慧的、能动的,他应该支配和利用外界事物而不是相反,被外界事物所支配。他不应该停步不前,而是永远保持一种进取状态和“上下求索”的精神,以不断发现美,创造美,进而享受美的欢乐。并在此过程中,保持自尊和节操,包括民族自尊心和自尊的人格-陶瓷雕塑作品,对此有充分的、鲜明的、生动的表现。
形神观和情欲观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在这个问题亡,有唯心和唯物之分。景德镇陶瓷雕塑的创作实践,明确地、肯定地却又是不自觉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形神论和情欲论。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在其《荀子·天论》中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光辉论断,继而,汉代的范慎在其《神灭论》中继承了这个观点。“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神存,形灭则神灭也”。此后,不断有思想家坚持这个观点。
我不能牵强附会地说陶瓷雕塑家高明地自觉地接受了这种唯物主义的形神观,更何况,在艺术理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这里,我不想探讨哲学形神论和艺术形神论的关系,我只是想说,陶瓷雕塑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确实表现出“形具而神生”的传统。
无论是何种题材的作品,也无论是采用何种艺术手法,在形象的塑造上,个个造型逼真,神气活现,无不生动传神,真个是“形具而神生”!没有“形”,“神”将焉附!“以形写神”也罢,“以神拟形”也罢,艺术家们要塑造的是形神统一的艺术形象。
在情欲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哲学也有种种学说。但无论是无欲论、寡欲论还是节欲论,都不能抹杀和否认情与欲的存在。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有相当精辟的论述,《荀子·天论》把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归类理论,此外还有“七情说”、“四情说”等等。清代的王夫之则把人的欲望分为四类。“盖凡声色、货利、权势、事功不可欲者,皆谓之欲”(见《读四书大全说》卷六),可依次划分为生理的、物质的、权力的和功名的四种欲望。尽管有人不会同意这种划分,但无法否认它们的存在。
陶瓷雕塑,在情欲问题上,继承和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尤其是普通大众的观念和心理,它们用具体的可视、可摸、可感的艺术形象,毫不掩饰地表现了“情”与“欲”,而且,几乎涉及到人类尤其是中国老百姓观念中的和心理中的情与欲的方方面面。这一点,没有谁去号召,也没有谁去强迫,千百年来就是如此。
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是追求人生、热爱生活的。
但是,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不是纵欲主义者,也不是寡欲主义者,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高尚的、健康的、吉祥的、顺心如意的和谐的美好人生,人们可以从对陶瓷雕塑的欣赏中看到这一点。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提到,这就是在陶瓷雕塑中,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表现出一种“审曲面势”、“各随其宜”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是中国工艺美术所表现的共同倾向。《考工记》开篇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瓦器”。工艺美术作品,因材施艺,因地制宜,以创造出相宜的造型或装饰,满足多层次、不同结构和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