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红的神秘一直在吸引着很多的藏友,也促使着许多陶瓷工作者和学者去进一步研究。为什么“祭红”的烧成比郎窑红,钧红及其它铜红颜色釉要困难得多?根据多年来从事钧红、郎窑红的生产和试验,以及近几年来对祭红的专题研究,谈点个人的看法和体会,并向同行请教。
一,祭红、钧红,郎窑红区别何在祭红的特点之一是没有裂纹,热稳定性较好,不但能够装饰陈设瓷,而且还能装饰餐具,茶具、酒具等坯体很薄的日用瓷。祭红的这一特点,就使它在配方和化学组成上与钧红,郎窑红有所区别。要求祭红釉的膨胀系数比钧红,郎窑红釉的膨胀系数小。这样,祭红釉料中膨胀系数大的氧化物要少于钧红,郎窑红中膨胀系数大的氧化物。碱金属钾、钠的氧化物在釉料中含量的多少是使铜呈现红色的主要因素。氧化钾和氧化钠的膨胀系数较大,在釉料中的含量达到一定数量,就会使釉的膨胀系数增大而出现裂纹,含量再多就会出现更多的裂纹,成为纹片釉。钧红,郎窑红除了有鲜艳的红色以外,更有遍身都是碎纹的特点。它们的这个特点不是从它们一问世就是那个规定了的,而是由于工艺的沿革而逐渐形成传留下来的。釉料中氧化钾,氧化钠所含份量的多少是钧红,郎窑红、祭红呈现红色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在釉料中氧化钾和氧化钠的总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就会出现裂纹,这也是必然的趋势。故此后人仿造钧红、郎窑红颜色釉,釉面有裂纹、无裂纹或裂纹的大与小就成了鉴别它们的标准之一。
由于钧红和郎窑红遍身布满裂纹,制品极易破碎,故此,采用加厚坯胎的方法来防止制品破裂。历史以来,铜红釉的制品(包括钧红、郎窑红、玫瑰紫、宋均花釉以及各种窑变花釉),除祭红和美人醉外,它们的坯体都很厚,十分笨重,只适宜装饰厚胎的陈设瓷。由于祭红不允许有裂纹出现,就限制了有利于铜红呈色而膨胀系数较大的氧化钾和氧化钠的含量,相应就增加了不利于铜红呈色而膨胀系数小的其它氧化物的含量。故此,配制美丽的祭红釉就显得比钧红、郎窑红多了一个相互矛盾的难题。
祭红的特点之二是釉面不流,这是与钧红、郎窑红的另一个大区别。因为釉面不流,故而不脱口,口项与底坝才能出现美丽的灯草边;因为釉面不流,故而坝子不粘垫饼,不需要磨坝子,故而坯胎可以较薄。也因为釉面不流,说明釉料的熔融和玻化程度不如钧红,郎窑红。可以认为,祭红釉在它坯体成熟温度时,没有得到充分熔融,它的特点与烧成条件使它不能达到像玻璃一样的均一组织,而是玻璃质与晶体的混合体。而钧红和郎窑红釉却能达到象玻璃一样的均一组织,似属附着在坯体表层的玻璃体,有人用偏光显微镜在无上偏光镜(分析镜)的情况下,进行薄片观察所证实。观察发现釉层中有大小不等的气泡,除此之外,未见异物,即使放大900倍也未发现可见的晶体存在。据文献介绍,有人对铜红玻璃进行了研究,摸索出了铜红玻璃呈色的规律,认为铜红呈色机理是玻璃熔体化学热力学与过饱和熔体相分离的动力学问题。铜红釉与钢红玻璃的呈色机理应该是一致的,呈色条件也应该相似。要形成最佳的铜红釉,它不但与釉科的组成有关而且还要求充分的还原气氛,适当的窑内压力和使釉料充分熔融与玻化的烧成温度。这几个条件都能充分的满足,就能制得最佳的铜红釉制晶。因要求祭红不流,故此烧成温度比钧红和郎窑红低45℃至50℃,熔融和玻化程度,也不如钧红和郎窑红。故此,祭红比钧红,郎窑红又多出一个困难因素。
祭红的特点之三,是工艺处理与钧红,郎窑红不同,但却呈现出比钧红、郎窑红更悦目的血红色调。在工艺处理上,钧红与郎窑红的共同特点是烧成前釉层很厚,要求厚度1.5—2.5mm,釉料在烧成过程中流动性大,成瓷后的厚度却也只有0.2—0.3mm,釉面透亮,可照见人影,具有玻璃一样的光泽.为何要施如此之厚的釉层?色釉工人是从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是因为铜红釉表层在烧成过程中易被氧化,而在烧成后期的成瓷阶段,表层流到下面垫饼上,从而保护了内层红色钓形成。而祭红的釉层较薄,只有钧红和郎窑红的三分之一。故此,因祭红釉层厚度要求严格,比钧红、郎红就失去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因素。再者,钧红釉是施在经过1300℃高温煅烧过未上外釉的胎上,坯体的高温物理反应已基本完成,碳酸盐、碳素、硫化物及有机物均已氧化或分解排除,对釉面在烧成过程中的影响很小,故而钧红的成品率较高,而郎窑红,祭红釉料是施在未经煅烧过的生坯上,坯体在烧成过程中氧化对釉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损害作用,故而郎窑红比钧红成品率低,而祭红比郎窑红的成品率就更低,更难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