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摘 要1:玲珑瓷是景德镇的特色名瓷,更是中国的特色名瓷, 它不只是代表着景德镇优秀的制瓷技艺和曾经辉煌的制瓷成就,更是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陶瓷艺术的精髓。面对景德镇玲珑瓷日益衰落的尴尬境地,本文通过对玲珑瓷的历史发展及现状进行阐述,力图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对玲珑瓷的新发展进行思考,找寻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玲珑瓷,装饰,设计思考,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TQl74.74 文献标识码:B 引言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在孔洞中填特制的玲珑釉,烧成后这些孔洞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嵌玻璃的瓷器”。因玲珑瓷的孔洞多呈米粒状,所以又名“米通”。《饮流斋说瓷》曰“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镂花,而两面洞透者谓之玲珑瓷”。青花玲珑瓷是一种釉下青花工艺与雕镂工艺相结合的装饰瓷,是景德镇优秀的传统装饰。 1 景德镇玲珑瓷的起源与发展 玲珑瓷的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于宋代的镂空工艺,从制造瓷质“香熏炉”的偶然中得到启迪,继而演变而得。制作瓷质香薰炉,先要在顶盖上镂刻出许多排列有序的孔眼,施好釉再人窑烧成。由于施釉过厚,釉料在高温熔融时出现了釉汁流挂而淤塞孔眼的现象,形成透明而不透气的效果,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感。这种制瓷中偶然出现的毛病,常给陶工们以启迪,聪慧的陶工触类旁通,启发了创新的思维,有意识地在瓶、盘、碗的坯胎上镂孔填釉,烧制出了这种装饰风格独特的瓷种一玲珑瓷。在景德镇湖田窑的宋代遗物中,可见到这种被透明的影青釉填满了孔眼的镂孔器物残片,被认作是玲珑瓷的雏形。 玲珑瓷的生产是随着坯体的镂孑L技术和配釉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据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先生《学瓷琐记》中“元明景德镇瓷,装饰之二十一一‘米花’玲珑瓷”一文提到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窑已生产了玲珑瓷。明代永乐、宣德期间,景德镇在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制了玲珑瓷,由于当时镂雕技术的限制,玲珑眼孔用手工雕刻,工序复杂费时费力,能烧制成功的极为稀少,所以玲珑瓷大多是为皇室专用的陈设瓷。而明代的青花瓷已相当成熟并且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所以青花与玲珑两种装饰手法相结合是必然的。明末清初,玲珑瓷从单一的玲珑发展成为青花玲珑,素雅的玲珑与青翠的青花纹样相配构成丰富的图案层次,打破了以往单一拘谨的构图形式,使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玲珑瓷发展到了鼎盛,景德镇专门仿制各类名贵瓷器的御窑厂,在青花玲珑的基础上把粉彩和斗彩艺术融入其中,发展成为青花加彩玲珑即青花粉彩玲珑和青花斗彩玲珑。所镂刻的图案也从单一的“米通”米粒状孔洞,繁衍到多种花卉图案,镂雕技法丰富多样,半镂、全镂兼而有之。整个瓷器的装饰疏密相间,主次分明,粉彩与斗彩的运用使玲珑瓷更为青翠明艳、富丽堂皇。器形以盆、碗、茶盏居多,间有瓶件和宫灯。现藏于景德镇博物馆的玲珑瓷西番莲纹碗,为御窑厂所产,其质白如玉,釉明如镜,胎薄如纸,扣声如磬。碗的周身雕镂各具形态的花瓣花叶,灯光照射之下玲珑剔透,从中可见乾隆时玲珑瓷制作技艺之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制瓷行业逐渐衰退,玲珑瓷亦随之衰弱。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玲珑瓷的生产得以恢复。专业生产玲珑瓷的光明瓷厂和红光瓷厂实力雄厚规模庞大,培养了一批玲珑瓷设计工作者,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玲珑瓷的发展。彩色玲珑瓷是在青花玲珑瓷和釉下五彩瓷的烧制技术之上产生的。1960年,景德镇红旗瓷厂试验组和陶瓷研究所从事釉下彩工作的技艺人员,把釉下五彩的彩料配人玲珑釉之中,首次烧出了彩色玲珑瓷。1973年景德镇艺术瓷厂、光明瓷厂等试验人员,在前人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研制,烧制出了质量精美的薄胎彩色玲珑碗、皮灯、花瓶等,成为景德镇美术陶瓷中的珍宝。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青花玲珑瓷的发展进入新的鼎盛时期。玲珑瓷的生产设计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进入欧美市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玲珑瓷无论在数量、质量、品种方面,还是在制作工艺、装饰方法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玲珑瓷的画面设计,发展到有五百余种图案,有人物、山水、花鸟、草虫,几何图案,题材丰富,千姿百态:在器型设计配套方面,有三头至一百九十五头的各种配套中西餐具,有六头至十五头的茶具和咖啡具,陈设瓷有一百五十多个品种:在工艺制作方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形式,原先玲珑眼大多呈米粒状,甚无变化, 当时的技工们巧妙地运用镂空和半刀泥相结合的雕法,把玲珑雕成各种花鸟、水浪的形状;雕玲珑眼的方法由过去的手工雕刻改进成模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光明瓷厂“玩玉牌”青花玲珑瓷在1981年和1984年两次荣获国家金质奖章。1986年,青花玲珑四十五头清香西餐具,在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上,以美观新颖的装饰工艺和古今相融的独特艺术风格,赢得国外人士的高度赞赏,荣获了博览会的国际金奖。 科学技术的进步,镂空、制釉等制作工艺技术的提高和釉上、釉下彩瓷艺术的发展,都为玲珑瓷的设计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玲珑瓷的发展现状及其设it思考 2.1玲珑瓷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景德镇的光明瓷厂、红旗瓷厂等大型瓷厂纷纷解体,原来机械化、系统化生产的企业改制成为个体承包小组,工人们纷纷下岗自谋生路,少数技术工人留在厂里开起了小型作坊,私营瓷厂逐渐兴起。瓷厂改制对玲珑瓷的生产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由于玲珑瓷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生产程序繁杂,成型率低,生产成本大,一般作坊根本无力生产。玲珑瓷的生产几乎顷刻之间就衰落了,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到了无人间津的地步,如今景德镇专业制作青花玲珑瓷的厂家只有四五个,并且规模都比较小,也没有专门的设计人员,大部分是生产青花玲珑餐具和茶具,几乎没有陈设瓷。青花玲珑瓷的造型和纹样依旧延续着20世纪80年代的风格,主要纹样仍为青花梧桐和青花龙纹。上世纪90年代至今将近20年的时间里,玲珑瓷的制作工艺基本没有改变,玲珑瓷的装饰纹样图案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传统的“工字’纹、“十字”纹依然在青花玲珑日用瓷中广泛使用,并且令人痛惜的是玲珑瓷的生产虽然仍在继续,但大都是日用瓷,玲珑艺术瓷己很少有人间津及创作,更谈不上精晶力作的出现,面对如此境况不得不让人思考玲珑瓷的发展思路。 2.2玲珑瓷的设计思考 艺术需要创新才会有不断的发展。青花玲珑的装饰艺术风格是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而形成的,是优秀的传统遗产。如何正确地继承传统工艺创造出具有新时代风格的艺术产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由于社会在发展,人民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装饰艺术风格不断地推陈出新才会有无穷的生命力。因此,必须大胆地突破因袭的固定形式,继承传统中的精华,并创造性地应用,才能创作出能体现时代精神面貌的青花玲珑装饰艺术。 2.2.1针对不同的使用群体进行针对性设计 古代的青花玲珑瓷大多由景德镇官窑制造,无论是日用陶瓷餐茶具样式还是陈设用瓷,都是为皇室专用,大都由皇宫内务府官员负责设计,于是在产品的样式设计上,“皇权至上”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在设计和生产上是不计人工、不计成本的,在装饰上极尽繁缛之能事。而在计划经济时代,景德镇日用陶瓷餐具造型除少部分由专家组提出设计方案之外其余大都是沿袭传统日用陶瓷的造型。直至现在,在景德镇日用陶瓷餐具造型、装饰上仍然缺乏新的跨越。为了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日用陶瓷必须根据消费使用群体进行针对设计,在日用陶瓷中餐具是每个家庭个人必须使用的日用器具,消费群体广,需求量相对比较大。根据使用者的年龄阶段分为儿童、青年、中老年三个阶段,依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需求的特点进行设计,体现了青花玲珑瓷设计的专业性。如用玲珑眼组合成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字母、数字若隐若现,不仅能在用餐时吸引孩子的注意,而且寓教于乐,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对于现阶段的年轻人来说生活不仅仅是吃饭穿衣,他们更注重的是生活的质量品味和情趣,他们追求时尚,喜欢新鲜事物,在消费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进行情侣碗、情侣杯的产品开发将会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在青花玲珑瓷的设计中融入时尚元素,造型装饰上不拘泥于规矩,大胆奇特的造型、赋有情趣的装饰势必会成为这一群体的卖点。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安静、朴实、祥和的生活是他们的追求,在青花玲珑瓷的设计上,要求造型简洁,装饰上清新明快、朴素大方,比如运用一些代表福寿的牡丹花、松柏、寿星等图案,体现了这一年龄段的审美需求。 根据不同的消费使用群体进行针对性设计,能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有的放矢的产品开发,符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审美需求和使用需求,倘若一味地套用传统餐具的产品造型将其投放市场,不仅浪费用材更无法赢得消费者青睐。 2.2.2根据地域性饮食习惯差异合理地设计开发产品 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类群体的饮食习惯和爱好加以研究,这是青花玲珑瓷日用瓷开发设计过程不可缺少的工作。它能使我们的设计对象更加明确,使产品更有市场。 我国是众所周知的礼仪之邦,饮食生活成为交友会客,亲朋团聚、外交宴会和庆典仪式等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传统习俗进餐时都是以共餐形式,除饭碗、汤勺、筷子等个人独自使用外,其它的盛菜的盘、汤碗通常共用。中国家庭虽然一般都用中餐具,但在造型上也有南北方地域的差异。一般南方多吃米饭、炒菜,要求餐具小巧精致:北方人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粗犷的造型风格,而且习惯吃面食喝粥,食量比较大,所以餐具要求口大腹深。有些北方少数民族“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习俗则要求配备大盘和大碗类,茶具、酒具的容量也要大,这样才能符合北方人的餐饮习惯。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进餐习惯于分食,即每人一份,西餐具以盘类为主,配以汁斗和碗类,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单人用餐的食量来制定餐具的种类和大小。 地域性饮食习惯的差异,导致对青花玲珑日用瓷的功能需求以及这种功能所赋予的造型品种也各有不同。因此,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俗差异的研究,进行地域性产品的市场开发,可以使开发设计的造型和品种与其区域生活方式、饮食文化相匹配。 2.2.3根据大众审美观的变化设计玲珑瓷 历史上,中国一直盛行着以伦理观念为核心的审美传统。一般说来,中国人传统的趣味较为贫乏、单一和狭隘,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大多与伦理本位即道德至上的价值标准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审美系统中,总的来说审美趣味偏重于雅的方面,而且具有较强的规范性,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传统审美观念,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审美的功利目的,即以“政教”为中心的美学观。这种功利主义的美学观,直接培育和塑造了华夏民族的审美心理,即以道德完善为美,以理性服从为美。这种审美观表现在青花玲珑瓷装饰上,是一种规规矩矩流于形式的,对称均衡的图案样式,比如用于玲珑瓷上最多的龙纹,二方连续纹样“工字”蝙蝠边,缠枝花纹,表现的是封建社会注重权位,以和为贵的功利审美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方面的巨大转型,使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人生趣味发生了根本变革,审美追求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尤其是大众新的生活观念的转变,道德本位、文艺为政治的审美观念,渐渐被多元的审美观念所取代,弥漫和包围着大众的审美文化也越来越朝着感官性、休闲性,娱乐性、流行性、快餐性的方向发展。所以对于人们审美观改变的现实状况,玲珑瓷产品的设计必须要符合现阶段大众审美趋向。传统的青花玲珑装饰手法,是采用米粒形状和圆点形状的孔眼,构成几何图案,装饰在器皿的突出部位,青花以几何形二方连续纹样分布在器物的边脚上,这种装饰手法已经存在上百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存在。可见一味地沿袭传统固定的模式,忽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是影响景德镇青花玲珑瓷发展的最大障碍。玲珑瓷在装饰设计上要突破以往中规中矩、呆板拘谨的装饰风格,玲珑眼的形状要改变一成不变的米粒状或圆点状,排列组合要改变以往规矩僵硬的几何形体,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疏密有致而且赋有节奏、韵律的排列,只有这样玲珑瓷才不会给人以呆板、拘泥于工艺形式的风格印象。而青花与玲珑这种看似随意却有韵律的组合形式的陶瓷装饰,也体现了中国大众审美心态的一种趋向,这就是普遍存在于当今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对轻松、娱乐、休闲审美文化产品的钟爱,对传统青花玲珑瓷装饰形态的改变势必会大大促进大众对青花玲珑瓷的消费,从而改变景德镇玲珑瓷被世人忽略的境地。 3 结语 从景德镇玲珑瓷的发展脉络兆示着玲珑瓷发展的新生机遇,它也要求设计者必须改变固步自封,抄袭传统模式的现状,在造型、装饰和品种上不断地淘汰、更新和改造,在制作上保持手工与机械并存,保留优秀的玲珑瓷手工制作技艺,景德镇的传统工艺玲珑瓷才不会被市场所淘汰。作为景德镇陶瓷设计从业者,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对产品的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必须对不同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这一时期人们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加以研究并运用到设计中,必须以市场为主导,有目的、有方向性地开发设计产品造型及品种,使玲珑瓷产品具有时代特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和审美需求,传统玲珑瓷才能在广大的陶瓷消费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巴德伟.略谈青花玲珑瓷装饰的继承与创新.景德镇陶瓷,1986.2 [2]邵继梅.景德镇传统名瓷一青花玲珑.景德镇陶瓷,2001.3.25 [3]祝桂洪.《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4]景德镇市地方志办公室.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方志出版社,2004.11 [5]李砚祖.造物之美一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