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杯”的由来
要说“毛瓷”,就绕不开“胜利杯”。当年醴陵陶瓷研究所所长李维善回忆说,“1957年,我逃过了划为右派分子一劫,但没能躲过1959年反右倾厄运,被批了一段日子。到了夏天,被通知去北京,我就知道自己没事了。”
不过一直抵达北京,有关此行的目的,李维善还是蒙在鼓里。当天晚上,一辆小车将他们几个拉到中南海里面,他才隐约感到此行事关重大,心里不由得紧张起来。进了一个会场,看到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等几大陶瓷基地的人都来了,上海、天津的人也来了不少。当时的背景是,北京十大建筑即将竣工,这个会议就是请全国各地来装饰十大建筑内部环境的。
至于建筑内部使用的瓷器,各单位都向景德镇订货,使瓷都不堪负担。于是当时的国务院秘书长齐燕铭说:“都向景德镇订货,它怎么做得过来?也体现不了多样性。我们国家大,出产瓷器的地方多着呢。毛主席早就说过,湖南的醴陵也出产瓷器,你们为什么不向醴陵要货呢?毛主席用的茶杯也是醴陵生产的呢。”
结果,醴陵瓷厂当即接到不少订单,为十大建筑中的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和北京火车站烧了5万件瓷器。“全部是釉下彩,直到现在他们还在用呢。”李维善说。
毛主席确实说过此话,全国惟一能烧制釉下五彩的专业瓷厂——醴陵群力瓷厂就是在他的建议下于1956年创建的。而在十大建筑落成前,毛泽东确实已经在使用醴陵生产的茶杯了。
那是在1958年4月,湖南省委派人到醴陵陶瓷公司,要求为中央首长试制一批茶杯,来人带来一件延安时期使用过的茶杯,直筒型,无盖无花饰,瓷质灰白粗糙。这种形状的茶杯被叫作“中山筒”,据说是民国政府机关一直使用的。来人要求以此为基础加盖加彩,改型后使之美观实用。
李维善说:“当时只知道是为中央首长烧制的,时间也很紧迫。我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改了六稿,将底部略为内收,使杯身呈现出流线型,加了一个盖边呈灯芯状略宽于杯身的平盖子。其间,试制工场的梁六奎同志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个杯子制成后,北京方面的人看了很满意,这个式样一直沿用到今天,看来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李维善直到1958年才知道这个茶杯是专为毛主席试制的。北京方面的人说毛主席用后也很满意,省委又嘱他们再烧40个,其中20个要画花。在为这种式样的杯子取名时,李维善则提议用“胜利杯”。
1959年7月,李维善又来到北京解决人民大会堂主席台茶杯的制作问题,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刘冀平局长指着李维善带来的醴陵出产的一套茶具说:“就用胜利杯的式样,然后画上小茶盅上的花纹。”
小茶盅上画的是什么花呢?原来是非常寻常的蝴蝶花。后来毛主席也认为人民大会堂的这种蝴蝶花茶杯好看,有关部门就通知醴陵群力瓷厂专门为毛主席烧制了120套。
后来群力瓷厂还为毛主席烧制过有编号的胜利杯,毛主席认为这个办法很好。
李维善透露,醴陵还为其他中央首长烧制过专用茶杯,特别是周总理,因为喜欢松树,他们就设计了一种釉下黑彩图案,一棵青松傲然挺立,完美地寄托了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醴陵不止一次为毛主席烧过生活用瓷
据李维善回忆,醴陵群力瓷厂为毛主席烧制生活用瓷不止一次。除上述几次,1971年,还为毛主席烧过烟灰缸和部分餐具。1972年为中南海定制生活用瓷1210件,包括大小碗、汤盘、平盘、中更等,全部釉下彩装饰,其中一部分就供毛主席使用。1973年底,湖南省委接待处处长肖根如来到醴陵群力瓷厂,专门布置为毛主席试制带盖鱼盘,还有浅底三大碗。由于带盖鱼盘烧制时容易变形,盖和盘难以严密吻合,故而难度较大,这个任务直到次年5月才完成,计送北京42厘米的大鱼盘30件,38厘米的二号鱼盘30件,浅形三大碗80件,一律用釉下梅花和茶花装饰。
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在1974年那次。
1974年秋天,毛泽东最后一次回湖南,在省委九所蓉园一号楼住了114天,是历次返乡住得最久的一次。此时毛主席已年逾古稀,减轻主席生活用具重量的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那时,毛主席用的是江西景德镇瓷,走到哪带到哪。这种瓷具很好,但缺陷是有点重。毛主席晚年手有些抖,若瓷器太重,就不再适合他老人家用了。
而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为了庆祝毛泽东82岁生日,也提议烧制一批专供毛主席使用的瓷器,作为家乡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祝福。
有关部门对这批瓷器的要求是:釉下五彩,内外双面有花;重量轻而结实耐用;保温效果好;无铅毒,不含镉,确保使用者健康;永不褪色。
釉下彩双面有花,这在当时的制瓷业尚无先例。据时任湖南省委接待处肖根如回忆,这一建议是他首先提出来的,“为的是让毛主席吃饭时心情愉快”。没想到,他这一提,竟造就了中国陶瓷彩绘工艺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独创。
群力瓷厂经过一个多月的试制,“主席用瓷”于1974年11月烧制成功。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腊梅四种纹饰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
这批在文革时期生产的薄胎釉下彩瓷碗,创下了多项制瓷纪录。制瓷泥土是采用特制的“洪江泥”,此泥土是属于国家制专用瓷的泥土,据说此泥土在全国范围内只湖南洪江有,现也仅存数吨,已被国家封存。绘画原料采用了氧化铀作颜料,并且还打破了历史上瓷器底足不施釉的制作工艺手法,大胆尝试,将坯体倒装入窑、经过摄氏1360度的高温烧成瓷器,再在成瓷后的碗口施上一层白色低温釉,经过摄氏700度的低温窑烧制而成。这样低温烧素坯、高温烧制成瓷、低温烧釉口,“三烧制”三次进窑,烧制的难度相当大。同时,画工之细致是无与伦比的,瓷碗上的每一朵花纹都是一致的,就是用几十倍的放大镜去看,也找不出花纹的不同之处。
资料表明,当时共烧制成品逾2万件,有关部门从中精选了40件上乘佳品带走。
12月26日是毛主席82岁生日,23日,周总理乘专机抵达长沙,一是向毛主席汇报四届人大筹备工作,二是向主席祝寿。两人一起用餐时使用的碗,就是由醴陵群力瓷厂生产的釉下五彩薄胎碗。因这种碗内外均饰有五彩月季花卉,后人称之为“红月季碗”。
从此,这种“红月季碗”及该批其他醴陵“主席用瓷”一直伴随在毛泽东的身边。
李维善说:“所谓的‘7501’工程是不确切的,当时生产日用瓷器不可能冠以工程二字,也不会由中央单位下文,醴陵生产了几批中南海用瓷,都没有文件下达。而且‘7501’瓷送到北京后,老人家已经不能自己拿碗吃饭了。所以不可能使用。”
“毛瓷”设计师细说当年
在时任群力瓷厂总工程师的李人中家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份已经泛黄的彩绘线描主席瓷碗设计图稿。
李人中1965年开始陶瓷美术专业设计,先后担任过北京天安门用瓷、人民大会堂用瓷、中南海用瓷的设计制作。
老人回忆道:“当时,花面设计的要求是要突出政治,要有全国代表性,直径12厘米的碗内要求有花。为设计出合适的花面,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内心十分焦急。到底怎样设计?取什么题材?怎么也理不清思路。我老伴看到我坐立不安,就问我是怎么回事。
我将这件事告诉她后,她同样很关心。过了一会,她灵机一动说:‘可不可以设计月季花画面?因为月季花又名月月红,象征全国山河一片红。’我听后,觉得有道理。月季花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都适宜种植,有全国的代表性,政治象征意义也很强。当时的提法是:元月份开门红,五月份是红五月,大战七、八、九,实现全年满堂红,祖国山河一片红。设计思路打开以后,我很快就拿出了设计图稿交上级。一个星期后,经上级审查定稿,同意投产。”
来源:《新民周刊》200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