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1”瓷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 戴荣华讲述亲历“7501”瓷 4月8日,一个普通的展览,让整个南京城都轰动了。 这个展览,与景德镇陶瓷有关,唱主角的是30多年前诞生在景德镇的“7501”瓷。这批集中了景德镇多位陶瓷艺术家设计研制的日用瓷,如今已被众多收藏家争相追逐, 一只“7501瓷”调羹10万元,一壶十杯的一套酒具200万元! 然而高涨的,不仅是"7501" 瓷的价格,就连其制作过程,也被外界传得极为传奇,什么“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生产车间有驻军”等等,让“7501”瓷披上了厚厚的一层神秘的外衣。作为“7501”瓷制作的亲历者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7501”瓷的确有着很高的工艺水准,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 瓷器:记者 张钧和 什么叫“7501”
1959年,19岁的戴荣华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分配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他在学校里,学的是古彩专业,进入部陶研所,一直从事古彩、粉彩的研究与创新。“7501”瓷创制那年,戴荣华30多岁,亲历了“7501"瓷的制作。 “1975年年初,我们所里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后,研制一批高档的生活用瓷。”戴荣华回忆说。任务是中央、省、市相关领导直接安排的,说是一项政治任务,是为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研制生产一批生活用瓷,至于是为谁生产,则属于机密不许过问。 接到任务后,部所开了几次专题会议,对这批高档日用瓷的研制进行了部署。虽然当时没有透露是为谁生产的,但所里的员工在私底下猜测到了,知道这批日用瓷的使用者是毛主席。 “7501”瓷由于它的保密性,曾被列为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列为1975年的第一号任务,因而取代号为“7501”瓷。 据资料显示,“7501” 瓷共烧制了22窑产品,实际成品4200余件,包括两种花面的釉下红梅、釉上水点红梅、釉上水点桃花、釉下对画芙蓉花与竹叶等5个花面,共34个品种;其配套方式极为特殊,釉下红梅专用瓷5组合为一套,计92头,其中一组47头餐具、1组13头餐具附件、1组13头书房用具、1组13头茶具、1组6头观赏器。其式样简洁、典雅、端庄、稳重,线条流畅优雅。 画面 取材于毛主席诗词
当年为了烧制“7501瓷”,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专门组织了40多位顶尖高手,突击研究设计,选用最好的材料,用最好的工艺进行生产。在7501瓷制作过程中,拉坯、利坯、选料、烧炼等,每道工序的工作人员都忙碌起来。 “7501”瓷研制生产时,从抚州紧急调运来10吨优质高岭土。优质高岭土送到研究所后,技术人员立即投入到坯釉的制作中。有了这些优质的原料,就保证了“7501”瓷素胎洁白如玉的品质。 “‘7501’瓷的造型,是汪桂英和李雨苍两人领衔设计的。”戴荣华回忆说,当时,选择什么样的造型,大家感觉,还是从景德镇传统造型里面选择母本,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后,其造型选中了正德碗,以正德碗为母碗,在其造型上进行再创作,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7501”瓷的造型。 洁白的瓷坯上,又该绘制什么样的花面呢?根据高白釉工艺路线,研究所工艺师们在提出多套设计方案后,最终决定采用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刘雨芩创造的“水点粉彩”装饰技法。此技法创作的作品具有清新雅丽的艺术效果,国家外交和驻外使馆用瓷也多采用此法装饰。 担纲“7501”瓷画面设计的,是彭少贤、刘平和徐亚凤。因为设计时间紧,大家都要设计,从毛主席的诗词里找灵感,于是就选择了梅花和桃花,梅花源自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里面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桃花则来自其《七律·登庐山》中的“桃花源里可耕田”。设计图纸全部拿到省里,再送到主席那里审,最后决定是梅花和桃花,即水点桃花和釉下梅花。
很怀念 一起绘画的场景
“‘7501’瓷从选料、设计造型、成型、画面和烧成,我们所里都是十分重视,精细安排,以确保任务顺利完成。”戴荣华说。 当时,时间比较紧,为了保证按时完成“7501”瓷的研制任务,画面绘制采用的是釉上与釉下同步进行。章鉴、王锡良等都参与了画面的绘制。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7501”瓷生产的场景,戴荣华还是记忆犹新。当时,分两个组,一个是釉下组,一个是釉上组,整个绘制工程,是两个组的全体成员参加,采用流水作业,有人画花头、有人勾边、有人分水,一脚接一脚,分工协作,这样既保证了速度,又保证了画面的一致性。 釉下的画面是彭少贤设计的,是釉下梅花和竹子,并以其作为母画面,扩展到盒器、文具等品种上,参加釉下绘画的有稽锡贵、辛金山、曹翠花、汪长序、张彬等人。 “我当时是在釉上组,我画的是花杆子。”戴荣华说,釉上组人比较多,先完成任务。完成釉上的工作量后,釉上组的人全部到釉下组帮忙。因为釉下组人员较少,工作量大。釉上,坯胎已经烧好,所以成瓷把握性比较大,而釉下就比较特殊了,按照老的习惯,成瓷比例是一比三,也就是说,成瓷一件,要花三件,自然,就加大了釉下组的工作量。 在这个时候,曾出现过一个小插曲。当是釉下的成瓷时,发现花瓣的红颜色开裂了,于是所里迅速组织人员查找原因,组织技术公关,很快便解决了花瓣开裂的问题,使得“7501”瓷顺利完成。 当年釉上组和釉下组合在一起绘画的热闹场景,戴荣华至今仍然怀念。
没有传说中那么神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7501”瓷收藏热的升温,该瓷的市场价格不断飙升,原来四五十元钱就能买到的一件碗,如今已升至上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一只“7501”瓷调羹10万元,一壶十杯的一套酒具200万元。 这一现象,从侧面,证明了“7501”瓷的工艺价值和艺术水准。但也还有一定的炒作之嫌。正是因为一些媒体和商家的炒作,“7501”瓷变得也越来越神秘,包括它的制作过程。曾经有不少媒体报道,在“7501”瓷研制的过程中,有解放军守在研究所,由军代表实施军管,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内五步一岗,十步一哨。 戴荣华和他的同事看到这些报道后,觉得有些可笑,他说:“‘7501’瓷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神秘,媒体和外界传言的五步一岗、十步一哨,那是杜撰。” “那时,我们还是和平常一样上下班,没有什么特殊的气氛,工作也不是很紧张,只不过是我们都暂时放下了其他工作,把精力放在了‘7501’瓷上而已。”戴荣华说,就像他现在画瓷器一样平静。接受采访时,戴荣华正在创作。
流传到民间
现在,我们在各类展览,或者公、私博物馆,都能一睹“7501”瓷的真容。但大多数人所见到,大多来自私人收藏。 “7501”瓷是主席用瓷,曾被誉为当代的“御用瓷”,为何会流传到民间呢?戴荣华回忆说,当年,所里选送了一批到中央和省里,剩下的都封存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 大概过了两三年时间的年底,所里发福利。当时有很多瓷厂单位都时兴发瓷器给员工当福利,于是部陶研所除了留下少量瓷器放在研究所陈列外,所里决定将大部分剩下的“7501”瓷作为职工春节福利分给大家做纪念。当时所里的正式职工按抽签的方式各领一份,每份大约10件左右,其中,有的是白胎素瓷。由此,“7501”瓷开始从封存的状态流向民间。 后来,“7501”瓷在收藏界不断受到热捧,“7501”瓷的仿制者也就越来越多。“现在常能看到一些仿品,但仿品毕竟是仿品,只能类其形,不可能像其神,‘7501’瓷是一个集体创制的,融合了各名家的特点。”戴荣华说。目前,在仿品中,仿釉下的比较多,但无论从画面的颜色、画工,还是器型的胎质、底款,都是不一样的。 “7501”瓷,通过各种途径,是展览也好,是拍卖也好,这都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让“7501” 瓷展现她特有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