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位于景德镇市中心市区偏南,西临母亲河昌江,东靠中山南路,北连红旗瓷厂,南接景德镇有名的商住区“国际华城”。离名校景德镇第二中学不足200米,距最早贯穿东西的交通枢纽——昌江大桥仅有150米,现占地面积50891.87平方米(约76.33亩)。
历史沿革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是1961年8月从红旗瓷厂分离出来的。当时在编正式工1400余人,还有一部分临时工、补助工(即家属工)和厂外加工。建厂初期,厂房都是未经改造的小作坊,即坯房。原料和成型都是手工生产,只有两部机压成型车。这时的青花玲珑瓷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且都为手工生产。到了1963年,青花玲珑瓷开始机压成型。此后青花玲珑瓷的比例不断增大,到1990年青花玲珑瓷已是100%。该厂的厂房、设备和窑炉主要是经过“六五”“七五”“八五”的技术改造逐步由落后变为先进,由分散变为集中,由平房变成楼房。产品也由生产一般粗瓷发展到生产青花玲珑细瓷。固定资产由建厂初期84.2万元发展到现在的2262.50万元,增长26.87倍。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许多国有陶瓷企业一样,景德镇市光明瓷厂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开始出现亏损。1997年下半年开始拖欠职工工资。11月企业被迫进行以租赁经营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制。2009年8月进行了以置换职工身份为目的的企业改制。
建厂初期
建厂初期的具体时段为1961年8月建厂至1967年2月造反派夺权为止。建厂初期就是创业阶段,主要特征:厂房简陋,手工生产为主,青花玲珑瓷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小,生产率不高。但7年间,在生产工艺、设备更新改造、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
建厂之初,厂房都是简陋的坯房,零散的分布在黄家下弄、戴家上弄、花园弄、油盐巷、小路园、珠弄里、积谷岭、登科弄等弄头巷尾,且和居民区混杂在一起。这期间,景德镇市光明瓷厂的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创业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上级的支持,也进行了一些基本建设。如:1964年8月建造了配电间;同年12月开建煤烧园窑,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土建和八座煤烧园窑。1965年6月,原料车间厂房竣工,建筑面积1835平方米,设计能力为1600万件日用瓷。由此,原料制作从分散走向集中,由手工向半机械化迈进。同年10月,新彩绘车间全面竣工,建筑面积为2773平方米。同年12月,第一栋机压成型新厂房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018平方米。1966年7月又一栋机压成型厂房土建工程竣工,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1967年7 月,江西产瓷区第一条以煤作为燃料的陶瓷隧道窑点火,揭开了江西省制瓷窑炉发展的新篇章。该隧道窑从破土动工到设备安装、正式点火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窑长77米,窑房建筑面积2273平方米。这期间,固定资产从1961年的84.20万元增加到1966年的101.60万元,增幅为20.660/0。
建厂之初,生产落后,以手工生产为主。原料制作方面:建厂之初的1961年泥料加工采用的是景德镇沿袭已久的手工传统工艺,也就是以坯房为单位各淘各的泥,各做各的坯。1963年成立了原料精制车间,将一部分生产班组的原料集中生产。建厂之初的釉料加工也都是手工操作。釉料的配制都是由施釉工来完成的。施釉工对自己的釉料配方都是保密的,所以不同的窑位其釉料的配方是不相同的。建厂之初,适应少量的机压成型需要,有少量的石膏模具生产,但质量差,工艺落后。适应青花玲珑瓷和灰可器生产的需要,建厂之初青花料的生产全靠手工研磨。一个劳力研磨粗瓷(灰可器)颜料,半月出一钵(约5公斤),研磨细瓷颜料一月出一钵。1963年开始改用半机械生产,工效提高了39倍。
成型方面:建厂之初,手工成型能力为:灰可器7处,利坯30个,机压成型只有两部压车。青花玲珑瓷所占比例极小,且为手工生产。当时的机压成型还处于雏形阶段,所有机械都是脚踏驱动,劳动强度大,车速不匀,产品质量不高。到1963年改人力驱动为半自动操作,工艺上由单刀旋压成型到双刀旋压成型。压坯工由手动改为半自动操作。同年,青花玲珑瓷开始机压成型,玲珑打眼机也投入使用。到1965年机压成型已达7部压车,青花玲珑瓷比例达17.20%。
烧成方面:建厂之初,烧成主要是槎窑和柴窑。槎窑烧的是粗瓷。柴窑烧的是细瓷。到1964年才自建了8座煤烧园窑。1967年建成了全市第一座煤烧隧道窑。
这期间,产量由1961年的643万件增加到1966年的1441万件,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810元/人增加到2359元/人,分别增长22.41%和25.61%。
彩绘方面:建厂初期,有一定的彩绘加工能力,包括普通粉彩、中级粉彩、新彩、刷花、贴花和玲珑加彩等。1965年以前,彩绘车间都是分散在浚泗井和陶王庙两处地方(联营老板的作坊)。1965年10月彩绘车间厂房竣工投入使用,使彩绘生产逐步得到集中管理。该厂1965年开始生产玲珑加彩瓷。1961年至1965年有彩绘烤花红炉(园炉)8 座,双门单道锦炉一座。
“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的具体时段是1967年2月造反派夺权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时间的主要特点是:领导体制变化剧烈,生产形势波浪起伏。生产工艺、企业管理、技术管理有所前进,基本建设有所发展。
“文革”时期,总体上讲,生产工艺、企业管理、技术管理也有所前进,基本建设也得到发展。主要表现是,如:1967年就开始利用隧道窑余热和锅炉蒸气干燥成型。1969年以后,又开始兴建链式烘房,使成型生产又前进了一步。这期间,生产能力和品种也不断增加,到1978年机压成型已达22部压车,青花玲珑瓷占的比例达40.34%。烧成方面,1967年7月建成了全市第一座煤烧隧道窑,并投入点火生产。1975年建造第一座油烧隧道窑。8月1日,当时的市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石少培亲临窑场并点燃了江西产区第一条以油料作为燃料的隧道窑。在彩绘工艺方面,1961年以后一直都刷花,而1971年开始,由刷花改为喷花,还有贴花。1961年以来一直是采用胶水贴花,1974年通过技术革新,由胶水贴花改为热水澎花。烤花方面,1969年开始由原先的双门单道锦炉改进为双门双道锦炉,极大地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管理方面。70年代初,景德镇市光明瓷厂只能生产一般的青花玲珑瓷,品种单调,大件品种不多。1974年成立了机压试验组,专门对手工操作工艺转变为机压成型工艺进行试验改革,尤其是对庆口器、荷叶器、大型盘类产品进行了工艺改革,积极推广机压成型。1973年,光明瓷厂设计并运用滚压成型和转盘注浆玲珑眼釉工艺,使玲珑瓷生产出现了一次飞跃。早在1963年就制订了《景德镇市玲珑青花图样规格标准》,1965年制订了《青花玲珑Q1QB3-65标准》,1966年景德镇市光明瓷厂自己设计制造出了一条从磨坯到叠坯的自动成型作业线。
发展时期
发展时期的具体时段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91年,这个时期是景德镇市光明瓷厂发展速度最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双丰收的15年。这时段的主要特点是:领导体制经历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改造、生产计划、财务成本管理、职工福利事业等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内部改革,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名列全市陶瓷企业前茅。向国家上交的利润和税收逐年增长。
这时的景德镇市光明瓷厂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越来越吸引外界的眼球,其管理经验在有关会议上进行介绍,报纸、杂志经常刊登。1990年10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来江西视察期间,主持召开工业座谈会,该厂作为全省十家企业之一参加座谈会并向总理汇报了工作。当时,景德镇市光明瓷厂作为涉外单位之一,经常接待境内外贵宾和游客的参观。当时的中央领导,省、部领导也经常来厂考察指导工作。如邓小平、汪东兴、刘澜涛、郝建秀、毛致用、江渭清、舒圣佑、狄生、陈士能、朱治宏、钟起煌、钱家铭、梁凯轩等等。方毅和刘澜涛还分别题词:“玲珑生辉”,“玲珑之家”。该厂生产的青花玲珑产品先后70次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或以政府名义馈赠给国外元首、政府首脑或政府高级官员。
技术管理和技术改造方面。从1979年开始,在全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1988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获省级二级合格证书,1989年获计量工作国家二级复查验收合格证书。1988年获轻工业部质量管理奖。工艺管理上,1980年开始逐步把大件异型产品如鱼盘、鸭碗、四方生菜碗等由注浆成型改造为机压成型。1981年生产的195头西餐具由30多个品种配套而成,当时来说是空前的。1982年开展技术攻关,对链式干燥器进行探索,采用多孔喷射干燥法,使其适应了青花玲珑瓷的生产。1984年对工艺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1988年制订了玲珑打眼机的工艺标准。从1980年至1990年,该厂连续进行了“六五”“七五”技术改造。 “六五”技术改造完成了轻工业部和省市安排的24个项目的改造,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为274万元。“六五”技术改造加快了青花玲珑瓷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七五”技术 改造共完成技改资金1348万元,涉及的工程有原 料精制、成型,引进德国煤气隧道窑、彩绘包装和二条电烤花滚道窑。项目于1990年全面竣工投产并通过了国家验收,被评为2个优良工程和5 个合格工程,成为陶瓷系统技改工作的一面红旗。、’特别是引进德国的煤气隧道窑是当时国内陶瓷行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焙烧瓷器的隧道窑,被轻工业部列为首批引进窑样板工程,而且开创了使用第四代新能源的先河。
改革转型时期
改革转型时期指的是从1992年至2009年。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一1997年,第二阶段是1997年11月至2009年。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巡”讲话,国家又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国有工业企业逐步迈向市场。由于景德镇市光明瓷厂之前进行了一些内部改革,管理基础比较扎实,再加上有好的产品——青花玲珑瓷,好的职工队伍。故在进入市场经济的头4年,即1992-1995 年,过得还比较平稳。比如1992年产值、销售额、实现利税分别达3117.24万元、3068.07万元、403.72 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6qo、5.90%、5.020/0,以后的这三项指标都保持不增不减相对平稳状态。其主要工作体现在抓改革、抓市场、抓新产品开发、抓技术改造、抓精神文明建设。
根据市场的需要,该厂从1992年初开始研发新产品强化瓷,经过数百次的试制,攻克了许多难关,终于获得成功。当年6月8日,强化瓷在二车间投入批量生产。后来,专门成立了强化瓷生产车间。1995年,强化瓷完成产量83万件,产值362万元,销售收入230万元。同时,还注重青花玲珑瓷新产品的开发,扩大了青花玲珑瓷贴花产品的比例。开发生产了釉上贴花“富丽牌”15头和18头咖啡具,“风情树”牌58头中餐具等。
“八五”期间,该厂继续抓好技术改造工作。《光明瓷厂“八五”青花玲珑瓷技术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于1991年2月由江西省经济委员会和轻工业厅发文正式批准。预算投资总额1581万元。主要项目为制造两条仿德国引进窑的煤气隧道窑和建筑面积5809m2的成型综合大楼。1992年5月12日“景德镇陶瓷基地‘八五’技术改造第一期工程开工典礼”仪式在该厂技改工地隆重举行。市委书记江国镇,市长殷国光,副市长王伟科,市委常委、陶瓷工业公司党委书记、经理徐希祉,省轻工业厅副厅长孙潜到会并讲了话。1994年6月20日,一号翻版煤气窑一次点火并调试成功,全面投产。市委书记、市长殷光国特来厂祝贺。
2009年8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市委、市政府和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关于国有工业企业改制的精神,从8月21日开始对企业进行改制,历时约两个月时间,圆满完成了改制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