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杜重远?
今天的景德镇,除个别对景德镇陶瓷工业和民国历史感兴趣的,或许已经少有人听过“杜重远”三个字了,然而,这三个字对景德镇的意义,实在值得大书特书,尤其是他对景德镇由传统手工陶瓷转向现代陶瓷工业的贡献绝不容抹杀。但可惜的是,随着岁月的烟尘,这个名字就像他那场轰轰烈烈却短暂的瓷业改革一般,已渐渐无闻,隐匿在历史的黄页中。
杜重远是谁?
杜重远名乾学,1897年4月16日出生于奉天省,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他自幼入私塾读书,14岁时又接受了现代教育,考入奉天省两级师范学校,这一年恰是1911年,早已满目疮夷的清政府终于倒了台,杜重远也和当时的新政府一样,走入了现代阶段。又过了6年,他以官费留学生身份考入了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专攻陶瓷专业。这个专业也就是他日后回国从事现代陶瓷工业生产,以及到景德镇的最重要原因。
我们也许都记得,鲁迅曾写到在日本时看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这也许是每一个流落在外的赤子共有的心声,在日本留学期间,杜重远对日本的现代化深深感到震撼,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激动地写下这样一段话:“便是在他们国家里找不出一块无用的荒地,或一条不能行船的河道,更找不到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这话当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也足以从此窥见杜重远的个性和今后的人生轨迹:他是个一心为祖国前途忧患的热血青年,但偏激的思想总让他轻信眼前的人与事。
杜重远仪表堂堂,满腹知识与抱负,是那个时代有为青年的代表,1923年他学成归国后,他决心实业救国,筹资创建了肇新窑业公司,时年26岁。在东北老家,杜重远在张学良的支持下,以现代知识逐步实现了他的理想:他用现代化知识武装瓷厂,现代化理念营销,使得肇新公司网点遍布各地,效益甚好。
但好景不长,东北沦陷后,一向积极反日的杜重远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创业处女地。在现代陶瓷工业改革上颇有建树的杜重远没有了施展的空间,而景德镇这时却急需一位改革家。从清末年始,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就日渐衰落,其间几经变革,都未能扭转局面,加上民国后内战频繁,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已经到了颓势之末。面对这样的残破局面,1934年7月中旬,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熊式辉邀请当时已是奉天省总商会会长的民族企业家杜重远来江西协助改革瓷业、振兴瓷业。
杜重远不但身具理论、实践知识,更与宋子文等当时社会名流过从甚密,得到了熊式辉的全力支持,就这样,一场全面的现代化陶瓷工业改革在景德镇拉开了序幕。
影响深远的杜氏改革
杜重远来景德镇之前,景德镇的“瓷都”地位其实已岌岌可危。彼时,大量舶来品倾销到国内,景德镇传统的陶瓷滞销,原有的百余座窑口不是倒闭就是在艰难挣扎,所剩无几。这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景德镇的声音,有的人主张把瓷业中心从景德镇迁到交通更便的九江,甚至有人建议迁到鄱阳。
杜重远是个实干派,他不动声色地先做了一番扎实的实地调查,撰文一一驳斥了以上种种言论,在《景德镇瓷业调查记》一文中,他回顾了景德镇的盛况:“极盛时代,每年营业至一千四五百万两,窑户四千余户,工人二十万人”,也阐述了当时的现状,而今“窑户只有千余户,工人不到三万人”,但他同时强调景德镇的不可替代性:“景德镇为我国第一产瓷名区,其境况隆替,非特系乎民生之荣枯,抑且关于文化之兴衰”,更大声疾呼,“实业当局,各方领袖,急起设法,速谋补救,勿使此千年国粹而淹没沉沦”。正是杜重远的上下奔走,民国当局开始重新思考陶瓷工业布局,并基本同意了杜重远的观点。1934年11月下旬,全国经委会江西办事处通过了杜重远所拟的《整理景德镇陶瓷业计划》,12月,景德镇成立了陶业管理局,杜重远被委任为管理局局长。
杜重远又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他提出了振兴瓷业的计划。从今天看,点点都切中时弊,对当时的景德镇陶瓷工业来说无宜是一剂“救命良方”,并且,他的改革考虑全面,布局深远,如在和平年代稳步实施,或景德镇不止今日之成绩。
第一,他坚持破除了景德镇的一些不合时宜的陈俗旧规,促进了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如,他颁布《取消窑禁布告》,取缔了贯行几代人的“禁春窑”(每年春节后连续两个月不烧窑),强调春节后应抓紧生产;他禁止“买位置”的做法,让烧窑工不需向窑主交钱买岗位,也不向坯户索取费用;又如,他取消了“宾主固定制”,规定货随客便等等。
第二,他主张筹建原料精制工厂,统一原料配方,让景德镇传统手工陶瓷业走向科学化的近代工业。
第三,他提出筹建陶瓷工业研究所、实验所等,加强景德镇的理论研究,使陶瓷走向学术化,体系化。
第四,他提出改变烧瓷燃料结构,将柴窑改为煤窑,增强景德镇陶瓷业的行业实力。
第五,他主张建造陶瓷陈列馆,在改革传统陶瓷的同时,又注重保留陶瓷文化的精神与历史……
在杜重远的改革中,其对人才的重视与挖掘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在他上任之初,就邀请了许多陶瓷专家来到陶业管理局任职,其中就有著名的陶瓷教育家张浩。1934年冬,杜重远还在他主办的上海《新生》周刊上刊登招生信息,招收高中毕业生前来景德镇学习陶瓷,为景德镇陶瓷发展储蓄后备力量。许多有志青年幕杜重远大名而来,最后共有72人成为陶业人员养成所成员。他们在风景秀丽的莲花塘畔学习陶瓷知识与各类文化课程,杜重远深切期待他们成为日后景德镇现代瓷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杜重远对景德镇大刀阔斧的改革占据天时地利,原本景德镇陶瓷的中兴可望,奈何天不遂人愿,1935年,杜重远在《新生》周刊上刊登“闲话皇帝”一文,日本人认为“侮辱天皇”,不但《新生》周刊被国民党政府勒令停刊,杜重远也遭到逮捕,被判处徒刑一年零三个月,因此,杜重远被迫离开景德镇,而由他一力主推两年的陶瓷改革,也在他离去后,随着抗战爆发等时事动荡的原因,而在悲剧中落幕了。
纵观杜重远的一生,他在东北的创业、在西安事变中的影响、以及最后他被盛世才出卖身死,其一生波澜起伏,竟然与近代中国多个重大事件息息相关,在景德镇的两年改革,于他似乎不足为道,然而这两年对景德镇来说却是影响深远的,至今景德镇的制瓷人受其惠却不知其人,实在可叹、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