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凡的高收入
吴蔼生可谓财雄势大,可要说起经济条件,王大凡与邓碧珊等人也绝对不差社会地位亦然。
彼时的中国在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一系列内乱后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期。民族工业日益兴盛,政府对文化界的管制也前所未有地宽松从文艺界涌现出许多学识渊博、敢说敢言的名流俊杰。
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开明让文化事业空前发展,在造就许多文学界、书画界大师名流的同时胸艺界亦是群星璀璨。出自景德镇陶艺大师之手的精细名瓷,被达官巨贾高价抢购绘瓷艺人也由昔日的”红店佬”转而成为文艺精英。
1933年,“珠山八友”之一、“落地粉彩”画法创始人王大凡应邀前往南昌在当地的丽泽轩作画,并将一张“希平草庐人物瓷画润例”(王大凡号”希平居士”,斋名“希平草庐“,)公之于众。
王大凡在这张润例表上将绘制加工瓷瓶、瓷板的价格标示得一清二楚,女口“十级瓶,_一十元……千级瓶五百元”、“六寸(瓷)版(板),一_十元)八寸(瓷)版(板),十二元,一尺(瓷)版(板),十六元尺二(瓷)版(板),二十元……二尺(瓷)版(板)八十元”。
就连纸画书法的绘制价格,王大凡也列于润例表左侧,绘制二尺见方的画需付八元,八尺就要四十八元绘制一幅扇面则要价六元。他还强调“纸绢自理”,无论是瓷上绘画还是宣纸作画,“指索工笔仕女者加倍”。
“希平草庐人物瓷画润例”所采用的计价单位“元”,特指“银圆”。1930年的汉口,1斤鲤鱼的售价不到5分钱:1936 年的重庆,2.5元钱能买来100斤大米;而在1926年至1936年的上海,一块大洋可以换来16斤大米或4、5斤猪肉。
国民政府上海市社会局曾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至30 年代前半期对305户工人的生活状况进行长达数年的跟踪抽样调查这三百来户人家的平均每户就业人口为2.06人.每户年平均收入为416.51元,人均年收入为202.19元——根据润例表所示,王大凡绘制“五百级”瓷瓶就要收取两百块现大洋。
就连北京大学教授的收入,也无法与王大凡相提并论.李书华在《七年北大》一文中称“北大教授待遇最高薪每月大洋二百八十元,也有每月二百六十元或二百四十元。讲师(注非级别也乃兼职教师之称谓,鲁迅时为教育部职员,兼职于北大亦只为讲师)待遇按每小时五元计算。助教薪水大约每月五、六十元至一百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