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邓氏一生画鱼,民国时几乎无人能及,终成一代大师。现市面上多有仿造,真假男辨,其中民国高仿作品尤为难辨而非一般藏家所能洞穿。
收藏机缘
20世纪80年代,笔者还是陶瓷收藏界的一名新兵,闲暇之余便穿街走巷,跑遍各大小古玩店,一来希望捡漏,二来则为了学习。那时名师难求,古玩店的老板三言两语,便足以令人茅塞顿开,当然,各方面的陶瓷书籍,也多方博览,只求有所突破,因此也就了解珠山八友的来由。
就这样,笔者在一间小古玩店里,发现了一件径长十寸的大水盂,正是邓碧珊画的鱼藻,当时如获至宝,旦以低价买下,不仅雀跃万分。
后来,香港的大收藏家关善明来新加坡主办一个民国瓷器展,并把他收藏的珠山八友作品展现于世。从此,珠山八友的名字不胫而走,引起了一番搜购热潮。但即使在当时,珠山八友的作品也不多见,因此笔者的这件大水盂便更显珍贵。
邓氏章草款识
然笔者心中却一直有个谜,那便是这件大水盂的真伪如何确定。若是按图所骥,以陶瓷图录上邓碧珊的鱼藻纹相对比,几可相伯仲,笔笔神似,就是那水盂上的题款让人疑惑。题词的诗文意境倒颇有邓氏胸怀,写的是:“自知不是烟波客,握管胡为作钓竿,信手挥来鱼数尾,请君应向画中看。”题款于戊辰年,正是1928年,离邓氏谢世前仅有两年。但显而易见,这款与邓氏一贯喜用的章草式行书迥然不同。邓氏出身书香世家,有很高的书法造诣,他特别喜爱章草书体,民国时的张继,余绍宋都以写章草出名。章草是西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编写的草字帖。他统一整理了当时官方应用的正体隶书,再以草书配合而编成了著名的急就章草隶模板。写章草时以隶书形式的捺笔提神用力磔出,势如虿尾,更显突出。邓氏的草隶便是这种银钩虿尾的笔法,很是好认。(虿:音chai,形如蝎子)
再瞧一下,原来这款是署名吴友卿者于丁丑年,即1937年题赠于圭方先生雅玩。但从釉彩油墨来看,该器不可能在烧造九年之后,再度上款入窑。若是如此,则颜色在另一高温下不免晕散。何况朱砂,红印章的冶印功夫拙劣,更非邓氏所用印章。尽管笔者对这款识耿耿于怀,十多年来心存疑窦,可又意图侥幸,一直希望这是邓氏原作,只是后加款罢了。(而其实后来也查到了这首诗的确是邓氏原作,书写在其另一瓷画之上。)
画风唯美
邓氏画风以写意为主,一反文人画的写意手法,看那浮萍轻摇,藻叶浮动之间,数尾鲤鱼栩栩如生,在游影荡漾间施施然游向水中黄澄澄的一轮月影。这是多么美的意境,不是出自邓氏手笔,焉有其他高人也具有这艺术功力?
后来,笔者辗转遇到了一位江西来的单帮客,一语道破,此为伪作,但却是民间高仿。这下子可激起笔者的求知欲,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多方周折,笔者终于把邓碧珊的艺术风格与画作手法理清,画风唯美、写实,手法倾向工笔。
鱼的画法
邓氏当年深受日本写实画风影响,因此鱼的画法也遵循从细节入手,以工笔的手法描绘出来,鱼身上的鳞片都很细致,连数目都不含糊,如鲤鱼身上首尾共有36片鳞甲。这都因了邓氏在童年时便跟着父亲在鄱阳湖一带打鱼为乐,多年观察下来对鱼的熟悉与了解便更深刻,而鱼身上的条条鳍片飘扬生动更成了他的注册商标。
最醒目的还是那鱼身上的颜色层次感很强,随着光线的反射突出深浅,鳞片闪闪生辉,也增加了鱼的动感。笔者的大水盂,那鱼儿看起来也蛮生动,但与邓氏所画对比,便看出那颜色的变化呆滞,层次含糊,真是相形见绌。因此看邓氏画的鱼,更重要的是看其色,黑得够浓,淡得够亮,那就先破了这一关。
我们再看看邓氏的学生如张洛山,张培轩与石宇初等在模仿乃师手法上,也几乎达到这个水平,就是在鱼的神韵与动感上略逊一筹,在鱼眼及鱼嘴上就不像乃师那么刻划自然。
原来邓碧珊是秀才出身,经史古画无不涉猎,他画的鱼也深受宋代那种工笔小写意画风的影响。有一种令人神往的减笔勾划,却不似文人如明末八大山人或清代恽寿平那种率性而为的写意格调。
水藻画法
经高人指点,笔者才注意到邓氏的水藻都在枝茎间有空管相通,历历在目,使丛丛水藻显得立体化,有如模印。原来邓氏喜用竹签当硬笔使用来画水藻。因是以竹签为笔,所以水藻的枝茎都是中空,这在鉴定上更要注意。无怪乎他画的水藻都很硬挺,配以黑线为边,形神突显,不像传统国画中藻叶轻软的感觉。
浮萍渲染
邓氏的浮萍也很好认,是日本风格,其每片浮萍都渲染得水汪汪,绿油油,有淋漓尽致的意趣,很是认真。笔者的那个大水盂及一般仿品,所绘的浮萍颜色枯涩,暗绿不润,死气沉沉,有如塑胶片子。
构图手法
《鱼藻》 |
清溪荒草绿阴阴 |
邓氏画鱼,全图不见水波涟漪,但又尽得国画留白的精髓,三两游鱼在追逐间,水中一汪以赫墨勾描的藻草微微轻摆,已令人意会池水粼粼的情趣,整个画面意境深幽,意趣动人。其笔调细腻,风格优雅,明显继承了宋人工笔画风,也渗入日本写实手法。
总的来说,邓碧珊粉彩,鱼跃生动有趣,构图疏朗大方,鱼儿不论翻转跳跃,都能互相呼应,决不苟且。
鱼因与“余”谐音,意含“年年有余”之吉祥语,因此为历代中国画家常用的题材。但除了宋人画鱼,明清以来,绘鱼常有意到,笔不到之感。八大山人的冷眼鱼,更具代表性,其艺术表现还是重于意象,不似邓氏之形神俱备,而明代嘉靖的五彩鱼藻,胜在用色亮丽,线条清晰,偏是生动不足,到了晚清,鱼的鳞片刻板如网,有如剪纸,相对于邓氏之鱼画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仿品与真作技法差异
(一)游而不散
邓氏一生画鱼,民国时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其作品与市面上或克隆或臆造的作品加以对比,便可立竿见影,洞视其伪。但民国高仿的作品,却仍可鱼目混珠,而非一般藏家所能一眼看穿。
邓氏画鱼,不管是游鱼三两,抑或群鱼嬉戏,皆能呼应无间,正印证了他常说“游而不散”的真谛。鱼儿们游的方向如果一致,则游姿便互异,如果是游姿相同,则方向必反。因此看起来,鱼儿动态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坊间一般画匠为求速成,每每忽视这点,而所画鱼如复制品,方向游资相同,刻板无趣,有如死鱼。
(二)鱼藻浮萍
如前所述,邓氏所绘鱼藻,皆在枝茎之间带有空管,而其浮萍晶莹泛绿,湿润如生。他近水知鱼性,急水中的鱼藻粗壮,静水中的鱼藻细小,小河小港才会有浮萍。还有鲤鱼栖于粗藻,条鱼游于细草,金鱼戏于狮子草等。
(三)诗文书法
邓氏诗文,极富哲学意味,引人深思而回味无穷。其书法的功力也很高,早年练过颜体、柳体,也临摹过北魏、隋唐的碑文,善写行草,多用中锋运笔,笔势苍郁遒劲,更是一般仿家的“私穴”。因此熟看邓氏的章草式行书、楷书,再看一般伪作书法,尽皆运笔生硬,拙劣无力,就这书法一关,也就足以令有识之士一眼定江山了。笔者这件高仿的大水盂,虽源自民国,笔力不赖,毕竟还是棋差一着,百密一疏,不逮邓氏书法风范。
结语:
邓氏作画,运硬笔不带犄角,刚中有柔,用软毫有筋骨,柔中有力,而且画面清新,优美大方。所用粉彩料皆光彩内敛,虽是珠光韬晦,却又光晕养目,其用色浓淡分明。这种画工,需有很深的艺术功底,而书画着色淡雅,笔力深透,所写诗文深具内涵,书法秀丽,更显文人本色。
邓氏作品遗世不多,故早为藏家所珍,因此仿品应运而生,在鉴别时,首先要确定其为民国瓷,再以邓氏的作画特征、书法功夫逐一推敲观察,才不致受骗而贻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