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兄曾福庆是“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开门弟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的人物画在景德镇陶瓷界颇具盛名。当时,”珠山八友“被称为景德镇瓷坛的“八大名家”,他与余文襄、毕渊明等亦有“八小名家”之称。由于早逝没有赶上市里给陶瓷艺术家授予荣誉称号,加之他的作品又大量流失,子女们又无人继承他的画艺,因此这些年很少有人提及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兄的艺术成就和他的名字也就逐渐埋没,几乎被人遗忘了。
近日,我无意间看到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陶瓷题词·符号款编》一书,其中收录了曾福庆的三则款识,不久前看到香港一位收藏家出版的《景艺堂藏瓷集》,也收藏了他的几幅瓷画,才稍稍感到一点慰籍,同时,也引我对师兄的回忆,觉得要把它写下来,让陶瓷界的朋友,集注这位卓有成就的陶瓷艺术家。
师兄19岁那年,从新干县来景德镇拜我的叔叔王大凡为师学艺,在我叔叔家学艺三年,满师后有在叔叔家帮工三年,后自立门户,先后在青石街、方家坦、东门头、方井头、厂前等处开红店,自画自卖,经营着自己的艺术作品,也曾被九江、武汉等地的大瓷商请去画过几年瓷器。我同师兄还有过一段亦师亦友的经历。我13岁就到叔叔王大凡家学习画瓷,学了一年多。为有利于我的成长,于是我就到师兄家“参师”(第二次拜师),记得那时师兄住在青石街,他为我安排了一张靠门边光线好的画桌,又让我画刚刚接到的一批为美国美孚洋油公司做赠品的小瓷板画,师兄为我打图,自己也在画这批订货中大一点的瓷板。那时他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创作了《宋人饮茶图》《卖浆图》等反映百姓市井生活和民俗民情的作品,一时非常走俏,他的声明也随之鹊起,几乎超出了王大凡。尽管师兄的名气大了,但对师父仍然非常尊重,经常去看望师父、师母,非常谦虚地听从师父的教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景德镇百业萧条、瓷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搞得民不聊生,师兄没有办法,只好关了红店,外出谋生,我也便同师兄分开了。
抗战胜利的前两年,师兄从外地回来,在厂前的中段(前是政府大院内)开了一家名叫“俨然瓷社”的红店,我也在毕家上弄开红店,师兄不时地到我店里看我画的瓷器,对画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对不足的地方善意地提出意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解放后,师兄焕发了二度艺术创作的青春,他从传统人物绘画中走出来,创作了《迎闯王》、《红娘子》、《三打祝家庄》、《醉打蒋门神》、《武松打虎》、《野猪林》等歌颂农民起义等的新画面。1953年,中共景德镇市委为了使景德镇陶瓷绝技不致失传,把流散在社会上的著名陶瓷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陶瓷美术工艺社,师兄是第一批进社的艺人。在陶瓷美术工艺社,师兄的陶瓷技艺更有了用武之地。当年,中央美术学院的祝大年教授来景德镇组织陶瓷艺人创作一批富有时代意义的新画面。他只提出了一个创作策划,师兄就心领神会,创作出令祝大年很满意的作品出来。当祝大年看例了师兄创作的《白蛇传》很高兴地说:“觉得真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随便出个题目,就能拿出这么好的东西,真是难得!”从那时起,师兄创作的一些作品,被刊载上了当时苏联、民主德国的刊物,可见师兄创作精力的旺盛与功底的扎实。
师兄知道埋头做事,不喜欢张扬,所以他的人缘一直不错。1955年他不辛逝世,出殡那日,虽无人组织,景德镇的陶瓷艺人有一二百人自发前来为他送葬,悼念这位在陶瓷艺术园地默默耕耘的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