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蓝花,青白相映,单纯而又协调,明朗而又安定,华丽而又深沉,这便是居瓷都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倍受世人喜爱,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随之而产生的青花艺术更是独具魅力,芳香四溢,开创了陶瓷艺术史上的新纪元。 在瓷都、在中国乃至世界,一切喜爱陶瓷艺术的人们,谈到青花艺术成就,异口同声、交口称誉的当数近代著名陶瓷美术家、素有“青花大王”之称的王步了。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作品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人。他从9岁起学艺,直至病逝的60多年中,所作釉上、釉下、堆雕、刻花等陶艺作品数以万计,尤其精于青花。其青花作品,将陶瓷艺术传统精华、中国画优良技法以及民间姊妹艺术的优点融于一体,一扫晚清瓷画繁琐之陋习,在青花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开启了一代新风,倍受世人的推崇与赞赏,成为青花艺术这一瑰宝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艺术珍品,其艺术成就成为当今陶瓷艺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王步的少年儿童期,正值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其父王秀春,乃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景德镇优秀的青花画师。母亲唐氏,勤劳智慧。夫妇俩中年得独子,不胜欢喜。但好景不长,1904年,王步才6岁,父亲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撇下不幸的孤儿寡母。为了偿还债务,母亲变卖了在景德镇的所有家产,带着王步回到原籍江西丰城县竹溪村随婆母居住。 生活艰苦,但王步的母亲仍将他送往私塾念书。三年苦读,王步功课样样优秀,并且喜爱绘画。书本上、课桌上、家中门上、墙壁上,随意涂画,兴趣盎然。私塾的先生见此,倍加鼓励。端午节时先生亲自带王步去县城看龙舟赛,欢乐的情景给王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上他便靠在母亲的织布机旁将白天的情景画下来,直至深夜。王步对于绘画的独特禀赋,使母亲萌发了送子求艺的念头。 1907年,9岁的王步在亲友的帮助下,只身来到他出生地瓷都景德镇,拜老艺人许友生为师,从许学艺5年。幼小的王步,人和画桌一般高,拣个小凳垫脚,勤学苦练基本功。在此段时间里,王步饱经独自生活的磨难,以惊人的毅力,发愤学习,将坯料的工艺性能、线条的运用、分水的技法等掌握得十分熟练,迈开了他艰辛、漫长而又辉煌的艺术生涯的第一步。 1912年,王步满师,但所在的工场倒闭,只得流落街头卖艺,靠画鸟食罐为生。鸟食罐虽小,但王步硬是将它画得活灵活现,很受人们喜爱。19l7年,王步被邀入陈乾顺瓷场帮工,开始绘制仿古青花。他着力在线条上下功夫,很有造诣。不久,陶瓷实业家吴霭生发现了这棵艺术苗子,于1919年聘其入美术研究社担任仿古青花的绘制工作。吴霭生不惜工本,仿古维新,只求精品。王步朝临夕摹明、清官窑名品,对传统的青花艺术·了如指掌,受益颇多,为其日后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陶瓷美术研究社的七八年中,王步画艺日臻成熟,尤以仿古乱真而著称,其艺术才能日益为人们所推崇。当时,他的作品非常抢手,北京、天津等地客商争相定购王步青花瓷,南昌丽择轩则专利包销。 当时,王步摆脱仿古,致力创新心研究清代画家八大山人、黄慎等人的笔墨,将陶瓷传统精华及水墨画的优良技法融于一体。此时王步的作品,以豪迈苍劲的气质、简朴雄浑的笔墨,一洗晚清瓷画的繁琐陋习,创造了明清以来从未有过的新风尚,开辟了新的途径。 当时,陶瓷仿古之风盛行,致使近代青花绘制者不署名,均以帝王年号为款识,而署名者则难得有人间津。面对步入窄路的青花艺术,王步突破巢臼,毅然在自己的陶瓷作品上署名“竹溪”,以作笔名,自此“竹溪”名声大震,时人仿王步作品者亦大有人在。 进入30年代,风伞正茂、而立之年的王步,醉心于青花瓷,经常与画友切磋技艺,当时天翼中学聘他为美术教师,他不为优厚的待遇所动,一心钻研青花艺术。 王步的从艺道路并不平坦。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交通中断,景瓷滞销。王步不为时局所动,在日寇飞机狂轰烂炸的间隙里,仍孜孜以求。一次他从正月开始“闭门造车”,一直画到五月,精心创作了一百多件青花作品,端午节烧窑时,不幸倒窑,数月心血毁于一旦。王步心痛得当场口吐鲜血,昏厥过去。一家人要靠他的瓷画维持生计,更何况这是他从事青花艺术创作最丰厚的一次成果。当时著名的陶瓷艺术家汪野亭、王大凡、徐仲南等老先生闻讯,十分关心王步的困境,给王步以极大安慰和帮助。 此后,王步为生计所迫,舍其十分忠爱的青花艺术而改攻釉上彩绘,这一丢就是十几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