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幅这样的画,画面很简单,一位穿着上世纪60 年代军装的解放军战士奋力顶住一匹已经受惊的马,而朝他奔驰而来的是一列火车遥画面中没有出现列车袁只有列车刹车时喷射而出的滚滚蒸雾遥这幅画的名字叫《欧阳海》,说的是发生在1963 年11 月18 日湖南衡山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这天清晨,满载旅客北上的288 次列车行进到湖南衡山地界时,欧阳海所在的野营训练部队中的一匹驮着炮架的军马猛然受惊,蹿上轨道,横立双轨之间,就在火车与惊马将要相撞的危急时刻,欧阳海奋不顾身尧跃上铁路,拼尽全力将军马推出轨道,避免了一场严重事故的发生,列车和旅客都安然无事,但年仅23 岁的欧阳海却壮烈牺牲。当时,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欧阳海的热潮。欧阳海的事迹影响了几代人,直到今天,我们重温欧阳海其人其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欧阳海的事迹传开后,湖南籍画家陈百一倍受感动,他决心画《欧阳海》。本来这个事很简单,事迹也有了,场面也清楚,陈百一只要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完成这样的画。但是陈百一没有这样做,他从办公室里走出来,来到欧阳海所在的部队,同官兵们同吃同住体验生活,探索欧阳海在部队的点点滴滴,一呆就是一个多月。为了捕捉到欧阳海的形象,他专门去看望了欧阳海的弟弟。为了熟悉马,他跟战士们一起喂马、遛马,观察马受惊时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才开始创作,最后才有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欧阳海》。这幅作品当时参加了全国美展后被选送出国展览,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被选入中小学美术教材。日前,这位88 岁高龄的著名画家停止了他手中的画笔,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后人誉他为“中国工笔画转型第一人”“当代湖南美术的奠基人”“中国美术特别是工笔画的泰斗”。
笔者之所以提起欧阳海及其作者陈百一,是因为在当前的画坛或者说在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领域,特别是一些青年创作者的身上有一种脱离现实、脱离实际的思想,呈现出浮躁不安、急于求成、成名心切的现象,总希望自己的作品一出来就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卖出好价钱,为评上某某级大师制定目标计划等等。陶瓷绘画创作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成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无不具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无不是作者深入体验生活的结果。绘画也是如此袁即使是一幅画面简单的作品,如果不投入作者的心血,不花上一定的时间功夫,没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就很难得到社会和读者、观者的认可,也不可能成为名作。陈百一先生创作《欧阳海》时只有38岁,面对荣誉他没有止步,而是不断在艺术创作的花园中辛勤耕耘,终于成为一代名家,他是继齐百石之后被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的第二位湖南籍画家。
要消除浮躁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静下来,沉下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理论素养。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可能适得其反遥一幅好的作品不可能是闭门造车而得的。《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不朽的世界名作,无可超越,就是因为她来自生活,是现实的反映。《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另一幅世界名作。据传,达.芬奇将全部门徒们的画像画好以后,唯独不知道反面人物即叛变者“犹大”的形象如何画,为此他停了几天的笔,而请他作画的修道院院长十分恼怒(因为是按时付酬金),并扬言要扣达窑芬奇的工资。这时,达.芬奇眼前一亮,立刻找到了感觉,很快完成了犹大的画像。现在看到的《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就是贪恋钱财,经常克扣修士们薪金的修道院院长的原型。
希望艺术家们的故事能给青年艺术工作者以启迪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