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李申盛/录入 整理:摘 要:本文从古陶瓷文献的含义出发,分析了古陶瓷文献所含内容的双重性,并以大文献学观为指导,结合古陶瓷文献自身的特点,剖析了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研究内容,构建了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内容架构。
关键词:古陶瓷文献 中国古陶瓷文献学内容架构
中国古代重文史,轻理艺,这一思想致使中国古陶瓷文献的稀少,流传至今的古陶瓷专著更是风毛麟角。这一事实也促使中国古陶瓷研究往往限于陶瓷实物的研究,而忽视了古陶瓷文献的研究,尤其是古陶瓷文献自身特征的研究甚显不足,这严重阻碍了中国古陶瓷文献学学科的构建和发展。鉴于此,笔者试图从古陶瓷文献的含义出发,剖析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从而搭建出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内容架构。了了亭 李申盛 整理
一、古陶瓷文献的含义
“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东汉经学家郑玄和南宋理学家朱熹将“文献”解释为:文,典籍也;献,贤也。这是对“文献”一词所作的最早诠释。宋末元初出现了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图书,日《文献通考》,其编者马端临对文献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从这段文字叙述中可以看出,马氏将文献的范围划定在文字资料上,与郑、朱二氏的观点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它弱化了“贤”的作用,更注重“典籍”的功能。马氏对文献的解释一直影响至今,其中虽也见仁见智,对其有略作修改之处,但不过是在文献范围上的缩小或放大,均无本质的区别,即普遍认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载体只包括物,不包括人。
古陶瓷文献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载体。说其特殊,主要是因为陶瓷本身就是一种文献载体。自新石器时代产生陶器以来,陶器上就带有形象的图案或文字,记载着人们创作的遗迹,是研究当时人类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珍贵资料。瓷器也具有这种特性,同样属于文献载体的范畴。鉴于此,古陶瓷文献就有两种载体,一是记录有陶瓷史料的古代文献,了了亭 李申盛 整理一是载有文献资料的古陶瓷。而古陶瓷文献的含义也理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古代文献中的陶瓷史料和古陶瓷上的文献资料。
、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内容架构
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基点,直接决定着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首倡者傅振伦先生曾提出“文献学就是目录学”的观点,其论述是从目录学角度来阐明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对当时已有的重要陶瓷文献进行归类,并对其内容进行了简要评述。文献学仅从目录学的角度分析,是古代一些学者对文献学的认识,而傅氏沿用了这种观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很多学者将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归为目录、版本、校勘,即文献学中的“三位一体”。当然也偶有不同观点,但无非是对“三位一体”的补充和拓展,没有实质的区别。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属于小文献学观的范畴。若以此观中国古陶瓷文献学,势必限于局促和狭隘,无法全面反映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也很难揭示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规律。故我们应以大文献学观来诠释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发展。所谓大文献学观是一种思想,是从文献的产生、发展、流通等方面出发,把文献编撰、文献出版、文献流通、文献收藏、文献管理、文献利用、文献整理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大文献学观构建文献学学科内容框架的较早成果有张界、张玉刚主编的《新编文献学》,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纲要》,倪波、张志强主编的《文献学导论》等。这些成果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文献学分支学科和专题文献学大量出现的状况,为了使现代文献学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对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所进行的整合,故带有生硬拼凑之味,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而将大文献学观应用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内容体系构建的则是曹之先生,他在《中国古籍通史·序》中道出了大文献学观的真谛: “一部古籍史,就是由古籍编撰出发,经由古籍出版、古籍流通、古籍收藏、古籍管理、古籍利用、古籍整理等,再回到新一轮的古籍编撰的历史,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环节紧接一个环节的锁链史的运动过程,永远不会停止在某一环节上,每个环节的发展变化又与社会生态文化密切相关。”了了亭 李申盛 整理
中国古陶瓷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陶瓷文献及其工作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中国的古陶瓷文献。因古陶瓷文献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也应从两方面着眼分析,根据各自具备的特点,梳理出各自的研究内容,从而搭建起该学科的内容架构。笔者以大文献学观为指导,根据古陶瓷文献的特点和功能,对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
研究内容做了如下划分(如图所示):
(一)古代文献中的陶瓷史料,其研究内容包括古陶瓷文献编撰研究、古陶瓷文献的辑录、古陶瓷文献版本研究、古陶瓷文献注释研究、古陶瓷文献目录的编制、古陶瓷文献辨伪研究。古陶瓷文献编撰研究主要是对古代陶瓷文献学家如唐英、蓝浦、陈浏等在古陶瓷文献编撰方面的特点、成就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古陶瓷文献的辑录主要是对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陶瓷史料进行汇集,并按照一定的分类方式进行合理编排,以期古陶瓷文献能得以长期保存和方便利用;古陶瓷文献版本研究主要是对古陶瓷专著已有的版本进行严谨考证,辨析其特点,甄别其异同,从而选出较好的本子,给使用者以参考和指引;古陶瓷文献注释研究主要是对古陶瓷专著进行必要的点校和注释,古为今用,方便使用和流通;古陶瓷文献目录的编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理清中国古陶瓷文
献的数量,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合理的编排,并对其存佚情况进行严谨的考证,二是对近现代学者的古陶瓷研究成果进行汇集,按照一定的方式编制出各种类型的目录,以便满足人们查询和检索古陶瓷研究成果的不同需要:古陶瓷文献辨伪研究主要是对现存古陶瓷专著的真伪情况进行考证,以便人们能正确地利用文献,不被“伪书”迷惑。
(二)古陶瓷上的文献资料,其研究内容包括古陶瓷文献的拓印、汇集、译注。古陶瓷文献的拓印是指对古陶瓷上的文字或图像资料进行拓印,方便人们研究和使用;古陶瓷文献的汇集是指将多个古陶瓷上的文献资料汇集在~起,根据古陶瓷的区域分布或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编排;古陶瓷文献的译注是指对古陶瓷上的文献资料进行必要的点校和注释,因为古陶瓷上的图案或文字往往带有一定的寓意,尤其是古陶器上的文字很难辨识,故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点校和解释,以便阅读和利用。了了亭 李申盛 整理
三、小结
中国陶瓷源远流长,从出土的陶瓷实物来看,新石器时代产生了陶器,商代出现了原始瓷。而中国古代“重文史、轻理艺”的思想导致古陶瓷文献的稀少,这使得中国古陶瓷文献的研究往往不受研究者的重视,使得中国古陶瓷文献学学科构建和发展的缓慢。虽然傅振伦先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提出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的概念,但是时隔三十年也未见有较大发展,可见这一学科并未引起学界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古陶瓷文献学学科构建和发展的难度。中国古陶瓷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陶瓷文献及其工作的学科,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门特殊的专题文献学。该学科不仅在提供古陶瓷文献线索、保存古陶瓷史料、提供古陶瓷研究方法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对考古挖掘、鉴定实物、辨证文献等具有着重要影响,还有助于推动古陶瓷研究的全面完善和文献学的深入发展。因此,中国古陶瓷文献学学科的建构理应引起学界重视,并使其得到较大的发展和完善,望有识者能积极为之。
参考文献
[1](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二:八佾第三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4 [2](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傅振伦·中国古陶瓷文献学 景德镇陶瓷,1992.2(4):46
[4]曹之·中国古籍通史:序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