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也叫“公所”。它是旧中国城市中同乡同业间联络聚集的场所。解放前,景德镇留有清代会馆二十多所。它之所以如此发达和景德镇瓷业生产有密切关系。清初,陶瓷业的发展,使人口不断增加。 自元、明以来,经常有数万人流动于城区,故景德镇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瓷业的发展带来了工商业的兴旺与市场的繁荣,使景德镇的经济“甲于一省”, 吸引着各地的商贾与劳力,形成了一个五方杂处的大都会。外乡人与同业者切磋技艺、保护自身利益、传师带艺以及联络感情,都需要自己的小集团组织,加上外省乃至香港、台湾都长期有人驻镇采办发运瓷器,于是各种会馆和办事机构就应运而生。这样的会馆,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以县、府为单位,如吉安会馆、南昌会馆等;另一种是由毗邻地区合组而成,如广(州)肇(庆)会馆,苏(州)湖(州)会馆;第三种是以省为单位,如福建会馆(天后宫)、湖北书院等。
会馆的兴起,虽是同业组织的需要,但也繁荣了城镇的建设。各地会馆间争妍竞丽,都把自己的会馆修建得引人注目,巍峨壮观, 因之也就把各地的先进建筑技术和自己的风格输送进来。如求子上弄有“青阳书院”,八卦图有“瑞州会馆”,新安巷口有“新安书院”(徽州会馆),风景路口有“祁门会馆”,斗富弄有“奉新会馆”,程家下巷有“章山书院”(仁寿宫), 祥集下弄有“山西会馆”,老弄口下弄有“建昌会馆”,周路口有“芝阳书院”,小黄家上弄有“婺源会馆”(紫阳书院),抚州弄有“抚州会馆”(昭武书院),苏家坂有“石棣会馆”(广阳公所),程家巷有“丰城会馆”, 中华路有“宁绍书院”(宁波会馆),龙缸弄有“湖口会馆”,风景路有“都昌会馆”,邓家岭有“宛陵书院”(宁国会馆)等。
建国后,这些会馆已陆续改为别用,或因年久失修而损坏严重。近年,由于重视名城的保护和建设,正着手逐步加以修复和迁移保护。
作为海外通商见证的天后宫,多在沿海城市才有设置,而在内陆的景德镇,居然修有天后宫,说明古代景德镇海外贸易的昌盛。天后宫曾是古陶瓷运往海外经销的一个集散地,具有商事需要和敬神的两种功能,建筑布局非常奇特。天后宫前有戏台,有酒楼,大堂为议事厅,正殿供有女神“天后娘娘”,后殿放牌位,边厢为客房,并供有“顺风耳神”与“千里眼神”,祝祷航海贸易平安如意。这样同类的会馆如“南昌会馆”祭祀“许真君”;“临江会馆”供“肖公菩萨”;“婺源会馆”供“朱熹的神位”;“山西会馆”供奉“关帝大圣”等。
景德镇会馆建筑形式多为合院布局,正殿修建得非常庄重,有的采用宫殿形式(如不结合神祠,则形制不可越级),也有采用带明显地方风格的牌楼结构,多是五开间的规模。建筑材料以石木为主,设计独具匠心。由于会馆有浓厚的地方特性,所以建筑风格各异。如徽州会馆大门口设有石狮,石鼓和四柱门头(叫“来头”),湖北会馆则别出心裁地建了‘个“黄鹤楼”。“苏湖会馆”则是典型的苏州风格建筑,正堂高大轩昂,构架秀美,屋顶脊饰华丽。所有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我国民间匠师们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
一大批由各地修筑的会馆,象晶莹宝石般遍布城区。它们在当时对美化城市,丰富城市生活,输入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带来清新的建筑形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