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馆座落在市区风景秀丽的莲花塘畔,南临市中心广场,十九路公交车从门前经过,交通十分便捷。馆舍四周树木葱翠,环境宁静幽雅。该馆是一九五三年由中央文化部拔专款建造,一九五四年一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馆最早、规模较大、藏瓷丰富的一所陶瓷艺术专业性博物馆。
从陶瓷馆门前拾级而上,首先映人眼帘的便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馆名——“景德镇陶瓷馆”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主展厅是一座仿苏(前苏联)建筑风格的三层楼,端庄宏伟。当你步人展厅就仿佛走进了神奇的陶瓷王国、艺术的殿堂,在这二千五百多平方米的展厅里,收藏着不同历史年代、不同艺术造型、不同装饰画面、不同创作风格的陶瓷作品六千多件,真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景德镇陶瓷馆展出共分两大部分:一是古代部分;二是现代部分。古代部分按历史年代进行陈列,展出的实物资料从唐五代开始,但有据可考景德镇冶陶始于季汉,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同一地区能历千年窑火不断真是世界奇迹。导游小姐告诉我们,唐代景德镇就有陶窑,霍窑,产品色素润,有“假玉器”美称;五代白瓷已达到现代瓷质标准。宋代影青瓷质细腻,色莹润,光致茂美,著行海内,成为我国青白瓷的故乡,影响着中国南北许多窑场。
景德镇原称昌南镇,据《江西通志》载,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真宗皇帝遣官制瓷贡于京师,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于器,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由此而得名。象这样以皇帝建年号命名的城市在全国也不多见。在橱窗里我们见到一件葵口影青小碟,胎质细腻,釉色如玉,体薄透光,与现代高质瓷无二。导游小姐说,这是宋代影青瓷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堪称景德镇最早的薄胎瓷。
元代景德镇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成功地烧制了青花,釉里红,金彩,釉上红、绿、黄三彩,卵白釉,铜红釉等产品,丰富了陶瓷装饰,为彩瓷的繁荣开辟了新局面。元代在景德镇设“瓷局”,掌烧宫廷用瓷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这里收藏着曾为枢密院提供的印有“福、禄”纹卵白釉圆盘一块,据说在全国各大博物馆收藏也不过四、五块,极其珍贵。另据考证,景德镇从元代开始烧制青花瓷,该馆收藏的一件高42.2公分,牡丹纹青花梅瓶,造型端庄浑厚,料色凝重艳丽,纹样青雄秀美,是一件典型的元代青花杰作,堪称镇馆之宝。
步人明代展室,那精工细作的宫窑瓷,用料考究,质类精良,装饰丰富多彩,器型纹样规格严谨,尤其是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更是独树一帜,与那题材广泛,构图自由、形象生动,用笔挥洒,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的民窑瓷形成鲜明比照。难怪后人总结说,明代随着城市工商业的繁荣,海外贸易的扩大,景德镇的陶瓷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形成全国制瓷中心。就在明王朝建立不久,为满足宫廷用瓷的需要,官府在景德镇市中心珠山创办了御窑厂,大小工匠约五百余,奔走力役之人不下千计,可见当时规模之大。景德镇陶瓷同我国的丝绸、茶叶一样誉于国际市场。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元年(公元1405—1431年)朝廷派商使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把青花瓷器送到印度洋、地中海沿岸和非洲东岸诸国,深受欢迎。
当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二楼清代展室,眼前为之一亮,橱窗里陈列着器型各异,色彩斑澜,精美绝伦的各种碗、盘、瓶、壶、缸、罐, 令人目不暇接。清代景德镇瓷业生产代表了整个时代的发展水平,瓷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瓷技术更趋成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彩,期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更是封建社会瓷业生产的发展鼎盛时期。康熙的青花、五彩、三彩风格别开生面,成为后世的楷模。雍正首创的黑彩、翠色山水粉彩,朴素清逸,无不开美。乾隆的青花玲珑和象生瓷雕,仿铜、仿竹、木、漆器等特种工艺瓷,技术巧夺天工,令人惊叹。在展室我们见到一件高75公分乾隆年间生产的八蛮进宝图粉彩双耳瓶,画面中是大清周边诸国年年岁岁向朝廷进贡奇珍异宝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当时清王朝的繁荣昌盛。 ·
进入清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封建经济、文化的衰落,瓷业生产开始逐渐衰退,特别是进人民国时期,受连年内战, 日本侵华、洋瓷倾销等影响,景德镇陶瓷生产遭到严重打击,成为历史的低潮。尽管如此,在景德镇仍有一大批陶瓷艺人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造出不少名品佳作,受到后人传咏。如民国中后期有一批活跃在陶瓷美术界亦有名气的画师,聚于珠山组织”月园会”研讨画艺,人称“珠山八友”。在他们之中有擅长人物画的王琦和王大凡二人,王琦人物兼工带写、画风豪放,颇有清代画家黄慎风格;王大凡画工笔人物,吸取了西洋技法,画工极为精细。邓碧珊画鱼藻、颇有水墨画意,徐仲南擅画竹,独创一格。汪野亭画山水、用笔苍劲,不拘小节。田鹤仙画梅,喜用斜线构图,不落俗套。程意亭、刘雨岑擅画工笔花鸟,作品生动洒脱。 “八友”成功所在就是将中国画技法成功地应用在陶瓷釉上装饰开一道先河,成为一代宗师,在海内外一直享有盛誉,今天有机会一睹他们艺术风彩,实属难得。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陶瓷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建成了从原料勘探、开采制料到造型,彩绘、烧成、内外销和设计、科研、教育等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陶瓷工业体系。陶瓷品种也从过去7大类发展到13大类,250多种系列,2000多个器型,万余种花面、在各类名瓷中,获国际金奖26个,国家金奖11个,银奖11个,部、省优质奖336个,国家新产品开发奖4个,尤里卡世界博览会发明奖和骑土勋章一枚。
为使观众、游客能够直观领略新中国成立后的景德镇陶瓷发展概况,该馆按品种系列,按名人作品,按获奖层次进行陈列展出。如展品分釉上彩、釉中、釉下彩,高温颜色釉,瓷雕等,充分展示出景德镇陶瓷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四大特色。此外还开辟了当代名人名作展室,集中展出了景德镇12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36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55名市政府命名的陶瓷美术家的作品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获奖作品。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景德镇宇宙瓷厂和景德镇瓷厂研制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国徽瓷”,堪称现代官窑瓷。是专供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和我驻外使领馆国宴之用。在雕塑瓷展室,一条长115公分,高57公分,宽29公分的瓷雕龙舟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欣赏。该龙舟是1959年由景德镇瓷雕大师曾龙升花了近半年时间制作的国庆十周年献礼瓷。龙舟造型气势雄伟,上下三层楼台亭阁,船上153个高不过3公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族人民欢呼雀跃,载歌载舞迎国庆,象征着年轻的共和国乘风破浪,昂首向前。据介绍当时只生产了两条这样的龙舟,一条存放北京人民大会堂后移交给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宝收藏。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获奖陈列室,我们感受到一种新的时代气息,许多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新和发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年来,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为鼓励陶瓷艺人走创新之路,曾多次举办陶瓷美术“百花奖”、 青春杯”大奖赛和陶瓷节“精晶大奖赛”等活动,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陶瓷美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展出的人民瓷厂生产的154头中西青花梧桐餐具先后获得三块国际金奖,在陶瓷百花园中技压群芳。
“集古今名瓷于一室,述千年历史于一时”是对陶瓷馆最形象的写照。每年来这里参观旅游的中外来宾络绎不绝,是景德镇一个重要的对外宣传窗口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学习游客进一步加深了对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过去和现在的认识,领略中华民族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美国博物馆访华团团长马基利先生参观陶瓷馆后赞扬道: “贵馆的陈列不仅是一部形象的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也是一个景德镇陶瓷成果展览会”。日本古陶瓷专家三上次男先生参观后在留言簿中写道: “天下第一陶艺”。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题词中写道: “中国陶瓷甲天下,景德镇陶瓷甲中国”,称道景瓷巧夺天工, 美不胜收,给予陶瓷馆高度评价。
陶瓷馆在建馆以来还接待了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老一辈革命家。先后来陶瓷馆考察指导工作的有:朱德、康克清、董必武、郭沫若、邓小平、万里、方毅、乔石、李鹏、朱熔基、刘华清、吴邦国、张万年、钱其琛等中央领导同志,他们参观后有的提笔签名有的挥毫题词,盛赞瓷国明珠,鼓励再接再励。如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参观后题词: “昌南自昔号瓷都,中外驰名誉允孚,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似器容殊,艺精雕塑神如活,绘胜描摹采欲敷,技术革新求实用,共同跃进是前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题词: “后来居上看东洋,夺取外邦瓷市场,年进美金七千万,数逾我国十番强,花纹形式争新颖,供应需求费较量,国际水乎须超过,发扬光烈阵堂堂”。国务委员方毅参观后题词赞叹: “国运兴、瓷运盛”,给瓷都人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景德镇陶瓷馆堪称一部陶瓷文化的鸿篇巨制,既展现了历代陶瓷文化,又反映了现代陶瓷新成果,既有历代精湛的御窑产品,又有自由奔放的民窑瓷器,既有完整的艺术珍品,又有重大史料价值的历代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充分展示了瓷都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和制瓷历史,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游客留恋忘返。 (本文编辑:余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