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吴维潮
Z: “域中裔外慕芳容,瓷上绵彩化玉虹,犹是冰心连南国,海天一韵共云鸿。”在这里,您随手掇取的一件广东陶瓷,它都会给您极强的艺术震撼力,都会吸引你去思游那玉台陶烟的——
瓷 路 z: 老师,前不久我们在佛山镇采访,亲眼目睹了石湾窑的精湛工艺和传世佳作,对广东陶艺家们的聪慧思维和创造精神,真是由衷地佩服。 B: 广东陶瓷的发展,不仅依倨于和景德镇类似的“水土宜陶”的资源,更得力于南海口岸的地理优势。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广州市舶司以杂色白瓷器市香药等去,是我国瓷器之传于海外,当始于此。”这就是说,北宋时期,广州就成为了中国陶瓷的出口基地,也因此推动了广东瓷器的和产和发展。 早在公元714年,唐朝在开元二年就向广州委派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朝廷官员——市舶使,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指出: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经趋广州,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粤海地区,形成了“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的繁华景象。 Z: 听老一辈的陶瓷艺人们说,广州有一种河南彩相当的漂亮,在东南甚至是西殴,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B: 清代雍正年间,随着对外商业贸易和文化教育交流的发展扩大,各类瓷器从广州的出口也增多了。为了适应外销市场的需要,有江西人杨快和曹钧,把景德镇的部分釉上彩绘瓷器迁移到广州加工生产,由于作坊是设在珠江南岸,所以有人称之为河南彩或广彩。但广东人根据它的装饰风格,习惯上叫织金彩。 织金彩瓷源于康熙,成熟于乾隆,盛行于嘉道。雍正年间,把景德镇的彩瓷艺术和广州的烧青艺术结合为一体,形成了为适应殴洲市场艺术需求的新彩瓷,这种利用景德镇的胎瓷,采用锦地开光构图,色彩金碧辉煌的表现形式,具有紧写密描浓厚艳丽的文化风格及民间艺术魅力,尤其是色彩对比强烈,以红、绿、黑、金为主色,构图丰满,密难行针,紧而不乱,古人有诗评赞说:“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不须缎绵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 Z: 清代的程哲在《窑器说》中讲道:“广东窑出潮州府,其器与饶器类。”意思是说,广州窑包括潮州,潮州产的瓷器和江西饶州景德镇的很相似,那么潮州瓷器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朝代? B: 早在唐代,潮州已经开始烧制青器皿。“鳄鱼潭畔有唐窑”,这是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证明了的。到了北宋时期,潮州的瓷器生产突飞猛进,当时烧制瓷器的窑区,已扩大到城东韩江对岸的笔架山。 一到夜晚,两岸炉火交相辉映;白天则大江、海口,帆墙鼓风飞驰,一派繁忙兴旺景象。 “一树高花明远村”这件北宋时期潮州窑出品的青白釉释迦牟尼佛像连座高约31厘米,风格古朴典雅,神态慈祥端庄。除发鬓眉涂以黑褐色釉外,通体皆施白釉(带微青),呈细碎冰裂纹。底座附刻的长篇铭文,更为我国古瓷所罕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Z: 吴老师,潮州有个地方叫“百窑村”,它在什么地方? B: “百窑村”就在潮州东门外的笔架山,是宋代规模最大的瓷器生产的窑区,那里依山傍水,南北延伸达到六华里,有民谣说:“韩山有窑九十九,倚从窑长九丈五”,糜住在笔架山上的窑数以万计,所以民间有“百窑村”的说法。 笔架山如天然屏障蜿蜒起伏于韩江之东。 1986年,潮州的考古专家们在笔架山清理出这座宋代龙窑,残存的古窑长79.5米,窑室宽3.2米,据陶瓷专家估算,像这样一座窑址,每年装烧四次,扣除残次品大约可烧制碗碟类成品60—70万件。 难怪这里残片遍布数里之遥,河边积土盈丈有余。鲤鱼壶便是这里窑产的独特瓷器,其鱼嘴作喇叭形上伸为壶口;鱼头、眼、鲤、鲫、鳞片模印而成为壶身;鱼尾微展,成为底壶;壶柄捏塑于肩上,似倒挂鱼钓;与另一边斜向上的壶流相对称,使人感到稳重大方。这种新颖别致的设计,赢得人们的喜爱,在新加坡和日本广为收藏。 Z: 吴老师,通过你的介绍和电视画面的展现,我认为潮州窑的瓷器从宋代起,不仅是一种外向型的生产,同时,也是一种产销服从于市场创造性的生产。 B: 对。潮州的瓷器确实是在外销市场需要的刺激下讯速发展起来,有民谣说:“幡竿灯笼照远唔(不)照近”,反映就是陶器出口的繁忙景象。为了适应外销市场的需要,陶瓷的装饰形式也是仿中有创,推陈出新,古今结合,中西合璧,形成了潮州窑的区域风格和艺术品位。 凤头壶残高9.7厘米。这种壶的造型吸收了古代波斯萨珊五朝时期金银器的造型,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特色,精心烧制而成。它摒弃了唐代凤头壶身上繁祷的贴饰手法,更显得古朴而雍容,别具一格。 Z: 随着历史的衍变和时代的发展,潮州的瓷器装饰形式可说是风情万种,意韵百生,呈现出多元化繁荣发展新格局。那么,在现代潮州的釉上彩瓷中,最具有地方个性特色的是什么样瓷器? B: 潮州瓷器最具代性的是潮彩瓷。潮彩是潮州、汕头、大埔、饶平一带的传统釉上彩瓷的通称。采用的是新彩陶瓷颜料彩绘,色调新丽鲜明,纹饰精细工整,表现的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雨虫无所不能,讲究骨法用笔,充分发挥线条的造型能力,最突出的也是与织金彩所不同的特点是,潮彩应用釉上堆金的装饰方法,既有浓郁的民族性,又有鲜明的区域性。 潮彩在最初时期常受景德镇粉彩艺术的影响,着意运用中国工笔画的表现技法和构图法则,追求笔势墨韵的效果。并从广彩和潮绣等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研制出堆金装饰的新工艺,堆金经二次低温烘烤之后,线长突出,犹如潮绣凸线的金银锈,形成了与广彩平面金料处理迥然不同的风格,而这平彩与堆金凸彩的结合,既保留了潮彩的风貌,又丰富和提高了潮彩的艺术品位。 Z: 据我了解,在潮州还有一个名气很大的产瓷区,人称“白玉城”,请您给我们介绍介绍。 B : 你讲的“白玉城”指的就是高陂。高陂生产的瓷器不仅有青釉瓷,也有青花瓷,不仅有釉下五彩瓷,还有独特的高陂釉上彩瓷。值得一提的是,高陂彩虽然与潮彩有着很密切的亲缘关系,但是在以郭寿民为代表的陶瓷艺术家的倡导和努力下,高陂彩的个性风格也格外引人注目。 高陂釉上彩原与“潮彩”十分密切,其用料相同,技法相近,装饰风格也很相似。郭寿民结合长年的实践,大胆革新工艺,利用油水不相混的性能,以油料描绘画面明确精细的部分,用水料渲染变化虚浑的部分,使纹饰清晰明快,虚实相间,层次有序,色感变化微妙,兼之融注了岭南画派的笔触,构成了颇具地方和民族内蕴的陶瓷彩绘语言。 Z: 老师,通过您的介绍和我们的接触了解,我觉得广东陶瓷其艺术之树之所以长青不衰,关键在于同民间艺术息息相连的鱼水关系。 B: 对。广东陶瓷艺术与广东民间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尽管各自的材质不同、工艺不同、载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又自成一系,共具一格。其中,釉上堆金与潮州刺绣,石湾陶塑与浮洋泥塑、枫溪通花与汕头抽纱,都有着借鉴、丰富、提高的向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广东陶瓷的装饰领域,展示出篷勃向上的旺盛生命力。 枫溪瓷花是用精制的瓷泥,靠手工捏塑而成的,这些瓷花,形同质似,妙若鲜花,几可乱真,其花瓣薄如纸,其花蕊细如丝,令人叹为观止。而这通花,因其酷似钩织的缕空抽纱而得名。枫溪通花与瓷花装饰一体,互露其美,相得益彰,称之为“寄花通花”,这件作品瓷花百态欹立,姹紫嫣红;通花玲珑剔透,稳重寄雅,全新地展示了枫溪瓷雕的立体造型艺术的奇能和美韵。 Z: 吴老师,我知道您是一位在国内外极具影响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擅长陶雕塑并且很有成就的,请您简单讲讲枫溪瓷雕在历史渊源。 B: 枫溪的瓷雕与潮汕地区的雕艺术有着悠古的渊源关系。其工艺技术如浮雕、通雕和圆雕等等,都融汇在枫溪瓷雕的表现技法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吸取了德化和景德镇地陶瓷雕塑的营养成分,逐步形成了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枫溪瓷雕。值得一提的是,枫溪瓷雕贴近生活,紧随时代的艺术特征,是今日之生命力旺盛勃发的决定因素。 Z: 笔濡五彩,施及九域。枫溪的瓷雕艺术享誉海内外,蜚声欧亚美,这瓷泥里望远是缕缕清香的故土,这窑火中永远有声声如磐的—— 瓷 韵 一嘻一笑一嗔羞,一惊一喜一怒愁, 一张一弛双弈士,一雕一塑两仙陀。 ——张云之《谈林鸿禧》(对奕)有感》 点评:林鸿禧瓷雕作品《十五贯》,善于紧扣其一静一动的瞬间动作,成功地刻出人物不同的内心情绪,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深化作品的主题。 ——陈 衡 Z: 艺术的认识和认同,都必须摒弃狭隘的地方陋俗和历史偏见,一则《家训》引出了一段逸闻,一段—— 瓷 趣 明朝正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507年,广东有户霍姓的大财主,在《霍谓崖家训》中说:“石湾陶冶,可以便民同利。”规定家中所用的盆碗杯碟“俱用石湾瓦器”,并告诫其子孙后代“不许使用饶州瓷器。”然而更多的人则持异议,连广东籍的陶瓷学家许之衡也在《饮流斋说瓷》中评论说:“然实无稽之谈也。”史学家阮元在《广东通志》中也认为:“石湾之陶,质粗釉厚,不堪雅玩矣。”但是霍氏家庭尽管殷富四方,终守《家训》不敢越雷池半步,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奉旨南巡,听说此事,便以御使的名义赠送一件“祭红”瓷瓶给霍氏后裔说:“瓷乃陶之精华,国人当可享用,《家训》情理可宥,莫作井蛙之观。“一席话,使霍家人茅塞顿开,于是,景德镇瓷器在广东大为畅销。 Z: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远八表,近憩云岑。”广东人对景德镇艺术情有独钟。一位潮州画师蜗居景德镇潜心创作,心力所致,自臻—— 瓷 缘 李小聪出身于潮州古城的书香门第,是一位广东省的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擅长粉彩山水画创作。在他看来,陶瓷器皿的视觉展面,陶瓷色彩肌理的独特表现,是他山水画表现最适宜的艺术载体。 这件粉彩盘面,取之于王维的诗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小聪以小斧劈皴法写山溪白石,愈显清浅莹澈,以尖笔写寒林枫槲,凸现苍茫润湿,其气象清疏,形迹4层迭,显得中空灵秀,天趣盎然。 《归来图》堪称李小聪粉彩山水画的代表作。画幅纵横排奡,“松鳞皴,石巉岩,水湛湛,云切眇。”大有脱尘思居之感。苍松的“翠扫风”,涧水的“清音涑石”,诗意画境,笔势墨韵,无不揭示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以始流”的主题意蕴。 Z: 李小聪情寄山水,心萦瓷都,籍以《归来图》,意在表达他归于艺术天性的本源,归于陶瓷文化的本土,归于率真自然的本性和本色,这,就是一个瓷苑潮州人的内心告白。好。感谢吴老师与我共同主持本期的《话说陶瓷》,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收看我们的节目,我们下周同一时段再见。 广窑掇英 Z: “域中裔外慕芳容,瓷上绵彩化玉虹,犹是冰心连南国,海天一韵共云鸿。”在这里,您随手掇取的一件广东陶瓷,它都会给您极强的艺术震撼力,都会吸引你去思游那玉台陶烟的—— 瓷 路 z: 老师,前不久我们在佛山镇采访,亲眼目睹了石湾窑的精湛工艺和传世佳作,对广东陶艺家们的聪慧思维和创造精神,真是由衷地佩服。 B: 广东陶瓷的发展,不仅依倨于和景德镇类似的“水土宜陶”的资源,更得力于南海口岸的地理优势。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广州市舶司以杂色白瓷器市香药等去,是我国瓷器之传于海外,当始于此。”这就是说,北宋时期,广州就成为了中国陶瓷的出口基地,也因此推动了广东瓷器的和产和发展。 早在公元714年,唐朝在开元二年就向广州委派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朝廷官员——市舶使,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指出: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经趋广州,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粤海地区,形成了“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的繁华景象。 Z: 听老一辈的陶瓷艺人们说,广州有一种河南彩相当的漂亮,在东南甚至是西殴,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B: 清代雍正年间,随着对外商业贸易和文化教育交流的发展扩大,各类瓷器从广州的出口也增多了。为了适应外销市场的需要,有江西人杨快和曹钧,把景德镇的部分釉上彩绘瓷器迁移到广州加工生产,由于作坊是设在珠江南岸,所以有人称之为河南彩或广彩。但广东人根据它的装饰风格,习惯上叫织金彩。 织金彩瓷源于康熙,成熟于乾隆,盛行于嘉道。雍正年间,把景德镇的彩瓷艺术和广州的烧青艺术结合为一体,形成了为适应殴洲市场艺术需求的新彩瓷,这种利用景德镇的胎瓷,采用锦地开光构图,色彩金碧辉煌的表现形式,具有紧写密描浓厚艳丽的文化风格及民间艺术魅力,尤其是色彩对比强烈,以红、绿、黑、金为主色,构图丰满,密难行针,紧而不乱,古人有诗评赞说:“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不须缎绵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 Z: 清代的程哲在《窑器说》中讲道:“广东窑出潮州府,其器与饶器类。”意思是说,广州窑包括潮州,潮州产的瓷器和江西饶州景德镇的很相似,那么潮州瓷器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朝代? B: 早在唐代,潮州已经开始烧制青器皿。“鳄鱼潭畔有唐窑”,这是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证明了的。到了北宋时期,潮州的瓷器生产突飞猛进,当时烧制瓷器的窑区,已扩大到城东韩江对岸的笔架山。 一到夜晚,两岸炉火交相辉映;白天则大江、海口,帆墙鼓风飞驰,一派繁忙兴旺景象。 “一树高花明远村”这件北宋时期潮州窑出品的青白釉释迦牟尼佛像连座高约31厘米,风格古朴典雅,神态慈祥端庄。除发鬓眉涂以黑褐色釉外,通体皆施白釉(带微青),呈细碎冰裂纹。底座附刻的长篇铭文,更为我国古瓷所罕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Z: 吴老师,潮州有个地方叫“百窑村”,它在什么地方? B: “百窑村”就在潮州东门外的笔架山,是宋代规模最大的瓷器生产的窑区,那里依山傍水,南北延伸达到六华里,有民谣说:“韩山有窑九十九,倚从窑长九丈五”,糜住在笔架山上的窑数以万计,所以民间有“百窑村”的说法。 笔架山如天然屏障蜿蜒起伏于韩江之东。 1986年,潮州的考古专家们在笔架山清理出这座宋代龙窑,残存的古窑长79.5米,窑室宽3.2米,据陶瓷专家估算,像这样一座窑址,每年装烧四次,扣除残次品大约可烧制碗碟类成品60—70万件。 难怪这里残片遍布数里之遥,河边积土盈丈有余。鲤鱼壶便是这里窑产的独特瓷器,其鱼嘴作喇叭形上伸为壶口;鱼头、眼、鲤、鲫、鳞片模印而成为壶身;鱼尾微展,成为底壶;壶柄捏塑于肩上,似倒挂鱼钓;与另一边斜向上的壶流相对称,使人感到稳重大方。这种新颖别致的设计,赢得人们的喜爱,在新加坡和日本广为收藏。 Z: 吴老师,通过你的介绍和电视画面的展现,我认为潮州窑的瓷器从宋代起,不仅是一种外向型的生产,同时,也是一种产销服从于市场创造性的生产。 B: 对。潮州的瓷器确实是在外销市场需要的刺激下讯速发展起来,有民谣说:“幡竿灯笼照远唔(不)照近”,反映就是陶器出口的繁忙景象。为了适应外销市场的需要,陶瓷的装饰形式也是仿中有创,推陈出新,古今结合,中西合璧,形成了潮州窑的区域风格和艺术品位。 凤头壶残高9.7厘米。这种壶的造型吸收了古代波斯萨珊五朝时期金银器的造型,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特色,精心烧制而成。它摒弃了唐代凤头壶身上繁祷的贴饰手法,更显得古朴而雍容,别具一格。 Z: 随着历史的衍变和时代的发展,潮州的瓷器装饰形式可说是风情万种,意韵百生,呈现出多元化繁荣发展新格局。那么,在现代潮州的釉上彩瓷中,最具有地方个性特色的是什么样瓷器? B: 潮州瓷器最具代性的是潮彩瓷。潮彩是潮州、汕头、大埔、饶平一带的传统釉上彩瓷的通称。采用的是新彩陶瓷颜料彩绘,色调新丽鲜明,纹饰精细工整,表现的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雨虫无所不能,讲究骨法用笔,充分发挥线条的造型能力,最突出的也是与织金彩所不同的特点是,潮彩应用釉上堆金的装饰方法,既有浓郁的民族性,又有鲜明的区域性。 潮彩在最初时期常受景德镇粉彩艺术的影响,着意运用中国工笔画的表现技法和构图法则,追求笔势墨韵的效果。并从广彩和潮绣等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研制出堆金装饰的新工艺,堆金经二次低温烘烤之后,线长突出,犹如潮绣凸线的金银锈,形成了与广彩平面金料处理迥然不同的风格,而这平彩与堆金凸彩的结合,既保留了潮彩的风貌,又丰富和提高了潮彩的艺术品位。 Z: 据我了解,在潮州还有一个名气很大的产瓷区,人称“白玉城”,请您给我们介绍介绍。 B : 你讲的“白玉城”指的就是高陂。高陂生产的瓷器不仅有青釉瓷,也有青花瓷,不仅有釉下五彩瓷,还有独特的高陂釉上彩瓷。值得一提的是,高陂彩虽然与潮彩有着很密切的亲缘关系,但是在以郭寿民为代表的陶瓷艺术家的倡导和努力下,高陂彩的个性风格也格外引人注目。 高陂釉上彩原与“潮彩”十分密切,其用料相同,技法相近,装饰风格也很相似。郭寿民结合长年的实践,大胆革新工艺,利用油水不相混的性能,以油料描绘画面明确精细的部分,用水料渲染变化虚浑的部分,使纹饰清晰明快,虚实相间,层次有序,色感变化微妙,兼之融注了岭南画派的笔触,构成了颇具地方和民族内蕴的陶瓷彩绘语言。 Z: 老师,通过您的介绍和我们的接触了解,我觉得广东陶瓷其艺术之树之所以长青不衰,关键在于同民间艺术息息相连的鱼水关系。 B: 对。广东陶瓷艺术与广东民间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尽管各自的材质不同、工艺不同、载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又自成一系,共具一格。其中,釉上堆金与潮州刺绣,石湾陶塑与浮洋泥塑、枫溪通花与汕头抽纱,都有着借鉴、丰富、提高的向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广东陶瓷的装饰领域,展示出篷勃向上的旺盛生命力。 枫溪瓷花是用精制的瓷泥,靠手工捏塑而成的,这些瓷花,形同质似,妙若鲜花,几可乱真,其花瓣薄如纸,其花蕊细如丝,令人叹为观止。而这通花,因其酷似钩织的缕空抽纱而得名。枫溪通花与瓷花装饰一体,互露其美,相得益彰,称之为“寄花通花”,这件作品瓷花百态欹立,姹紫嫣红;通花玲珑剔透,稳重寄雅,全新地展示了枫溪瓷雕的立体造型艺术的奇能和美韵。 Z: 吴老师,我知道您是一位在国内外极具影响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擅长陶雕塑并且很有成就的,请您简单讲讲枫溪瓷雕在历史渊源。 B: 枫溪的瓷雕与潮汕地区的雕艺术有着悠古的渊源关系。其工艺技术如浮雕、通雕和圆雕等等,都融汇在枫溪瓷雕的表现技法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吸取了德化和景德镇地陶瓷雕塑的营养成分,逐步形成了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枫溪瓷雕。值得一提的是,枫溪瓷雕贴近生活,紧随时代的艺术特征,是今日之生命力旺盛勃发的决定因素。 Z: 笔濡五彩,施及九域。枫溪的瓷雕艺术享誉海内外,蜚声欧亚美,这瓷泥里望远是缕缕清香的故土,这窑火中永远有声声如磐的—— 瓷 韵 一嘻一笑一嗔羞,一惊一喜一怒愁, 一张一弛双弈士,一雕一塑两仙陀。 ——张云之《谈林鸿禧》(对奕)有感》 点评:林鸿禧瓷雕作品《十五贯》,善于紧扣其一静一动的瞬间动作,成功地刻出人物不同的内心情绪,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深化作品的主题。 ——陈 衡 Z: 艺术的认识和认同,都必须摒弃狭隘的地方陋俗和历史偏见,一则《家训》引出了一段逸闻,一段—— 瓷 趣 明朝正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507年,广东有户霍姓的大财主,在《霍谓崖家训》中说:“石湾陶冶,可以便民同利。”规定家中所用的盆碗杯碟“俱用石湾瓦器”,并告诫其子孙后代“不许使用饶州瓷器。”然而更多的人则持异议,连广东籍的陶瓷学家许之衡也在《饮流斋说瓷》中评论说:“然实无稽之谈也。”史学家阮元在《广东通志》中也认为:“石湾之陶,质粗釉厚,不堪雅玩矣。”但是霍氏家庭尽管殷富四方,终守《家训》不敢越雷池半步,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奉旨南巡,听说此事,便以御使的名义赠送一件“祭红”瓷瓶给霍氏后裔说:“瓷乃陶之精华,国人当可享用,《家训》情理可宥,莫作井蛙之观。“一席话,使霍家人茅塞顿开,于是,景德镇瓷器在广东大为畅销。 Z: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远八表,近憩云岑。”广东人对景德镇艺术情有独钟。一位潮州画师蜗居景德镇潜心创作,心力所致,自臻—— 瓷 缘 李小聪出身于潮州古城的书香门第,是一位广东省的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擅长粉彩山水画创作。在他看来,陶瓷器皿的视觉展面,陶瓷色彩肌理的独特表现,是他山水画表现最适宜的艺术载体。 这件粉彩盘面,取之于王维的诗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小聪以小斧劈皴法写山溪白石,愈显清浅莹澈,以尖笔写寒林枫槲,凸现苍茫润湿,其气象清疏,形迹4层迭,显得中空灵秀,天趣盎然。 《归来图》堪称李小聪粉彩山水画的代表作。画幅纵横排奡,“松鳞皴,石巉岩,水湛湛,云切眇。”大有脱尘思居之感。苍松的“翠扫风”,涧水的“清音涑石”,诗意画境,笔势墨韵,无不揭示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以始流”的主题意蕴。 Z: 李小聪情寄山水,心萦瓷都,籍以《归来图》,意在表达他归于艺术天性的本源,归于陶瓷文化的本土,归于率真自然的本性和本色,这,就是一个瓷苑潮州人的内心告白。好。感谢吴老师与我共同主持本期的《话说陶瓷》,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收看我们的节目,我们下周同一时段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