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话说陶瓷-景德镇陶瓷历史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冯益泰”瓷号         ★★★ 【字体:
“冯益泰”瓷号

作者:张钧和   文章出处:瓷器   更新时间:2010-7-30 19:04:58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的飞速发展,柴窑已经成为了历史,以及那些与柴窑密切相关的人与事。这里将谈起的“冯益泰”瓷号,大概已经没什么人知道了,然而谈到隆忠窑,许多老景德镇人都还有些印象,那是景德镇有名的柴窑。
隆忠窑是“冯益泰”瓷号的窑厂,以其创办者冯隆忠的名字命名。如今,窑与瓷号已经消失了半个多世纪,一次偶然的寻访,发现那些已经遥远了的人与事,依然鲜活,充满着传奇……
《瓷器》记者 张钧和 文/图
草鞋上镇

民国时期,景德镇商界曾有“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这是按当时景德镇富户财产的多少依次排列而得的称号。民国初期,“冯益泰”瓷号的老板冯隆忠就以其丰实的家财,位居十八罗汉之列。很难让人置信,就这样一个富豪,在此几十年前,还是个脚着草鞋、食不裹腹的窑场学徒。
冯隆忠,清朝同治年间生于都昌县南峰乡梅水泉村。梅水泉濒临鄱阳湖,地少山荒,是个靠老天爷脸色活命的地方,不是水患,就是旱灾。他父母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境十分贫寒。在冯隆忠7岁那年,为给儿子找条生路,父亲央求在景德镇业瓷的族人,带他到景德镇学做瓷器,以期其学一门手艺,将来好安身立命。
离家的那天,刚过春节不久,天气十分寒冷,冯隆忠背着简单的行李,脚穿一双草鞋,跟着族人,徒步两百余里,来到景德镇。经人介绍,冯隆忠进了一家窑户的坯房打杂,随后学画青画,稍长转到窑场当学徒。虽然冯隆忠没有上过学,但他特别勤奋,肯吃苦,又很机灵,深得师傅的喜欢。在窑场,冯隆忠从一夫半做起,不到十年,便做到了把庄的位置,当时行业有种说法,培养状元容易,培养把庄师傅难,可见冯隆忠的这个速度,足以惊人。
在景德镇业瓷的都昌人有个共性,一是能吃苦,二是节俭。把庄是整个窑场的技术总指挥,收入较高,可同时在多座窑里供职。冯隆忠的曾孙冯宗华说,冯隆忠最多时在8座窑里当把庄。由此一来,加上自己的节俭,冯隆忠攒到了一定的资金,随后便与人合伙开坯房,几年下来,便自己单独做了,并给自己的瓷号取名为“冯益泰”,主要生产灰边器。因自己懂技术,又善于经营,很快,他在大花园下弄买了一块地,建起了自己的窑厂,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隆忠窑,也是后来人们所称的老隆忠窑。
从穿草鞋上镇,到拥有自己的窑厂,冯隆忠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似乎只是在景德镇跳了跳就发迹了。然而,其创业的个中辛酸,因年代久远,加之没有文字记载,已经无法考证了,大概只有他留下的老屋和残存的坯房知道了。

维权

“冯益泰”鼎盛时期,应该在民国初期,也是冯隆忠精力旺盛的中年时期。当时,拥有坯房9幢(分布在爆竹弄、狮子弄和小绣球弄),家屋两栋(一栋住家、一栋作门市,都十分豪华气派,其门市位于中华南路,尽管有些破旧,然而其高大、欧式外墙,依然能看出其当年的风采),窑厂两座既隆忠窑和位于小绣球弄的新隆忠窑。
晚清到民国,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局势十分动荡,受大环境影响,景德镇瓷业发展十分缓慢。在这样的气候下,“冯益泰”能异军突起,成为烧做两行的大户,可见其当家人冯隆忠的气魄与精明。
“冯益泰”瓷号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从陶瓷原材料到成瓷销售一条龙。生产产品主要是日用瓷,灰边器是其主打产品,款底都写有“冯益泰造”四个字。“冯益泰”生产的灰边器十分有特色,其造型新颖,施以青花装饰,简洁大方,很受顾客喜欢。除了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冯益泰”在南京和上海都设有门市,并通过这些窗口,销售的海外。
好卖的瓷器,自然会引起同行的跟风。大概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冯益泰”曾与另一家瓷号打起过维权官司。那时,冯隆忠已经去世,他的妻子洪春得(音)领着四个儿子共同经营“冯益泰”瓷号。
当时,有一家瓷号,看到“冯益泰”生产的灰边器十分畅销,而自己的生意不见起色,便通过其他途径,弄到了“冯益泰”的模具,并参照其纹样,也生产和“冯益泰”一样的灰边器。洪春得在市场上发现这个情况后,感觉自己的产品被仿冒,影响了生意,于是便和那家瓷号打起了官司。当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法》,也没有《专利法》,但最终“冯益泰”还是打赢了这场官司。
在那毫无法制可言的年代,洪春得就能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企业的利益,洪春得的维权意识,还是值得当今陶瓷企业和艺术家们学习。

三个老人的记忆
冯隆忠生有四子,老大冯公灶(冯子乐)、次子冯公辉、三子冯公起、老四冯公喜。因为冯隆忠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他对四个儿子的培养可谓尽心尽职,四个儿都有文化,陆续学成之后,冯公灶曾在陶庆窑担任公职,冯公辉协助父母抓企业生产管理,老三、老四主要跑陶瓷销售。
家住戴家弄社区小绣球弄的冯发荣,出生于1930年,是冯公喜的女儿,对家里曾经的盛世,依稀有点记忆。她说,家里的老屋非常气派,门楣、屋梁都是雕龙画凤如果不是1986年的那场意外的火灾,到现在依然可以领略当时的豪华。那时,家里的工人特别多,因此吃饭的人也特别多,仅管事与家人,就有三桌,伙计的饭是送到坯房和窑厂里的。令她记忆最深的是做饭的甄,特别高,要用小楼梯搭着才能舀到甄里的饭。
冯发荣出生的时候,冯隆忠已经去世了,是祖母洪春得和伯父主持瓷号的生意,祖母非常能干,也信佛,被人称作“洪师太”,是个乐善好施的人。
同住小绣球弄,比冯发荣稍小几岁的冯汝钦,是老三冯公起的儿子,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向记者讲述家族史时,还向记者展示当时“冯益泰”生产的日用瓷,这些都是经历文化大革命后的幸存物。他说,他父亲当时的分工主要是跑陶瓷销售,大概是在抗战爆发时,冯公起运了一船瓷器到九江,遭遇日军飞机轰炸,一船瓷器被炸得粉碎,幸好他拣了一条命回来。
今年92岁的曹翠娥是1937年嫁到冯家的,是冯公辉的儿媳妇,出生于大户人家,虽然年岁已高,但谈吐依旧清晰。在她嫁到冯家时,冯公灶、冯公辉都已经去世,祖母洪得春已经70多岁了,当时家里开始走下坡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没几年,祖母便去世了。为躲避日军轰炸,他们家人都回到都昌乡下,“冯益泰”瓷号停止经营。曹翠娥老人曾清晰地看到日军飞机对戴家弄的轰炸。
从都昌乡下回到景德镇,已经到了抗日战争末期,曹翠娥的丈夫冯承伟(冯章钦)又开始做窑,重拾瓷器生意,不过这时的瓷号已经不是“冯益泰”了,而改成了“冯益兴”,以期重新兴旺。“冯益兴”主要生产罗汉汤碗和渣胎碗。1951年,年仅36岁的冯承伟去世,曹翠娥管理“冯益兴”直到1954年联营到景兴瓷厂,曾经辉煌的“冯益泰”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历经百年,冯隆忠的后人们有的从事教育,有的从事医学,也有的在机关,冯公灶的孙子冯宗华从事窑业,他们在各个行业里辛勤地工作着……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