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匋、陶、窑(烹)上古皆读成舌头音,意义又相通, 实际为一个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 先民以陶 (匋) 既称呼窑灶, 又指窑灶出品之物,又指制作陶器;坏(坯)、瓶、瓶、瓿、瓿、缶、 钵、皿、杯、盆(瓮)均指窑灶所出之物或后世模仿窑灶出品之物, 其字皆由重唇音演变而来, 亦为同胞兄弟的同源词。 [关键词]:陶,窑,坏,瓶,缶,钵,皿,杯,盆、 匋、陶、窑为一个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匋、陶、窑上古读音相近,音韵学上,匋、陶上古属定母幽韵;窑,中古后为喻母四等字,宵韵。上世纪著名音韵学家曾运乾先生早在1928年《东北大学季刊》第12期《喻母古读考》中指出:“喻、于两母(近人分喻母三等为于母),本非影母浊声,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母。部仵秩然,不相陵犯。等韵家强之与影母清浊相配,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者也。”(p.147--145)喻母四等字在上古是读如定母舌头音的。舌头音为人类的基本音,易于发音,先民以舌头音呼陶窑名物,表明其在日常生活里的重要地位。陶最早写作“甸”,为“勺”中含“缶(窑器)”,“勺”,包也,为古窑形,亦表音,“匋”后来才写作“陶”,两字为一个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文字学上称为古今字。《说文·缶部》:“匋,作瓦器也。从缶,包省声。古者昆吾作匋。”清代段玉裁注:“今字作陶,陶行而匋废矣。’清代桂馥义证:“通作陶。”段注:“匋,今字作陶,陶行而 废矣。” 上古窑原先多写作“匋”、“陶”。《广雅·释室》: “匋,窑也。”清代王念孙疏证:“《众经音义》卷二引《苍颉篇》云:‘陶,作瓦家也。”《玉篇·缶部》:“陶,作瓦器也。“匋,烧瓦灶。《汉书》‘南山有汉武旧匋’,别作窑。”《诗·大雅·鲧》:“陶复陶穴,未有室家。”唐代孔颖达疏引《说文》:“陶器灶也。”清代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当以诗疏所引为长。烹即匋之异文耳。”《史记·邹阳列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于卑乱之语,不夺于众多之口。”唐代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陶,烧瓦之灶。” 窑写作“陶”上古文献用例很多。《庄子·马蹄》: “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一唐代陆德明释文:“陶,谓窑也。”《吕氏春秋.慎人》:“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汉代高诱注:“陶,作瓦器。”《淮南子·精神训》:“譬犹陶人之埏埴也。”高诱注:“陶人,作瓦器之官。”《孟子·滕文公上》:“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宋代朱熹注:“陶,为甑者,冶,为釜铁者。”《告子下》:“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汉代赵岐注:“使一人陶瓦器。’《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唐代孔颖达疏:“陶谓瓦器。”窑写今字相对较少。《墨子·备穴》:“穴内口为灶,令如(窑)。”清代孙诒让间诂:“毕(沅)云:《说文》云:烧瓦灶也。即今之窑之正文。” 坯。瓦、瓶、瓶、瓿、瓿,缶、钵、皿、杯、盆(瓮)诸物同源说 清著名音韵学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云:“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p.125-1 26)上古唇音无轻重唇之分,都念成重唇音。中古后汉字声母念b、p、m、f、v,或今普通话声母与唇音相关者,意义又与窑器、容器相关的字,多为同一个来源,是同胞兄弟,语言学上属于同源词。此部分字,在上古一般为重唇音。重唇音亦是人类的基本音,易于发声,动物牛、羊、猫等所发亦类似重唇音。重唇音最早被先民用来表达与之生命、生活最密切的事物与概念,甚至几乎大都数的民族皆用重唇音来称呼自己的母亲。先民日常生活中,贮藏食物与生活用品,以及烹饪食品,都离不开容器,这应是与容器相关的字许多念成重唇音的缘由。先民早期所用较高级之器皿首先来源于土器未烧之素,即“坏(坯)”,后有以金属、玻璃等仿效模范而成,而音义皆祖土坯。 《说文·缶部》:从缶,并声。瓶或从瓦。”《方言》卷五:“缶, 其小者谓之瓶。”《左传·昭公二十四年》:“瓶之罄矣。” 晋代杜预注:“瓶,本又作耕。”《慧琳音义》卷三十二: “瓶,或作耕。”《说文·瓦部》:“瓿,瓿也。”《广雅· 释器》:“瓿,缶也。”《说文·缶部》:“缶,瓦器,所 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蠲。”《广韵·有韵》:“缶,瓦 器,钵也。《史记》云:‘秦王、赵王会于渑池,蔺相如使秦王击缶。’是也。”著名的蔺相如让秦王击缶,实际就是让秦王敲陶盆子。《汉书·杨恽传》:“仰天拊缶。”唐代颜师古注:“缶,即今之盆类也。”《左传·襄公九年》:“具绠缶。”唐代孑L颖达疏:“缶亦谓之罂。”《说文·皿部》:“皿,饭食之用器。”《汉书‘项籍传》:“幸分我一 羹。’颜师古注:“古者以杯盛羹,今之侧杯有两耳者是也。”《庄子·至乐》:“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唐代成玄英疏:“盆,瓦缶也。’ 《说文·土部》:“坏,丘再成者也。一日瓦末烧。从土,不声。”《淮南子·精神训》:“夫造化者既以我为坯矣,将无所违之矣。”高诱注:“坯,音坏。”《说文·瓦部》:“瓦,土器已烧之总名。”段玉裁注:“瓦,谓已烧者也。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坏(坯),已烧皆谓之瓦。”原始陶灶所出皆源于坯(坏)的,所出皆可称瓦的,“瓦”亦非后世“砖瓦”之“瓦”,应为陶器之总称。《玉篇·瓦部》:“瓦,上器也。” 文献证明,坯(坏)、瓮、瓶、瓿、甓、瓿、瓿、缶、钵、皿、歪、杯、盆音义皆近,它们的产生出自一源,为同源词。由此还可推定后世之砖窑,应与原始之陶灶与瓷窑同出一源。 参 考 文 献 [1]曾运乾.音韵学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96 [2l陈文和,钱大昕全集:第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