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它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千百年来,瓷器采用手工作坊式生产,沿袭家庭和师徒式教育传授制瓷技术。 十九世纪末的“百日维新”虽然夭折,但它所倡导的废科举、办学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等主张都深入人心,开一代风气之先。关心陶瓷业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陶瓷要与洋人的争夺市场,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实行工厂化生产,同时还要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清末一批有识之士,在中国先后建立了了个近代化的瓷厂,在这批知识分子中就有一代伟人张謇。 张謇一生发展实业,重视教育,形成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父教育而母实业”等主要思想,他兴办的实业遍布大江南北,同样他兴办的教育事业也遍布大江南北。而张謇在1910年与瑞征等人发起在景德镇成立江西瓷业公司,也是鲜为人知的重要一笔。其经办人康特璋在主持瓷业公司的同时,曾因为“景德镇的制瓷者,已则守成法而不可改,而复怵于一经改良,将立被淘汰。而无所瞰饭,势且出于合群抵制之一途,故迁地以避之”,而在景德镇设立本厂的同时,在江西省波阳城内高门设立分厂,相当于现代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用以排除和冲击传统技艺的桎梏,对新的技艺进行改良和研究。根据张謇“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的思想,在波阳分厂附设了一所陶业学堂。陶业学堂的堂长由徐风钧出任,这所陶业学堂的设置,目的在于培训从事机械制瓷和煤窑烧瓷的技术工人,以便利用机械生产瓷坯逐步取代手工操作,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与洋人的竞争能力。建造煤窑取代柴窑,减少松木柴的需要量,以免江西省东北部的原始森林过量砍伐,留给后人优良的林业生态环境。陶业学堂的开办实践了张謇先生的至理明言“苟欲兴工,必先兴学”,是张謇实业与教育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产学研机构的雏形。早在一百年前,张謇就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思想,并付诸实践,难能可贵,他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教育先哲。 辛亥革命后,波阳分厂停办,1912年陶业学堂被江西省接办。从此陶业学堂与江西瓷业公司分离,校名改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学制为两年。 张謇先生曾提出:鄙人向来提倡教育,本希望人才辈出。但于用人一端正,无论教育实业,不但打破地方观念,并且打破国家界限……只要哪个人能担任,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行。张浩先生根据张謇先生的上述办学思想,除聘用当地制瓷技术人员任教外,还延聘了归国的日本留学生和日本技师指导学生学习,他们引进了先进技术,提高了教学质量。一时间,许多学生慕名而来,不仅来自江西省内,还来自全国其他省区。学生毕业后担负各产瓷区工业试验所的创建和窑业技术的革新改良工作,学校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所陶瓷专门学府。 1915年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改名为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47年学校搬回景德镇改名江西省立陶瓷专科学校,设置陶瓷工程和陶瓷艺术两个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大专班,学制两年,同时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专科班。这所学校也是我国当时仅有的几所五年制的专科学校之一。1953年,全国性高校院系调整,江西省立陶瓷专科学校被撤销,分别并入华南化工学院和江西师范学院。1958年6月,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景德镇原有陶瓷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景德镇陶瓷学院。这样,1910年,张謇、瑞征等人发起成立的陶业学堂就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前身。 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本科高等学校,有32个本科专业(其中12个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3个硕士点和9个省级重点学科,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具硕士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拥有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万余名。 本人在1984年至1995年间曾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副院长、院长,有幸作为陶业学堂的继承人和后人。张謇历时两年的陶业学堂办学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陶瓷教育界留下许多启示。将我院校史中有关部分转述如上,以飨读者,以贺校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