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弄 地理 明末清初,江西湖口县人在此建湖口会馆(湖口书院)。以后住户增多,形成弄巷,遂沿用湖口会馆为弄名。1973年改名湖口弄。 湖口会馆已于解放后被政府拆除,进行重建后被建国瓷厂作为厂房租用。 进入建国瓷厂现代陶瓷工艺生产区,沿着曾经热闹、如今巳冷寂下来的生产车间前行,不久你就会找到义思弄的入口处,进弄后选择左边的岔道,便可以来到湖口弄。 : 湖口弄,南起龙缸弄北侧,北与义思井相交。长90米,宽3米。水泥路面。 湖口弄里的会馆 故事 找寻湖口会馆 “寺名景德几朝经,长对南山不改青。试问陶阳十三里,谁寻两个兀然亭”,清人郑廷桂有感于景德镇不少风上古迹都埋没消失,因此便写下30首竹枝词,而上文中的诗句原列其第26首,描写了原位于落马桥的景德寺和2座“均已废”的兀然亭。 与景德寺和兀然亭命运相似,湖口会馆也已彻底消失。 人们至少还可以从前人的诗词中看到景德寺,可湖口会箔却几乎已从人们的汜忆中消失,记者只能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解放后,它曾被人当成太平间使用,然后又成为建国瓷厂的仓库。甚至都没有人可以将湖口会馆的具体所在位置,用很肯定的语言表达出来。 住在湖口弄5号的汪厚仂祖籍江西余干,30多岁时跑到景德镇讨生活,84岁的他住在湖口弄已有40年。他依稀记得刚搬进湖口弄时,路面还是由碎石铺设,而被人称为会馆的那栋建筑曾“停放过死人”。 至于湖口会馆也叫湖口书院一事,汪厚仂表示从未听说,“书院就是学堂的意思吧?我可从没看见那里被当成学校使用过。”他努力辨认着湖口会馆的大致所在位置,但直至最后他都无法肯定.其原址到底是那栋2层楼建筑的民居、还是紧靠那民居的一座老仓库。 汪厚仂称自己是位“船把式”,在余千老家的时候就以撑船为业,来到景德镇以后仍是以此为生。他不但按照瓷老板的吩咐,将窑房里的瓷器运到南昌,而且也承运其他“任何可以运的东西”。 “这其中还包括死人:”汪厚仂坐在一只高脚凳上,盯着弄堂里民居墙壁上的窑砖说。当年不少在景德镇“做事”的都不是本地人,这其中不仅有坯房老板,瓷商等生意人,也有以拉坯、画坯力业的手工艺者。他们在离世前.往往会要求“落叶归根”,将遗体安葬在家乡。 于是汪厚仂便受死者亲属之托,将遗体用船水运至南昌、鹰潭等地。而已消失的湖口会倌,就曾被人作为安放棺材和死者的场所使用。汪厚仂已算是湖口弄内年纪最大的居民之一,尚无法将湖口会馆的历史说得十分明白,而其他居民更是语焉不详,难道这座曾经存在的会馆真的已被人们遗忘? 来到与湖口弄桕邻的新罗汉肚横弄,记者找到了75岁的陈会瓷,在此已居住了60多年的他对于湖口会馆,仍留有一些宝贵的记忆。 按照陈会瓷的说法,相对于他刚住进新罗汉肚横弄那会,如今的湖口弄并未发生什么大的改变,只是从10年前开始,有部分弄内居民在旧居基础上,将房屋扩建成3至4层高度不等的“大房子”。而曾经存在的湖口会馆规模并不大,仅由2间老屋构成。 和汪厚仂的说法一样,陈会瓷也未见过湖口会馆被当成学堂使用,倒是在解放前曾被用来“抓壮丁”。那时只要上头下命令,当地的保长便将以威逼利诱等各种手段弄来的壮丁,在赶进会馆内列队训话后,再转交给国民党政府。 解放后政府废除了“抓壮丁”这一野蛮政策,却也没让湖口会馆空置。 当时政府在现景德镇珠山公安分局所在地,建设了一所医疗设施较为齐全的医院,考虑到湖口会馆与该医院的距离较近,便将其作为医院的太平间使用;于是曾经书声琅琅的书院,成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所在。 后来医院迁移到他处,而我币第一家国营瓷厂——建国瓷厂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湖口会馆被拆除并予以重建后,被建国瓷厂租借作为仓库使用。从此之后,湖口会馆便逐渐被当地居民所淡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