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城市的当政者,假如建不好这个城市,但能做到保护好这座城市,就应该算是对得起祖先了。 虽然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破坏事件,但一点一滴地被蚕食,其结果可能会更可怕。 御窑厂遗址地下几乎被掏空;原市政府内的“佑陶神庙”被改在古窑厂重建;福建会馆(又名“天后宫”)被拆除——在一般人的眼里一个不起眼的会馆可能不算回事,然而这早就被载入国外的史册中。日本的图册中还印上了它的雄姿,因为它是景德镇瓷器海外贸易的直接见证。 景德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 文化遗产不单是可以随意移动、孤立的古瓷器,更多的是不可再生、不可移植的成群、成片的遗址、遗存,它们的保护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完整地显现其珍贵的价值f口魅力。都给拆完了,那景德镇还剩下什么呢?还是景德镇吗?景德镇是棵大树,古遗址、古窑址是根、是须,是泥土,而今,连根、须和泥土都没有了,这棵大树还能活多久? “景德镇”这三个字实际上是千年历史铸就的一个宝贵品牌.但却长期处于无序状态。“景德镇”不仅可以随意使用.而且可以说是在滥用。现在.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作坊,都可以随意在国内任何一个地方,甚至在国外任何一个地方进行展卖。为了招徕生意、增加吸引力,打的招牌往往是“景德镇陶瓷精品展”、“景德镇陶瓷名作展”;展品呢,却往往是随意拼凑的。 这是景德镇陶瓷失去信用和市场份额的一个直接原因。 景德镇艺术陶瓷衰败的迹象之一,便是不讲究工艺,质地粗糙。 景德镇陶瓷的传统.专业化分工很细,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便说过“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而现在呢,在民间作坊,在坯上或胎上,画工仔直接用画册、画谱临摹状况比比皆是。临摹者绝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教育或培训,甚至连国画是何物都不知道,更不要说绘画的水平了。 但他们却是目前景德镇“艺术陶瓷”的生产主力。 赛跑坦、吕蒙路、迎宾路等两旁陈设的东西,便是这批临摹大军的“作品”。临器得好不好.与胎坯是否相协调,料笔是否掌握得恰到好处,他们不清楚.也不关心;而他们的“作品”产量很高,一般来说,他们只管临摹,至于下一道工序,便与他们无关了。有的东西越做越大,但也越做越粗劣:曾经被视为“绝品”、的薄胎瓷已经泛滥;青花釉里红本是名贵的品种.现在简直到了成灾的地步。 (二) 谁能拯救景德镇? 虽然满眼是问题,满心是痛惜,但我仍然是乐观派。 景德镇确实不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但她以集大成者的英姿,成为中国陶瓷最杰出的代表和中国历史上的制瓷中心。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景德镇涌现了无以计数的陶瓷瑰宝,令人眼花缭乱的陶瓷品种,众多身怀绝技的制瓷工匠,以及完整配套的陶瓷体系。这种文化积淀,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更是国内其他瓷区所不可比拟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产业尚有十大瓷厂,7万工人。随着行业滑坡和瓷厂解体.这数以万计有经验的成熟产业工人流散到民间,有的转向其他产瓷区。 消极论者说景德镇已无人才优势可言。 从表面来看。这好像是不争的事实。但我要说,景德镇民间所蕴藏的陶瓷人才,仍然足以让世人晾叹。到私营企业、家庭作坊、街道里弄、附近村寨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会晾奇地发现:原来瓷都还在这里,人才还在这里。 不要忘记,陶瓷是一种手工艺或者说手工业。 这批产业工人,不是景德镇的包袱,更不是景德镇陶瓷振兴的负担,他们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大军。如果管理得当,他们应该会是“战之能胜”的队伍。如果能激活这巨大的人才资源或者说人力资本,不愁景德镇的陶瓷业之不成,绩之不建。 更何况,景德镇还有陶瓷学院和几个研究所聚集的专业人才。 (三) 在现代陶瓷技艺方面.景德镇确实在许多方面不如人.而且这种差距还在拉大。 在传统陶瓷技艺这一块。虽然已部分流散到外地瓷区.但整体的优势和精华还是集中在景德镇。 . 而且,即使用景德镇传统技艺制作的陶瓷,如果不在景德镇烧制,脱离了景德镇的水土。没有景德镇的品牌。就没有景德镇瓷器的韵昧和价值。景德镇仍有许多陶瓷艺术家和作坊在坚守“精益求精”的信条。他们非常珍膳自己的名声,严谨地进行创作,能够做到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不出家门、不进展柜,甚至干脆废弃。 目前的问题是,许多人都把陶瓷当作包袱,把陶瓷文化理解成历史遗留,把陶瓷行业出现的暂时困境当作沉重包袱。这么多年,陶瓷主管部门所竭力做的工作,只是解困和甩包袱。这样做.使许多暂时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因此产生了更多新的问题。 我觉得,景德镇陶瓷振兴.要在这几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既要重视作坊意识,义要克服作坊意识;既要充分尊重名家,弘扬名家精神,更要走工业化、产业化之路;二是陶瓷和其他产业联姻。 景德镇的城市发展方向被描述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江南旅游都市”。我认为这是对景德镇的准确定位。 我曾经考察过欧洲的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罗马、佛罗伦萨、巴黎等。在这些地方,整个身心都会被强烈地震撼:不仅仅是古遗迹、建筑物或博物馆,就连街道、桥梁、广场都保存完好.让你直观地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体会到这个地方的厚重内涵.甚至还能体会到当地民众的历史感、文化感和理智的成熟。 我们的景德镇也应向这个方向努力,现在还不亡羊补牢.就再也没机会了。 “瓷都”能否重新焕发生机.需要全体景德镇人民和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一起努力。我们的政府官员,尤其要有事业心,要有督陶官唐英那样的态度和精神,既要有治瓷之才,又要有爱瓷之情,景德镇的振兴才有希望。 . 振兴景德镇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任。如果把这一问题留给我们的后代去做,那可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